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寄宿生不良生活习惯的原因分析和思考
2018-05-27梁海英
梁海英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为了更加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管理,寄宿制学校数量逐渐增多,但是一般情况下多数学校采用寄宿生和走读生并存的办学模式,这就使得教师身负教师和“准家长”的双重身份。相对于走读生来说,寄宿生大多来自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他们有着千差万别的生活习惯、性格情趣。因此,对于农村小学的教育来讲,对寄宿生的管理也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生;生活习惯成因
对于小学生来讲,学校寄宿生活可能对于他们来讲是一种成长的挑战,住宿生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对于自我的管理能力相对还比较欠缺,存在很多生活上的不良习惯,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遗传因素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胆汁质的学生易冲动,多血质的学生行动具有很高的反应性,粘液质的学生耐受性强,抑郁质的学生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这种先天的气质类型、遗传因素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生活行为习惯。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处于不同的生活环境,被不同的环境所影响,接受着不一样的家庭教育,也就形成了不一样的性格特征。在校的教师反映,性格比较偏激的学生,生活习惯相对较差。
二、学校教育的原因
现阶段,虽然大多数寄宿制小学都有比较完善以及合理的管理体制,但是在对寄宿学生的实际管理执行时,却存在管理制度的落实性。学校监管制度的不健全性,使得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进入一种盲目期。在现阶段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中,很多学校管理人员没有做好工作记录,对后期工作的开展缺乏足够的依据,并且还存在很严重的歧视性管理,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忽略对学生生活的关注。
1、生活习惯培养方面存在形式化倾向
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农村寄宿学校一般都会制定出一套培育计划,但是,在实际履行中存在着形式化倾向。比如说,我们学校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学校领导总结上周工作情况,宣布上周评比出的文明班级,并颁发流动红旗进行表扬。对学生而言,流动红旗是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他们一周行为表现的肯定和赞赏,但是在实际的评比中,评比的结果往往取决于该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交际能力,使得评比流于形式。值日老师早读时间通过红领巾广播站会播报内宿学生内务整理的情况,但是实际上,在班的教师往往会关掉班级的小喇叭,学校的广播台形同虚设。
2、生活习惯培养方式单一
老师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主体,但是我校的老师最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不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正因为如此,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很少主动进行生活习惯教育,除非班级学生在这一方面犯错,或是学校规定要求班会课进行生活行为习惯教育,此时教师才会耳提面命的进行生活习惯教育。教育的方式往往就是灌输式的说教,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座位上听得昏昏欲睡,这种培养学生良好日常行为行为习惯的方式难见成效。
三、家庭教育的原因
父母往往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整个教育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所以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
1、家庭成员素质不高
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在进入学校之前,包括如何说话、如何吃饭、如何走路等等,都是由家长教会孩子的,孩子的行为习惯就是家长行为习惯的翻版。孩子进入学校之后,除了老师和同学,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交往最多的,依然是家长,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仍在潜移默化当中深深地影响着孩子。
家长因为生活的负担和压力,特别是的农村的大多数都到广东打工,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常年在外,对孩子的关心也只是打个电话聊聊几句而已,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没有很好的指引着他们,很容易走弯路,甚至走上歧途。所以对子女教育无暇顾及,不能进到足够的教育教育义务,会慢慢养成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还有一些家长本身就无视习惯的养成,不仅对自身的行为习惯没有要求,而且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也没有要求,甚至阻碍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孩子要将扔在外面的垃圾重新丢进垃圾桶,家长却一把拽着他往前走;红灯亮时,孩子拉着家长说等一等,家长却狠狠瞪他一眼就往前冲;孩子阻止家长和他人发生争执,家长就不分青红皂白,对着孩子一顿臭骂。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一次次的思考:为什么老师教的和爸爸妈妈做的不一样?到底应该听谁的?长此以往,孩子也就选择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2、家庭成员关系紧张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15%的学生不经常与父母交流,0.91%的学生甚至几乎不与父母交流。现在很多家长为了多赚一些钱而四处奔波,常年在外,把子女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父母与子女之间因为缺少沟通,难免就有隔阂。这些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从而易造成自卑怯懦或者是桀骜不训的性格,在行为习惯上也有所偏差。有些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彼此之间相互不信任、相互猜疑,甚者长期分居或是离异,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我们学校五2班的郑群辉同学,因父母离异,两个都常年不回家,父母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该同学的性格孤僻,再加上爷爷奶奶灌输的一些不良的偏见思想,例如2019年春季学期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申请表里都能写上一些不符理由责怪母亲的事例。如申请表里写上“因不能满足他妈妈的要求等等 ” 使他对母亲怀恨在心,经过跟她母亲调查原因分析,知道他从来不跟母亲说过话。在学校不跟同学老师交流,家庭成员之间的分歧、争吵、冲突会不断加劇孩子的焦虑与悲观消极情绪。还有五1班的梁海新同学,母亲生下他后就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得到过母爱,而父亲整日与酒为伴,对孩子不管不理,导致孩子表现出撒谎、不听从教导的,有吸引喝酒的甚至偷窃等不良行为习惯。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什么样的色彩都有,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上不良的风气有着负面的影响,一些成年人的行为道德缺失,弄虚作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金钱万能、以权谋私等现象对学生幼小行为习惯也有一定的影响,学校附近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对学生思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不少学生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调查表明,大多数孩子做完作业后不是帮父母做家务,和父母交流等,而是上网玩游戏等。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更加生动、方法更加简洁、范围更加广阔、效果更加高速,它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网上不良信息泛滥,严重侵害着耗子们的身心健康,随着网络的商业化及网络管理被动、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泛滥,色情、暴力等内容大量存在,这些不良信息给小学生行为习惯造成误导。
周末回家五一班的同学跟村里的一些同学吸烟喝酒,经过梁老师的深入调查得知,由于受家庭的父母行为影响,梁海新同学从小学会了跟人打架,跟别人吸烟喝酒的不良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李慧敏.农村寄宿生生活现状及改善对策探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12):65-67.
[2]杜玉艳.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解决策略[J]. 甘肃教育, 2017,(18):43.
[3]叶世明. 浅谈寄宿制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J]. 新课程(中), 2015,(1):195.
[4]刘均.农村初中寄宿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J].教师博览:科教版,20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