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企业出口状况研究
——以10座及以上客车、乘用车和货车企业受TBT影响调研为例
2018-05-28文/胡亮王华汪习
文 /胡 亮 王 华 汪 习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汽车出口取得了较快发展,2017年汽车出口数量和金额再创新高,分别为106.38万辆和140.57亿美元,但汽车出口金额占全球的比重还较低,与全球汽车出口前十有较大差距。
在汽车出口过程中,会受到对方关税、技术性贸易措施(TBT)等影响。鉴于汽车本身技术属性强,涉及环保和安全等各国政府重大关切,加之汽车贸易体量巨大,各国日益注重推行汽车相关的TBT措施,以实现其管理目标。仅2017年,WTO各成员就向WTO/TBT秘书处通报了汽车相关TBT45项。其中,美国通报数量居首,环境要求则是最常见的内容。TBT是指各国采用的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检测、认证等)。由于各国汽车技术发展水平、实际执法、政策透明度等的差异,既会给企业带来市场准入要求、合格评定成本和获取信息费用等影响,也会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做大做强自身品牌等。
2018年,由我国WTO/TBT-SPS通报咨询中心组织,国内首次就国外TBT对我国汽车(10座及以上客车、乘用车和货车)开展专门调查。本文借助此次调查,按总体情况、TBT规则以及技术影响、新能源汽车受影响、核心部件受影响等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国外TBT对我国汽车影响调查
1.总体情况
参与调查的企业共209家,有38.2%的企业因国外TBT丧失订单,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新增检测认证等成本。根据调查结果可测算出全年直接经济损失达36亿元RMB,新增成本17亿元RMB,合计53亿元RMB,占2017年汽车出口额的5.8%,而当年我国汽车产业利润率仅为8%。由此可见,提高汽车行业国外TBT应对能力,将有效提升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调查发现,自主品牌受影响较合资品牌更为显著。自主品牌企业、合资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兼营企业受影响面分别为47.4%、12.0%和41.2%。由此说明,合资品牌企业受到国外TBT影响较小,因得益于其外资背景,国内企业分享了跨国公司的合规资源,建立起竞争优势;自主品牌企业需要独自面对国外TBT、构建合规体系、应对信息不对称,以及未能将目标市场标准和法规要求转化为生产技术参数,导致影响较大。
2.受法规影响情况
对企业在市场准入、边境准入和后市场监管3个环节中遭遇的TBT调查结果分析,普遍遭遇“注册/认证费用高、流程长或条件苛刻”,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对方市场监管、召回、处罚等造成经营风险”和“通关障碍”。可见,对于汽车出口遭遇的TBT依次来自于市场准入、后市场监管和边境准入,而来自市场准入的严苛要求又遥遥领先。
从地域上看,俄罗斯是我国汽车出口遭受TBT最多的国家,欧盟地区列第二,美国和伊朗并列第三。认证/注册条件严苛程度方面,欧盟最高,俄罗斯、伊朗、美国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合会”)也高于全球平均值。后市场监管给企业带来的压力方面,美国最突出,欧盟、加拿大和东盟也高于全球平均值,显示出发达经济体比较重视后市场监管,违法责任追究使企业在进入市场前更为谨慎。“通关障碍”方面,俄罗斯最普遍,美国、伊朗、欧盟、南方共同市场、东盟和非洲也高于全球平均值,几乎涵盖了国内车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针对“注册/认证费用高、流程长或条件苛刻”,结合企业品牌类型进行对比分析,自主品牌企业应对外方注册/认证措施的能力较弱(见图1)。
图1 不同品牌企业受国外注册/认证措施的影响
3.技术影响情况
国外TBT对汽车产品的技术要求,可分为10类:被动安全要求(碰撞、新车评价规程(NCAP)等);环保要求(排放、噪声等);主动安全要求(制动、自动刹车等);灯光与信号装置要求;工厂质量体系要求;特殊装置要求(如:全球定位系统、汽车紧急救援呼叫系统);标识标志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制;一般安全要求(转向、除霜、客车座椅布置等)和其他。调查显示最多的技术困难为环保要求(排放、噪声等),排第二、三名的分别是被动安全要求(碰撞、NCAP等)和主动安全要求(制动、自动刹车等)。技术要求排前四位的国家/地区分别为欧盟、美国、俄罗斯和伊朗。其中的“环保要求”,美国、欧盟的影响较为突出。企业具体反映:美国环保部(EPA)认证很难通过;对于欧盟的欧六排放要求,国内发动机企业很难达到相应要求,必须进口发动机,这将导致成本上升。“被动安全要求”和“主动安全要求”均为欧盟影响更普遍。
4.新能源汽车受影响情况
调查问卷显示,新能源汽车企业未来主要出口东盟、欧盟和南方共同市场。超过半数(53.6%)企业希望在未来三年出口新能源汽车,显示出企业在该领域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意愿和信心。
目标市场准入政策是否完善、稳定和透明,是新能源汽车出口的首要瓶颈。其次,由于新能源汽车必须配套有充电基础设施,并且只有规模发展,才能为车辆消费和使用打开市场空间。目前国际上尚未有统一的充电接口和通行协议,而对于汽车产业的全球供应链生产模式,并未成为企业最主要的出口阻碍。
5.自主品牌核心部件使用情况
调查显示,有22.5%的企业未选用任何自主品牌核心部件,而仅选用1件或2件自主品牌核心部件的企业,占到了已选用自主品牌核心部件企业的48.8%。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一半以上核心部件使用自主品牌的企业有近1/3(32.7%),说明汽车行业对外开放度已较高,是以全球供应链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同时,我国是后起之秀,核心部件方面仍需持续发力,获得更多市场份额。自主品牌电子电器设备处于劣势,在汽车不断智能化的趋势下,更需大力追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使用自主品牌的储能装置(现阶段主要是动力电池)和电机的企业已超过1/3,分别达到了42%和34%(见图2)。可见,这两大新能源汽车独有核心零部件,自主品牌已具有相当竞争力。
图2 汽车核心部件使用自主品牌情况
二、对策建议
总的来看,国内汽车产销两旺,仍处于增长期。新能源汽车保持快速增长,行业已经进入低速平稳增长、依靠质量进步为主的新阶段。调查显示,我国汽车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市场份额较低,主要面向有汽车消费需求但汽车工业薄弱或受到西方国家经济制裁的国家和地区,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和产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国外TBT带来的影响不能忽视。
1.政府层面
① 推动汽车认证领域国际互认。强制性产品认证(CCC)是我国一项国际通行的产品认证制度,与各国产品认证制度有较高等效性,通过互认合作能有效帮助企业加快获得目标市场准入,降低合格评定成本。调查显示,72.2%的企业认为“有必要开展CCC认证与国外认证之间互认”。
② 加强汽车领域“一带一路”沿线政府间合作。引导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建立汽车出口预警机制和公益性的目标市场汽车政策法规标准数据库;搭建更多的技术和商务交流平台,让国内生产企业和国内检测机构成为主角;建立汽车出口遭遇当地TBT问题的收集—研判—反馈机制,针对需要对外交涉的问题,形成双边磋商议题,积极解决企业遭遇的问题。
2.企业层面
① 大力提升关键技术水平。世界各国对新能源汽车准入要求走向尚不清晰,保护本国汽车产业的冲动始终存在,要倍加注意目标市场新能源汽车TBT的情报收集和快速应对,尽可能地消弭技术措施于肇始之际。
② 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通过驻外分支机构和/或当地进口商,收集当地汽车TBT信息动态;将对方官方不依照公布的措施行事、搞歧视待遇、损害我国企业利益的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争取通过政府渠道解决;培训公司高管等外贸从业人员,熟悉WTO/TBT协定基本原则,增强规则意识和应对能力。
3.第三方机构层面
①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国内检测认证机构应积极开展海外布局,提供海外认证市场咨询服务;与国外政府部门、检测与认证机构合作开展实验室建设,成立联合实验室,实现检测结果互认。
②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认证机构的合作。以新能源汽车技术法规为抓手,推动不同机构的检测结果互信,相互委托认证等,为今后双边汽车和零部件贸易提供便利。
③ 紧跟国外先进汽车技术法规发展趋势,提升检测机构影响力和权威性。紧盯欧美日汽车法规,如:欧盟指令EC、欧盟法规ECE、美国联邦法典FMVSS、日本汽车标准JASO,特别是加强对基于欧盟ECE的全球统一汽车技术法规(GTR)的参与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