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均衡动态
——四川小微企业整群抽样调查报告
2018-05-28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课题组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课题组
(四川成都 610041)
引言
小微企业发展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支持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务院及各部委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致力于放宽小微企业进入门槛、降低小微企业税负成本、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为此,准确掌握小微企业融资供求状况,可为小微企业财税金融政策执行提供真实反馈,也为下一步更好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满足小微企业有效融资需求提供政策制定依据。
大量研究显示,我国小微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很难,对民间融资高度依赖,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小微企业从银行得到的信贷资金少,银行愿意向小微企业发放的信贷资金少,信贷融资难问题严重阻碍小微企业的发展(楼永等,2015)。究其原因,一方面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科学规范的财务制度;规模小、缺乏抵押物,造成抵押担保能力不足;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贷款信誉度差;等等(王继升,2013;刘付海,2014)。另一方面正规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存在局限性。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 而非正规金融则在收集关于中小企业的“软信息”方面具有优势,使得正规金融部门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方面处于信息劣势(林毅夫和孙希芳,2005)。信贷市场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不足导致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周宗安和张秀锋,2006)。
从现有文献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成为普遍观点,但其研究手段和方法主要依靠经验断定、理论分析或者以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增速等个别指标进行判断,难以得出准确、客观的真实情况。部分小微企业融资调查为非严格抽样调查结果,存在调查样本有偏、调查结果不准的问题。研究内容上偏重于对小微企业融资情况的了解,忽视对小微企业自身条件的掌握,缺乏对小微企业群体进行系统化、代表性、大样本的抽样调查分析。为避免以往类似研究调查存在的代表性不充分问题,本文创新采用分层整群抽样①本文分层整群抽样是按市州分层后,以乡级行政区为初级抽样单位(群),对被抽中的乡级行政区内的全部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开展调查。方式和直接诱导②直接诱导法(DEM法)主要通过一系列具有内部逻辑关系的提问,判断被调查对象的信贷约束状况。问卷设计方法,对四川省小微企业信贷市场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调查研究,以期得出客观、连续、代表性强的小微企业真实融资状况。此外,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贷配给理论,主要指向破除“融资难,融资贵”的传统认识框架,即基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可贷资金理论,通过将“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均衡与配给”作为一个对象进行观察,得出有别于以往的结论,并提出解决路径。
一、调查开展及样本基本情况
(一)调查开展情况
2015年以来,我们连续三年对四川省小微企业③本文中的小微企业指符合国家统计局《大中小微企业划分标准》(国统字〔2011〕75号)、《统计单位划分及具体处理办法》(国统字〔2011〕96号)的小微企业法人(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不含个体工商户。从金融属性看,个体工商户相对小微企业组织更加松散,相对符合普惠金融研究范畴。信贷市场开展大样本整群抽样调查。调查过程中,主要依托人民银行四川各市州分支机构成立的金融服务调查队,共组织人民银行、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1000余人,对初选样本企业进行逐户清理和核查,并自主开发电子化问卷调查系统,开展一对一的计算机辅助面访,调查数据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在数据分析阶段,我们按照一致可比的统计口径,对历史数据进行整理,开展动态分析。依据相关统计制度,对样本企业行业属性和经营特征进行逐户标记,统计出小微企业中新旧产业比例。
本次调查总体为四川省基本单位名录库中的全部小微企业法人,不含个体工商户及金融业等行业类别。采取分层整群抽样,即按市州分层后,以乡级行政区为初级抽样单位(群),对被抽中的乡级行政区内的全部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开展调查,样本具有省级代表性。乡级行政区包括乡、镇、街道办事处,对于县及县以下的开发区、城市新区等跨行政区管辖区域,在数据无法分割的情况下可视同虚拟单位。为改进以往调查集中于乡镇企业的问题,本次抽样增加了部分街道或社区,样本代表性进一步提升。
(二)样本基本情况
1.小微企业更新淘汰速度较快,总量有所下降。共抽取除甘孜和阿坝以外的四川19个市州107个乡级行政区(见图1)作为初级抽样单位,以其中的全部4955户小微企业作为样本,全省抽样比约为2.2%。经过逐户现场筛查,不符合调查范围和联系不上的企业256户,停业、倒闭、破产等非正常经营状态的企业1207户,拒绝接受调查企业358户,正常经营并完成调查问卷3134户(见图2)。本次调查拒访率④拒访率=拒访户/(全部样本数-不符合调查范围和联系不上的企业数)。为7.6%,有效问卷率相对较高。
按企业注册日期推算,存续期在5年内、5~10年、10年以上的样本企业分别有1365户、912户和857户,分别占正常经营企业的43.6%、29.1%和27.3%。其中,2014~2016年,调查区域内分别新成立小微企业268户、301户和280户,三年累计新成立849户⑤不含该时段内成立后又关闭的企业。,而同期有1207户小微企业处于停业破产等非正常经营状态。据此推算,第三次经济普查以来,四川全省约24.4%的小微企业被淘汰,小微企业总数量下降7.2%,反映出在经济动能转换和市场监管加强的背景下,部分竞争力较弱的小微企业加速出清,市场集中度提升。
图1 调查样本地区分布
图2 企业名录核查结果
2.接近七成小微企业从事制造业等传统行业,行业分化明显。被调查小微企业行业分布广泛,行业大类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制造业(31.5%)、批发和零售业(22.5%)、农林牧渔业(14.3%);行业细类达到592个,其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建材批发(2.6%)、农业技术推广服务(2.2%)和水力发电(1.3%),与小微企业经济普查行业分布状况基本一致。
根据国家统计局新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划分,约662户企业属于新经济行业⑥本文中的新经济行业企业户数是按照国家统计局《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专项统计报表制度》(2016年)规定,通过逐户识别、统计得到。,占比21.1%,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434户企业属于国家明确的限制类或淘汰类行业,占比13.8%,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而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向好,传统行业企业占比达到65.1%,同比上升6.3个百分点。
3.样本小微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2016年末,样本小微企业总资产中位数为380万元,45%的小微企业总资产低于300万元(见图3);平均用工27人,92%小微企业用工少于80人(见图4);户均实现营业税19万元,户均贷款余额352万元。
根据抽样样本估算,四川省全部小微企业约带动就业577万人,占全省就业人数的11.9%。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407亿元,占全省税收的17.5%,但由于营改增在不同规模企业推进进度不一,占全省营业税的54.8%。贷款余额7406亿元,占全省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28.2%。
图3 小微企业总资产分布图
图4 小微企业用工分布图
二、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一)经营状况总体企稳向好,企业间分化明显
一是企业营业收入状况好转。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回暖,企业订单有所恢复,营业收入明显回升(见表1)。2016年,样本企业营业收入合计447亿元,增长10.2%,增速较上年回升8.1个百分点。在主要行业中,制造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最明显,分别增长13.6%和17.5%,增速较上年分别回升11.3个和15.4个百分点;而电力及供水业、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呈负增长,同比分别下降18.2%和8.9%,增速较上年分别减少30.4个和7.8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盈利状况有所改善。2016年,样本企业利润总额42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较上年增加6.8个百分点。单户企业利润中位数为18万元,盈利企业占比79.4%,盈利面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在主要行业中,制造业盈利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3.2%,增速较上年回升16个百分点;电力及供水业和批发零售业利润下降明显,分别下降16.3%和10.5%,增速较上年分别减少10.4个和10.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经营分化明显。2016年,新经济行业样本企业利润总额6.8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于小微企业利润平均增速5.4个百分点。限制淘汰类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7%,低于总体水平1个百分点。
(二)用工总量小幅增长,人力成本大幅上升
一是用工数量稳中略升。2016年,样本企业用工人数为8.6万人,较上年增加0.4万人,同比增长5.5%。剔除新成立的企业后,25%的小微企业用工数量上升,61.6%的企业不变,13.4%的企业下降。二是人均工资上升明显。2016年,样本企业工资总额29.9亿元,较上年增长17.6%;人均用工成本3.5万元/年,较上年增长11.5%。
(三)融资成本压力缓解,税收支出增加
一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2016年,随着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各项政策落实,市场利率显著回落,尤其是高成本的民间融资量价齐跌,样本企业利息支出合计7亿元,下降6.6%,而上年为增长7.6%。二是财税优惠政策效果不明显,税费支出上涨。近些年来,为支持小微企业经营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但调查显示,大部分小微企业未享受到政策优惠。近两年,53.1%的小微企业未享受到优惠政策,分别有32.1%、16.4%和15.2%的小微企业享受到了税收减让、行政收费减免、各类财政奖补等优惠政策。2016年,样本小微企业营业税金及附加支出6.0亿元,增长8.2%,增速较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调查显示,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以及申报程序繁杂是小微企业优惠财税政策效果没有得到充分展现的主要原因,财政激励的精准度仍有待提升。
(四)资金回笼速度减缓,融资方式倾向内源性融资
一是资产快速增长,资金回笼速度减缓。2016年末,样本小微企业资产总额674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各项应收款余额161亿元,增长24.4%,增速较上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占资产总额的23.9%,较上年增加2.4个百分点。61.6%的被调查企业应收账款平均账龄超过3个月,88.8%的企业应收账款账龄与上年度相比上升或持平,平均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二是内源性融资在企业资金来源中占据重要地位。2016年末,样本小微企业负债合计325亿元,同比增长13.0%;权益合计349亿元,同比增长12.3%。负债权益比为93%,较上年略提高0.6个百分点,低于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55.9个百分点,显示小微企业自身积累在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三是外源性融资主要渠道是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2016年末,样本小微企业负债中,各项应付款、银行借款、非金融机构借款余额分别达到145亿元、110亿元和11亿元,前两项同比分别增长31.6%、17.9%,非金融机构借款则同比下降32.9%;三项负债分别占负债总额的44.7%、33.9%和3.3%,前两项占比分别提高6.3个、1.3个百分点,非金融机构借款占比则下降2.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负债主要以商业信用为主,各项应付款占比均超过50%,电力供水业负债主要以银行借款为主,银行借款占比达75.8%,远高于其他行业(见图5、图6)。外源性融资的结构特征显示商业信用在小微企业融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随着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以及民间融资风险的不断暴露,非金融机构借款下降,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占比则显著增长。
表1 主要行业小微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长情况表(单位:万元、%)
图5 主要行业负债结构
图6 主要行业资产负债率分布
(五)市场信心有所提振,但投资意愿仍显不足
一是市场环境状况有所改善。2016年,59.3%的企业认为市场形势不好是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低于上年5.5个百分点;分别有24.2%和57.6%的小微企业预期下年度市场形势将有所好转和持平,企业市场信心预期指数53%,较上年上升4.5个百分点。二是经营预期保持谨慎。尽管对市场信心增强,但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宏观形势下,小微企业较低的市场竞争能力表现更加突出,企业对下年度自身经营状况预期仍保持谨慎态度。预期经营变好和持平的企业分别占14.9%和56.5%,企业经营预期指数为43.2%,同比下降4.6个百分点;预计下年度盈利状况变好和持平的企业分别占18.7%和52.7%,盈利预期指数为45.1%,同比下降4.6个百分点,显示小微企业发展前景预期并不乐观。三是投资意愿不强。调查显示,2016年高达60.4%(1892户)的样本企业没有发生任何投资行为;39.6%(1242户)的样本企业实际发生投资,累计规模44亿元,单户企业投资中位数为50万元。38.6%的样本企业预计下一年度有投资意愿,预计累计投资46亿元,且单户企业投资中位数仍为50万元。其中,55.9%的企业连续2年没有投资意愿。
总体上看,2016年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整体趋稳向好,营业收入、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有所好转,一定程度反映了宏观经济企稳向好的发展特征,今年上半年各项经济数据也印证了这种态势。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面临萎缩退出,行业分化进一步凸显。在人力成本上升、宏观经济未出现根本好转的情况下,小微企业预期谨慎,投资动力不足。下一步,应继续完善政策和市场环境,优化小微企业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的平稳退出和转型升级,不断培育新兴增长动力。
三、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均衡与配给
我们使用直接诱导法询问每户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满足状况及影响因素。根据小微企业信贷行为特征,2016年,信贷市场中无需求、无效需求、信贷配给和需求出清的比例分别为40.2%、15.6%、23.2%和21.0%,其中,无需求及需求出清比例较上年分别上升1.9%、3.6%,无效需求及借贷配给比例均较上年下降2.7%(见表2)。一方面,小微企业的天然特征导致合格贷款人数量有限⑦本文将满足银行信贷审批基本条件的企业界定为合格贷款人。调查结果显示,1537户小微企业经营不规范,无正规财务人员和完整报表,占正常经营企业的49.0%;605户小微企业达不到合格贷款人基本条件,属于国家限制或禁止类行业、负责人信用意识差、需求无效等,占正常经营企业的19.3%。,并且在未来经济走势不明朗、新旧动能不断转换的新形势下,经营风险上升,小微企业对贷款更加谨慎,提出的需求计划相对理性,融资需求总体有所收缩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低效占用资源、违法违规生产的小微企业加速退出市场,预计下阶段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收缩幅度将更加明显。据环保部披露,2017年8至9月,中央督查组在川收到环保举报1.2万件,责令整改8372家。另据成都市环保局统计,2017年一季度,全市关停3560余家小散乱企业。。另一方面,当前小微企业经营状况企稳,各项支持性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小微企业融资满足状况持续改善。
表2 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结构变动情况(单位:户、%)
(一)企业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无需求占比上升
调查中将明确表示不愿意贷款和拒绝接受调查的企业界定为无需求企业。2016年,无需求企业共计1405户,占比较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达到40.2%,在调查样本中占比最高。其中,1047户企业未提出贷款申请,并且这些企业认为如果申请估计能够贷到款;358户企业为拒绝接受调查企业,假定其无信贷需求。
无信贷需求小微企业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经营效益良好或轻资产型的行业特性导致自身现金流充裕。无贷款需求的小微企业中,56%的企业认为“资金够用,不需要贷款”。从利润情况看,无贷款需求的小微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0.0%,高于全部样本13.3个百分点。从行业特征看,轻资产型企业贷款需求较少,如软件服务和家政、物管、广告等与居民服务相关的行业企业无贷款需求占比分别高达48.0%和44.1%;而资金密集型的水利、环境和制造业等行业小微企业无贷款需求占比偏低,分别为21.4%和29.9%(见表3)。二是经济形势尚未出现明显改善,企业投资意愿持续减弱。无贷款需求小微企业形势预期更为谨慎,对下年度市场形势和客户订单的预期指数分别为51.1%和55.6%,分别低于全部样本1.9和1.7个百分点;无需求小微企业中,80.8%的企业反映受市场形势不好影响,生产投资收缩,从而不愿贷款,近四成当年和下年均没有投资计划。三是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经营相对保守。部分小型商贸、建材、专合社等企业市场竞争力低、抗风险能力和利率承受能力相对较弱,通过自身积累或财政补贴等方式基本满足日常经营所需资金。无贷款需求的小微企业中,24.6%(258户)的企业不愿承受财务杠杆风险,更愿意通过自身积累的方式解决发展资金;22.2%(232户)企业因贷款利率高于自身承受能力而放弃贷款。
(二)无效需求企业占比相对较低,并有所下降
调查中,将有外源性融资需求,但因经营不善、盈利能力低下,从而不具有商业信贷可持续性的企业,以及不符合国家产业、环保、安全等政策的企业,界定为无效需求。2016年,无效需求企业共546户,占反映有信贷需求小微企业的26.2%,占全部样本的15.6%,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
企业无法形成有效信贷需求主要原因:一是经营困难,盈利水平持续恶化。无效需求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5.1%,而全部样本同比增长6.7%;盈利面为71.6%,低于全部样本7.7个百分点。部分小型建材厂、零售商等小微企业,由于盈利可持续性较差,不具备还本付息能力,难以符合商业银行信贷条件。二是负债偏高。资产负债率达到53.8%,高于全部样本5.5个百分点,尤其是部分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资本金不足,经营风险较大,难以进一步增加负债。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无效需求的小微企业中,67户(12.3%)煤炭、建材、化工等行业企业属于国家限制或禁止类行业,产业结构转换滞后,环保、安全等方面不达标,面临淘汰退出。
(三)信贷配给客观存在,作为缓解信息不对称主要手段的抵押担保仍是首要制约因素
调查中,将因缺少抵押担保等原因导致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或因贷款程序繁琐未提出申请的企业视为信贷配给。2016年,809户小微企业存在信贷配给现象,占有信贷需求小微企业的38.8%,占整个信贷市场的23.2%,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
从形成信贷配给的原因看,431户小微企业因缺少抵押品或担保人而处于信贷配给状态,占比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达到53.3%,缺少抵押品和担保人仍是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首要制约因素;340户小微企业因嫌贷款程序麻烦而未提出申请,占比略降0.5个百分点,降至42%;仅5户企业认为主要因为在银行内没有熟人而贷不到款,占比下降1.2个百分点,降至0.6%,显示金融机构经营机制和服务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见表4)。
表3 不同行业小微企业市场划型占比情况(单位:%)
表4 信贷配给小微企业样本分布情况表(单位:户、%)
(四)信贷市场配置效率继续改善,35.1%的信贷需求实现有效出清
调查中,将获得贷款规模占贷款申请金额80%以上企业界定为市场出清。2016年,市场出清企业732户,占有信贷需求小微企业的35.1%,占全部样本的21%,较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信贷市场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均衡(见表5)。从原因看,一方面,近年来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金融机构也主动开展符合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金融创新,如应收账款融资新模式在全省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有序推进、大数据挖掘不断融入融资环节等,银企信息不对称和小微企业融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与此同时,小微企业盈利状况好转也是需求出清率提高的重要原因,近九成需求出清小微企业实现盈利,盈利面同比上升4.6个百分点,高出全部样本7.1个百分点;单户企业利润中位数为75万元,高出全部样本企业利润中位数57万元。
表5 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结构(单位:户、%)
总体上看,市场配置资源状况与企业风险特征基本匹配,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财务状况总体优于未获得贷款的企业,反映出金融配置资源一定程度上拒绝了无效率。需求出清和信贷配给小微企业平均资产利润率均为7%,高于总体样本(6.2%)和无效需求企业(1.8%);平均资产负债率均为46.8%,低于总体样本(48.2%)和无效需求企业(53.8%)。但同时,当前的小微金融逆向选择较为突出,期望通过一定程度的高利率、宽松的贷款条件提高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事实上导致部分经营状况不佳的高风险小微企业占用金融资源,好的企业反而不愿贷款,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柠檬市场特征较为明显。无需求企业资产利润率达到6.3%,高于总体水平,接近需求出清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9%,接近总体水平和需求出清企业。
(五)小微企业贷款分布不均衡,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小微金融服务作用进一步提高
从企业贷款情况看,一是小微企业贷款分布不均衡。2016年,871户样本小微企业新获得1011笔贷款,覆盖面为27.8%。当年共新获得贷款63亿元。年末全部样本企业贷款余额110亿元,单户平均贷款余额352万元,其中,电力及供水业、采矿业和制造业单户平均贷款余额分别为2917万元、989万元和506万元,远高于全部样本单户平均贷款余额;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农林牧渔业单户平均贷款余额分别为201万元、133万元和118万元,低于全部样本单户平均贷款余额。二是地方法人机构起支柱作用。从新发放贷款金额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占比分别为50.7%、36.5%、6.2%和6.6%,其中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国有银行、其它金融机构贷款占比同比分别提高1.0%、2.0%和3.2%,全国股份制银行则同比下降6.3%。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金供给占比最高且不断增长,其服务小微企业的信息优势和经营特点进一步发挥;而国有银行受政策导向影响,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六)贷款利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期限结构以短期为主
图7 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分布图
图8 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分机构情况
一是贷款利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样本小微企业银行贷款合同利率加权平均为7.2%,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见图7),与市场利率水平和小微企业风险贴水程度基本一致⑨2016年,1年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为4.1%,兴业研究编制的民营企业产业债信用利差为217BP。考虑到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客观实际,若将理财产品收益率视为无风险利率,则考虑风险贴水后的信用贷款市场利率水平为6.3%左右。。受严监管影响,小微企业合同利率以外的其他融资成本得到控制,加上担保、评估、保险等其他支出后的综合融资成本平均为8.0%,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贷款利率集中在基准利率附近,尤其是在大量政策性资金支持下,3%~6%的低利率贷款笔数占15.8%,而12%~15%的高利率贷款笔数占1.9%。二是贷款期限趋于短期化。2016年,样本小微企业共获得银行贷款1011笔,其中6~12月(含)、1年以上贷款分别占57.3%和36.6%,同比分别上升9.8和-10.1个百分点,新增长期贷款占比下降明显(见表6)。近九成贷款用于流动资金周转,鲜有银行向小微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改贷款等长期性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短贷长用”和“转贷”等问题,增加了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和融资成本,放大了金融风险⑩部分商业银行提供整贷零还信贷产品,适合小微企业资金回笼特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还贷压力。。三是银行机构贷款利率存在差异。分机构类型看,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农信社平均贷款合同利率为5.9%、6.6%、7.3%,同比分别下降0.9、0.6和0.6个百分点,而城商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平均贷款合同利率分别为9.2%和7.6%,同比分别上升0.3个和0.2个百分点(见图8)。利率存在差异的原因,与不同类别金融机构吸储成本、贷款期限结构和经营风格等因素有关,其中,城商行和农信社不仅存款中定期占较大比例,而且贷款期限也相对较长,1年以上新增贷款金额占比分别高达51.2%和44.6%,分别高出平均水平18.1和11.4个百分点。
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运行现状是市场机制与政策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小微企业规模小、以简单再生产为主的特征,以及两极分化、经营脆弱的现状,客观上决定了部分企业天然缺乏信贷需求或不具备商业信贷条件。另外,信息不对称的经济运行规律也决定了部分经营不规范的小微企业始终会存在信贷配给问题。但总体上看,在政策推动和金融支持下,小微企业融资状况朝积极方向发展,市场出清程度提高,未实现的潜在需求规模有限。被调查小微企业信贷总需求约152亿元,其中未实现的潜在需求约42亿元(见表7)。按照抽样率反推,全省全部小微企业信贷总需求约10216亿元,其中未实现的潜在需求约2812亿元,仅相当于全省各项贷款余额的6.5%。如果不考虑信息不对称的机制性约束,金融机构完全有能力满足小微企业的潜在信贷需求。
表6 2016年新增贷款分机构、分期限占比情况(单位:%)
表7 样本小微企业潜在信贷需求测算表(单位:亿元)
四、政策建议
(一)遵循市场规律,合理界定信贷政策边界
小微企业信贷配给客观存在,合理界定信贷支持边界是更好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前提条件。准确把握小微企业客观存在的行业属性、资本结构和经营状况等异质性特征,遵循小微企业信贷市场运行规律,更加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合理界定小微企业信贷市场边界,坚持有扶有控,淡化规模调控,加大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挖掘和培育无需求企业、信贷配给企业中的有效信贷需求,严格限制信贷资金流向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安全不合格的无效需求企业。
(二)以差别化贴息和保险工具为手段,形成有效正向的市场激励机制
强化政策激励和引导,缓解“逆向选择”带来的高利率风险。优化小微企业贴息和担保等财政政策产品,建立逆周期、差别化的财政贴息机制,动态调整贴息行业目录,优化贴息操作流程和便利程度,引导金融资源流向风险低、前景好的小微企业。推动小微企业融资由担保向专业化的保险机制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标准化的信用保证保险,财政对负债适度、产业优化的小微企业予以保费补贴,通过保险分散风险和财政杠杆调节,破解担保和高利率的机制失灵问题。
(三)完善信用基础设施,形成有效正向的信息甄别与风险过滤机制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信贷配给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市场化方式加快建设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和融资对接平台,深化“征信+信贷”产品创新,积极探索“银税互动”新模式,提高信息对称程度,实现金融资源更加活跃有效配置。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在确定市场边界、提供定价参考等方面的信息价值,深化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合格借款人标准,建立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高信贷市场运行效率。重视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商业信用市场健康发展,发挥商业信用在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商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
(四)鼓励发展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体系
基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继续发挥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的信息优势和经营机制优势,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小微金融服务,设立着眼于服务地方小微企业的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在小微企业信贷市场引入主办银行制度和适度竞争机制,降低小微企业信息收集成本,提升小微金融服务效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对外扩张要和本地小微企业融资满意度挂钩,建立完善激励相容的区域信贷市场。金融机构要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通过微贷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方式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应收账款融资、整贷零还等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覆盖面。
(五)积极构建小微企业融资培育机制,挖掘和培育有效信贷需求
建立多部门联合的小微企业融资培育机制,全面开展小微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造工作,对小微企业开展法律法规、财务管理和金融知识等专业培训和辅导,引导小微企业规范经营,培育合格贷款人,增加有效信贷需求。借鉴法国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的有益经验,由地方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公共协调机构,对未能满足的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提供政策咨询、融资协调、受理投诉等服务,依靠政府公信力和专业服务解决信贷配给问题,减轻信贷市场局部失灵现象。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
[2]周宗安,张秀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经济学描述与对策选择[J].金融研究,2006(2).
[3]王继升.信贷配给视角下的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研究[J].时代金融,2013(7).
[4]刘付海.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之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29).
[5]楼永,俞丽.基于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小微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5).
[6]段小力,张驰.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 促进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