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策略研究
2018-05-27冯军红
冯军红
摘要: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策略,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小学德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很好的推动我国素质教学工作。下文就小学德育教育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德育;教学价值
随着人们对小学生教育的不断重视,为了更好的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师需要充分的发挥出德育的价值,推动小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小学德育的教学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改革工作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旨在全面提升教育的实力,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规划。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教育改革工作的目标主要是育人教学,确保人才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体魄。
在小学教育的阶段,就是育人教学的黄金时期。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品德、人格、素养、价值观,将会影响学生今后的一生。为了确保小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 健全的人格、优秀的素养、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分的发挥出德育教学的价值。在德育教育引导的环境下,更好的熏陶感染学生,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1]。
二、小学德育教学的路径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挖掘
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可以更好的发挥出德育教学的价值,教师应当充分的发掘社会主义核习价值观的内涵与精神,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爱国思想与正确的价值观。
在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培养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德育引导的教学策略,挖掘小学生身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事件,以实例导向进行德育教学,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小学音乐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快闪的视频,引导学生歌唱经典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歌唱祖国》,在经典歌曲的合唱教学引导下,逐渐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然后教师再通过解析歌曲,在歌曲创作背景、创作价值、编曲的分析下,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相关经典歌曲,激发出小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经典歌曲的德育引导下,不仅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且学生的价值观同样得到了很好的引导,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与德育教学的结合,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新的学习窗户,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学习,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高尚的品德与正确的核心价值观[2]。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德育渗透
在小学教学的时候,为了确保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充分的发挥出德育教学的优势,在小学德育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其中,通过经典国学知识的渗透引导,从而更好的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中华传统文化德育渗透教学的时候,需要充分的剖析学科的教学内容,找到传统文化渗透的关键点,确保传统文化德育渗透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在语文学科、数学学科、音乐学科、音乐学科、体育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科学学科、健康学科教学的时候,教师都可以进行很好的德育渗透,更好的提高学科的综合教学质量,有效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在中华传统文化德育渗透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把握渗透教學内容的贴切性与针对性。因为小学德育渗透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的心智、思维、想象力都存在一定的局限,若是渗透教学的内容,超出了小学生的理解认知范围,就会给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造成一定的阻碍,间接的影响到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为了确保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德育渗透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需要充分的研究分析教学的内容,根据教学的内容与德育引导的方向,筛选相应的传统文化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小学生的综合学习质量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提高[3]。
例如在引导学生尊师重道的时候,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通过小学生喜爱的事物进行合理的拓展,更好的开展德育渗透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角色进行很好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习尊师重道,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质量。
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在孙悟空与唐僧发生矛盾之后,孙悟空一气之下就离开了唐僧。孙悟空到了龙王哪里歇脚,偶然间看到了一副画,龙王就给孙悟空讲了画中的故事。张良为了向黄石公老人请教兵法,老人三次将鞋子丢失在桥上,张良三次拾起鞋子,毕恭毕敬的给黄石公,老人看到张良如此谦虚求学,就将兵法传授给了张良,也就是圯桥三进履的故事。后来孙悟空顿悟后,就会寻找自己的师傅唐三藏。从这个传统文化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们形成虚心好学的品格,促进小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开展德育教学引导。也可以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德育教学,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利平.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8:104.
[2]吴苏舒.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才智,2018,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