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2018-05-26熊敏
摘 要:文章在梳理云阳县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化理论及当地经济发展实际,进而对当地非遗旅游产业化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实现云阳县非遗旅游产业化有效策略。期望将云阳丰富的非遗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非遗和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有效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云阳县、非遗、旅游产业化
一、引言
云阳县位于重庆市辖区,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亦是四川盆地东部边缘的丘陵向山地过渡带,復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和大山大水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云阳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据统计,云阳县目前共有11项市级非遗,“瑞兰斋”桃片糕制作技艺、五句子歌等宝贵遗产为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增添了无穷魅力和神秘色彩。然而,伴随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多重压力,非遗生存空间日趋狭窄,许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非遗正面临濒危处境。因此,有效保护传承与经营云阳县域非遗,显得十分重要及紧迫。
二、云阳县非遗及其现状
(一)资源概况
截止目前,云阳县共有102项非遗项目。其中包括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11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91项。按类别可分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
(二)发展现状
云阳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积极开展当地非遗保护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立保护机构。成立云阳县非遗博物馆,在县文化馆成立了非遗展示厅,并免费向市民开放,该展厅是国家后扶资金资助重庆市移民搬迁县城的首个非遗展厅项目。此外,还成立了云阳县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开展非遗保护理论研究和交流活动,为制定非遗保护政策、事业规划,提供科学咨询和建议,指导当地非遗保护实践工作。
2、开展非遗资源搜集整理暨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人员奔赴民间一线,展开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对境内非遗进行了仔细梳理,收集各类资料,为了防止毁损、流失,对普查中发现和征集到的非遗典型实物和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保护。组织编纂了《云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云阳“非遗”教育传承教材》等资料丛书,向民众发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重庆市非遗条例》等宣传资料。同时,还利用展板、标语向民众进行了大力宣传,开展主题文艺汇演,它既让广大村民知晓了国家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又了解了我县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3、确立传承人。对非遗名录的代表性传承人,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其开展带徒授艺等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遗的传承。
4、争取专项资金。对非遗重大项目的保护、珍贵资料与实物征集和收购、传承人培养与建设、非遗项目申报与宣传等工作经费,县财政予以保障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同时,通过舆论宣传、政策引导等措施,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非遗保护工作,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资助。
5、建设传习基地。创建非遗“传承教育基地”。选取部分“非遗”项目列入学校教育内容,编入乡土特色教材,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三、非遗旅游产业化及其必要性
面临日益严峻的形势,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必须要寻求一条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亟需利用产业化的手段,重新打造传承发展的链条。旅游是体现非遗内在价值及内涵,实现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非遗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非遗旅游产业化,就是把非物质文化变成一个旅游经济产业,以盈利为目的,按照市场化经济的规则和规律来运作。旅游需求层次的提高是驱动非遗旅游产业化发展的主导力量。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雷本(Grabum)说: “越是濒临灭绝和消亡的东西,越吸引当今的都市旅游者。” 旅游产业化能有效整合当地非遗资源,全面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积极顺应当前我国全域旅游的新形势。通过旅游产业化的运作,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全方位创造条件,扩大非遗传承的受众,积极挖掘其新的存在价值,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因此,旅游产业化是非遗实现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四、云阳县非遗旅游产业化的 SWOT 分析
非遗旅游产业化是其在新的形势下更好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但云阳非遗在旅游产业化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优势(strengths):1、云阳县独具特色、种类繁多的非遗资源,为非遗旅游产业化创新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源泉。 2、近年来,云阳县相关部门对零散分布的非遗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取得了一定规模化效益,节约了社会和经济成本。3、政府对传承人的重视,有利于提高传承人的传承意识和文化自信,提升民众对非遗传承保护意识。 4、相关政策的倾斜,有利于扩大招商引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人口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劣势(weaknesses): 1、非遗先天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2、传承人匮乏,民众参与度不高。3、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一,对游客吸引力有限,开发难度大。 4、地方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支持有限,后劲不足。
机遇(opportunities): 1、社会民众对于非遗的认同感及保护意识逐渐增强。2、政府重视并给予资金支持,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了政策保障。 3、旅游业尤其是文化旅游及全域旅游的兴起带来了大量的客流和具有广阔前景的产品开发市场。 4、国内外非遗旅游产业化发展成功案例的引领示范。
威胁(threats): 1、全球化对地方文化的冲击大,非遗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极大的危机,部分甚至濒临灭绝。 2、非遗在旅游产业化过程中差强人意,不可避免的产生因部分急功近利者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的商品化、片面化、粗制滥造等现象,最终导致非遗资源失真、变异甚至消失。3、非遗旅游产业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破坏当地原来的生活秩序和生态环境。
五、云阳县非物质文化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一)联合当地景区共谋发展
可结合当地景区特色开发非遺的体验式旅游活动项目。利用张飞庙景区、龙缸景区、滨江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将全县非遗列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云阳文化网等网络服务体系,供民众查询,并在景区进行集中静态实物展示和动态传承保护。或将云阳桃片、渝峰乌天麻等云阳特产作为配套旅游吸引物在旅游景区出售;统一设计旅游景区文化标识,在街灯、景观小品、指示牌、导向符的设计中匠心独具,别出心裁,将非遗元素蕴含其中,与环境氛围融合,反映出当地独特的文化符号。
(二)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
近年来,云阳县委、县政府致力于保护当地历史文化遗产,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将生态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以 “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中国传统布局理念为核心,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打造了龙脊岭生态文化长廊、双井寨和三峡文物园等独具云阳文化特色的山水园林景观。云阳县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提高了市民精神生活品质,为市民构建了一个文化精神家园,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非遗的保护不仅仅表现单个非遗项目,更要保护非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可以在这三个特色生态园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和整体性保护,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在保护的前提下,提供公共参与、旅游休闲等服务功能,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目标开展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创建独特的文化品牌和多姿多彩的区域文化,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为市民带去更多不同的生态和文化体验,更能激发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增强幸福感和满足感。
(三)充分利用节庆活动牵线搭桥
固定在每年特定节庆期间,根据云阳当地的特色策划一些非遗王牌节庆活动。充分利用张飞庙庙会、土家女儿会、新年登高等节庆开展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大力推介旅游项目,推进民俗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等活动的开展,发展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认真组织开展各项宣传和教育活动,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节庆期间,广泛邀请各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充分酝酿、多形式展示优秀的地方非遗资源。同时,开辟专门场地举办具有地方传统风味特色“美食节”,进行非遗工艺品展卖等活动,这样既提高了文化治理能力,更能激发文化创造活力,让文化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更能让游客能现场看到、尝到、买到当地非遗特色,全方位体验云阳非遗的独特魅力。
(四)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购”是旅游六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当地非遗产业化创造经济效益不可或缺的环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精心设计,明确定位,讲究实用性、观赏性和趣味性原则。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资源,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研发新产品,并和相关产业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高水平、深层次、网络化开发模式,形成文化推动产业、经济的巨大内生动力,力求满足大众口味,实现产品专业化、品牌化。
云阳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可以将饮食文化、民间手工技艺作为重点开发项目,包装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品。云阳县非遗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围绕四大系列进行: 1.旅游纪念品系列。如龙岗云雾茶、野竹荪等。2.特色小吃系列。如云阳桃片糕、赖桃酥等。3.中成药品系列。如渝峰乌天麻、云阳小茴等。4.旅游音像、书籍用品系列。如《彩云阳光》和各大旅游景区风光、民间艺术宣传光碟以及相关书籍,如《云阳宝卷》《云阳旅游》等。
六、余论及展望
云阳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独具特色、形式多样的非遗资源,既丰富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是维系地域文化的情感纽带。非遗旅游产业化能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元气充沛,血脉畅通。但是,随着旅游活动与文化遗产的结合不断深入,旅游活动在促进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再现的同时,也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导致非遗本身商品化、庸俗化和片面化。因部分急功近利者大肆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非物质文化失真、变异的情况层出不穷,使民众受到伤害而产生抵触心理。因此,绝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或者一味迎合游客的喜好盲目进行旅游开发,而导致得不偿失。非遗资源旅游产业化应在政府主导下,从实际出发,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全过程,拓宽思路,科学合理规划,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创新营销模式,多策略,多角度,多渠道的探索一条适合当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路子,构筑富有当地特色的非遗旅游文化产业体系。同时我们必须在产业化的同时,及时审视过去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建立非遗市场化后的评估、反馈等管理机制与收入分配体系,在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下,积极寻求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注释
1.纳尔逊·格雷本.《人类学与旅游时代》,赵红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7- 112.
作者简介
熊敏(1991-),女,重庆云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专门史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