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诗经·蒹葭》的文学意境
2018-05-26王珏
摘 要:《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历来被广泛吟咏传诵。这首诗歌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与其深邃、高远、生动的意境营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既有创作者的别具匠心,同时也有读者情感的共鸣,在审美意象和文化心理的驱动下,形成了《蒹葭》特有文学意境氛围,其魅力经久不息,感人至深。
关键词:诗经;蒹葭;文学意象
《蒹葭》以婉转朴实的语言诉说了一个痴情的男子追慕伊人的思想情感,读来令人情思百转,荡气回肠。自古以来针对这首诗歌进行分析的文学研究成果较多,但是,侧重于其文化意象的分析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将从文学意象的营造为出发点,重点探讨《蒹葭》当中特有的文学意境,并通过已经的营造深入分析其广为流传的内在原因。
一、分析《蒹葭》的文学意象美
(一)蒹葭意象
蒹葭就是人们所说的芦苇,这种长在水边的普通植物给人以纤弱婉约的感觉,大片芦苇连绵不断,营造出富于诗意的美丽意境。《蒹葭》中所描写的季节是秋天,随着诗歌意境的展开,读者能够的感受到季节的变幻,从白露初起的初秋到露水凝霜的深秋,蒹葭也从苍苍变得枯黄,诗句中透露出萧瑟的凉意,从而奠定了哀愁委婉的基调。
(二)伊人意象
伊人是人民意想中的美人,她应该是风姿绰约、令人生出无限遐想的,但又是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在远处仰慕和眺望的。在《蒹葭》这首诗中,伊人始终是全诗的核心意象,是她令男主人公苦苦追寻、苦苦等待,但是她有总是若即若离,让人捉摸不透,求之而不得。这样的意境营造会使读者陷入无可排解的惆怅中,伊人在读者心目中是神秘而迷离的,同时也引起了读者无限的想象,从而使整首诗歌的意象具有了很大的拓展空间。
(三)在水一方的意象
“在水一方”被后人赋予了诸多印象,可以是求之不得的爱情,也可以是一去不返的时光。在这首诗中,水的意象代表着爱情,而在水一方,则表示爱情受到了阻力。《蒹葭》当中水既是爱情的象征,同时也是男女双方约会的地点。两人隔着一道秋水无法互诉衷肠,男子苦苦等待,而女子却远隔水之一方。但是,男子却没有灰心,他执着的苦苦求索,但是伊人却还没有到来。秋水边的美丽和幽静,为二人营造了浪漫的约会地点,同时也是他们爱情故事展开的线索。在水一方这个意境不但暗示了他们的爱情有所阻挡,同时也使男子苦苦等待的佳人更显得神秘,从而吸引读者驰骋想象,越是求之不得越是令人渴望,其中的倾慕之情在人心中久久不能淡忘。
二、分析《蒹葭》的文学意境美
(一)意境共鸣
《蒹葭》不但意象营造上有着浓厚的象征意味,而且还营造出情景交融的唯美意境。通過蒹葭、秋水、伊人等意象的营造,使读者眼前呈现出深秋水湄边痴情男子苦等伊人的诗意画面。在品味诗歌意境的过程中,读者已经超越了写实描写,而是更多的凭借自己的想象在填补诗中的留白,从在心目中形成一个虚幻的情境。深秋的蒹葭和美丽的伊人,在白露为霜的背景下渐行渐远,男子痴痴等到的人恍惚在水的对岸,又好像在水的中央,他久久徘徊,心中的惆怅跃然纸上,读者仿佛感受到了他轻轻的叹息。这种惆怅的情绪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让读者不自觉的跟随他怅然若失。
(二)虚实相融
《蒹葭》的意境具有典型的虚实相容特点,写实的意境可以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来探究,但是虚境则只能根据读者想象来发挥,在读者的品味与鉴赏中,诗歌中的虚境获得了丰富和延伸,从而使人回味无穷。《蒹葭》中虚境的品味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情感领域和生活阅历,能够在有限的诗句中发挥出无限的联想,从而实现对诗歌的二次创作,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诗歌本身已有的创作高度之上的。虚实事物和意境的融合,在读者品味中浑然天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艺术天地。开篇的蒹葭是写实,后续的“宛若水中汀”则是化实为虚,情之所起而没有依托,更加突出了男子的痴情和惆怅,正是谓虚实相容才更容易能动人心魄。
三、《蒹葭》文学意境的影响力
(一)唤醒特有的青春期待
《蒹葭》描写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尤其是男子对伊人的倾慕和眷恋。青春是每一个人最值得回味的时期,那时候对生活、对爱情充满了无限遐想,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但是,青春又是令人苦恼的,因为缺少生活的历练和成熟的思想,对很多事情缺少透彻的认识,这就会使人陷入迷茫和伤感之中。青春期很多小事都会让经历者的多愁善感、心潮起伏,正如诗中所言“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种烦恼无法排解、无法解脱,同时还让心中有淡淡的忧愁,心中的爱恋唤醒了青春的期待,从而引起读者的回忆和共鸣。
(二)富于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蒹葭》中的情感是浪漫的,其中的景物、情致、情感都是浪漫的。诗中的浪漫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场景浪漫。深秋的水边一个痴情的男孩在等待,蒹葭随风摇摆,伊人若隐若现,在这入画的背景中,总会使人联想到美丽的故事。二是故事浪漫。在这样的景色中,伊人宛若在水中央,痴情的男孩在水边等待,随着季节的变化蒹葭景色也在变化,从青翠到苍黄,直到深秋露冷男子仍无法释怀,他始终执着地不放弃。读者在这样的情感渲染中被感动,能够感受到人世间特殊的爱情,同时也会与更强烈的代入感。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企及的美好感情,能够在诗中获得心灵的慰藉。正是由于《蒹葭》中这样浪漫的意境,才使其达到了一定的精神高度。
(三)符合传统文化心理
《蒹葭》当中所呈现的情感可以用“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来概括,这首诗中看不到热烈或者愤怒甚至绝望的西方情感表达方式,读者所能看到的,是一个痴情的男子求而不得的惆怅和不言放弃的坚持,在一唱三叹中婉转低回。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与国人含蓄委婉的情感非常一致,这是内敛而不张扬的,其中还有自我沉浸般的陶醉。国人不但在诗歌中有这样的情感表达,同时在为人处世上也不例外。这样的情感表达与传统文化心理及其一致,因此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结语
《蒹葭》可以说是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里程碑,不但是《诗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在古典诗歌的殿堂熠熠闪光。《蒹葭》所营造的文学意境令人沉醉和遐思,不同的读者所解读的内涵也是不同的。结合自身感悟、阅历、情感认知、审美偏好,能够形成不同的意境感受,所以诗中的解读空间被无限拓展,也许这就是这首诗流传千年而长生不衰的原因所在。真正的诗歌不但写在典籍中,更写在读者的心理,永远焕发出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胡秦葆.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03)
[3]郭红波.从《诗经·蒹葭》看中国人的诗意气质及审美存在[J].文学教育(上).2015(11)
作者简介
王珏,(1985-),男,汉,内蒙古丰镇市,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