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寿“春秋笔法”下的刘备

2018-05-26邵飞飞

卷宗 2018年10期
关键词:陈寿三国志刘备

摘 要:陈寿在《三国志》中,为曹操及其继承者立本纪,以曹魏为正统,而为刘备、孙权及其继承者仅写了传,这似乎可以看出陈寿尊魏抑蜀的态度,但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三国志·先主传》、《三国志·吴主传》及《史记·高祖本纪》等文献史料,从一些细节处,看到了陈寿对刘备偏爱的春秋笔法。

关键词:陈寿;三国志;刘备;春秋笔法

对于陈寿在《三国志》之中“帝蜀”还是“帝魏”,东晋时期的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以晋承汉、奉蜀汉为正统,认为曹魏为篡逆,习凿齿的所言所行,正式的挑起了关于《三国志》的帝统的争论,这也是对陈寿是否使用曲笔的质疑。这一举动,使得后来陈寿遭到许多史学家不同的评价。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为切入点,对陈寿尊魏还是尊蜀问题进行探讨与阐释,这对于现代学习陈寿史识及《三国志》的帮助是很大的,但是大多学者是从整体上出发,从细节角度看问题的较少。从细节着手,通过对比等方法来看陈寿在《三国志》中对魏、蜀的态度问题。

一、陈寿作《三国志》的背景

陈寿,字承祚,汉、晋巴西郡安汉县(现在的四川南充市)人,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陈寿少时勤学,曾入成都蜀汉太学,师从谯周,熟读并精研《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学名著,由于陈寿“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备受太学师生的嘉赞,为他后来的仕宦以及著史生涯打下了坚实的才学基础,然而由于他的性格,使他在仕途中几经沉浮,后为“规阁令史,宦官黄浩专权弄威,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贬黜”。蜀汉被西晋灭后,陈寿入晋为官,“幸有司空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升任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此间著成《诸葛亮集》二十四卷,受到晋武帝的高度赞赏,升任著作郎,领本郡中正,自此开始其新的仕途。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吴,最终结束了汉末以来百余年来,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重新实现了统一,而陈寿也开始整理、收集《三国志》史料,书中为曹操及其继承者立本纪,以曹魏为正统,而为刘备、孙权及其继承人立传。素称”文章宏富,善构新词”的西晋文学家夏侯湛当时正在撰写《魏书》,见到陈寿的著作后,觉得自己的工作已无意义,“便坏己书而罢”。

陈寿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上书给皇帝,称赞陈寿的《三国志》一书“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并请求派人采录,《三国志》因此得而流传于世。《三国志》的问世,时人皆称赞其书、其人。当然,在赞誉声中,难免会有不一样的声音。东晋时期的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以晋承汉、奉蜀汉为正统,认为曹魏为篡逆,习凿齿的所言所行,正式的挑起了有史以来关于《三国志》的帝统的争论,而陈寿无疑也遭到许多史学家的批判与攻击,但笔者从《三国志·先主传》、《三国志·吴主传》、《三国志·武帝本纪》等本纪、列传中发现,陈寿运用了一些“春秋笔法”,来表达对刘备的崇敬,以及陈寿帝蜀的微意。

二、陈寿“春秋笔法”的具体表现

1、称谓上的不同

陈寿在《三国志》中为刘备、孙权立传,其名分别为《先主传》、《吴主传》。《吴主传》中的“吴”字,表示的是孙吴的国号,在传中陈寿以“权”、“孙权”等称之,并且贯之全传;而在《先主传》中的“先”字,有对已去世者尊称之意,如“先王”、“先人”、“先辈”等,另外在《先主传》中,陈寿始终称刘备为“先主”,而且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刘备以过世许久,从此可以看出,陈寿对刘备的尊敬与偏爱。

正如清代史学者钱大昕在《跋三国志》中所说“陈承祚,蜀人也,其书虽帝魏而未尝不尊蜀?于蜀二君书先主、后主而不名,于吴诸君则曰权曰亮曰休曰皓,皆斥其名;蜀之甘皇后、穆皇后、敬哀皇后、张皇后皆称后,而吴之后妃但称夫人,其书法区别如此”;又在《三国志辨疑序》中说道“魏氏据中原日久而晋承其禅,当时中原士人知有魏而不知有蜀吴也。自陈祚书出,始正三国之名,且先蜀而后吴,又有《杨戏传》载季汉辅臣赞,數百言,所以尊蜀殊于魏吴也。存乎季汉之名者,明乎蜀之实汉也。”除此之外,陈寿在《先主传》与《吴主传》中始终称曹操为“曹公”,并未因为曹操后来身份的变化,而对其有更高的称呼,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陈寿内心对刘备尊之、敬之的态度。

清代赵翼也说,“《吴志》孙权称帝后, 犹书其名。《蜀志》则不书名, 而称先主、后主。陈寿曾仕蜀, 故不忍书故主之名, 以别于《吴志》之书权、亮、休、皓也。此又陈寿不忘旧国之微意也”。从上述诸例中不难看出, 陈寿运用“春秋笔法”来表达内心感情上的倾向性,对于谁为正统,在此不做讨论与说明。

2、《先主传》与《高祖本纪》的比较

从《先主传》与《高祖本纪》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在诸多细节上,刘备与刘邦有着惊人相似的地方。

第一,都描写了刘邦与刘备在出生前后的异象。刘邦之母“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刘备幼时其家“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虽然在孙权称帝、曹操为魏王都有异象出现,但并未从一开始言明。

第二,在于对其非凡外貌的描写。刘邦“为人,隆準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其外貌兼有非凡之处,有帝王之相。关于“垂手下膝”,旧题后汉康孟祥等译《修行本起经·菩萨降身品》有云:“今生大圣人……平住手过膝,是故一切礼”,由此,也可以看出“手过下膝”者不同凡俗的特征。另外,“顾自见其耳”是形容这个人耳朵特别大,这也是一种非凡外貌的描写。《艺文类聚·人部》引《列仙传》曰:“务光,夏时人,耳长七寸;阳都女,耳细而长。众皆言,此天人也”。与此相反,陈寿在《魏志》四纪,即《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三少帝纪》中,对曹魏六帝的形貌却无一记载。《魏志》四纪中没有瑞相佳貌的描述,绝不是没有东西可写,而是陈寿不乐意写。

第三,在喜好方面。刘邦“常徙王媪、武负酒”,而刘备儿时也不喜欢读书,反而喜欢狗马、音乐,喜好美丽的衣物,可见他们儿时都不爱学习。

第四,在待人方面。刘邦仁而爱人,喜欢施舍他人,度量大、善待下人,因此跟随他的人众多,先主刘备认为“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俩人都重视民众的力量,知道以人为本。

第五,在个人志向方面。刘邦“常?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刘备“少时,与宗中诸小兒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第六,出生地位方面。刘邦为沛丰县中阳里人,而刘备“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第七,二人都曾出现过帝王之气。《高祖本纪》中有言“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徙往常得季”,《先主传》中同样也出现过类似现象,“臣父群未亡时,言西南数有黄气,直立数丈,见来积年,时时有景云祥风,从璿玑下来应之,此为异瑞。又二十二年中,数有气如旗,从西竟东,中天而行,图、书曰'必有天子出其方'”。

通过这些史料的对比与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刘备在很多地方都像汉高祖刘邦,再加上陈寿认为刘备“盖有高祖之风”,那么刘备继承汉室更具合理性与可能性;另外,陈寿仿照《史记·太史公曰》的论赞形式,在每篇纪传的结尾都附有以“评曰”开头的一段议论文字,发表自己对篇内某人某事的评价和看法。另外,陈寿在《三国志》中,原有《叙录》一卷,是仿照《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体例写的,虽然失佚了,但从此可以看出,陈寿可能有意为之,仿《史记·高祖本纪》,将刘备情况写出来,来进一步表达他自己内心对刘备、蜀政权的偏爱微意。

3、《吴主传》、《武帝本纪》与《先主传》之比较

通过比较《吴主传》、《武帝本纪》、《先主传》,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文献资料中都有提及到汉高祖刘邦。孙策任命孙权为吴王之时,其诏书云“盖圣王之法,以德设爵,以功制禄……近汉高祖受命之初,分裂膏腴以王八姓”;周天子策命曹操为魏公的诏书中,“朕以不德,少遭愍凶……率土之民,朕无获焉,即我高祖之命坠于地”;这些都是孙权、曹操承汉德一种托词,他们想要通过这种正式的形式来合理的继承汉室正统,而刘备除在上书献帝有言“高祖龙兴,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卒斩诸吕,以安大宗”外,在传记的最后,陈寿对刘备的评论中也再次提及,“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其风,英雄之器焉”,并且这是直接出于陈寿之口,也最直接的表达了陈寿对刘备德行上的赞同,陈寿运用“春秋笔法”,更委婉的表达陈寿对刘备、蜀国的眷顾之情。

再者,从陈寿对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的评价上,更进一步反映出了陈寿对这段历史的直接看法。在孙权的评语中,比较客观地评价了孙权,有优点也有“性多嫌忌,果于杀戮”的不足;《先主传》中一开始便言先主有“高祖之风”,这里直接把先主作为高祖的继承者看待,之后对刘备的评语虽然是“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陈寿不愧为杰出的史家, 他并不因崇敬而失去公正与冷静,他也大胆地指出刘备基业之不及曹魏, 确也是能力差异所致。在言及此事时, 或多或少流露出一点淡淡的遗憾。强调了刘备“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在对曹操的评语中除了肯定其权术等方面外,对曹操的人品却只字未提,这里便可看出陈寿以客观的态度肯定了曹氏的能力, 却看不出对其为人的崇敬之情。而对刘备的评论,则与曹氏恰成对照,不难看出陈寿内心对刘备的无限称崇之情。即于比较中见真情, 于剪裁处寓深意,于实录中存褒贬。对于先主托孤孔明之举认为这是“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被看作古今君臣关系之最高风范, 其赞誉也无以复加。

在比较中可以看出, 陈寿对三人的评价固然是从事实的角度来论述,但作者的态度、感情、用语诸方面的倾向性则是明显的。史家在某種情势下有使用曲笔, 人皆知之。但又因不已于怀,往往不得不采用多种方式以曲折地表达出内心的隐衷,有时甚至在空白处作文章。陈寿在《三国志》中, 也费尽苦心在史料的剪裁取舍上下功夫, 使细心的读者从中有所领悟。

4、遣词造句方面

古代对于帝王、诸侯等的衣食住行等用词有细微的不同,对不同等级的人所用的词是不同的,甚至是在表达同一意思也有不同的用词,比如,同是记战争,有伐、侵、入、战、围、救、取、执、溃、灭、败等不同的写法。同是记杀人,有杀、弑、尽杀、诱杀、歼等不同的写法。这在 《三国志》中也有所表现。文献中对曹操死的描述是“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对孙权的死则写成“薨,时年七十一”;而对刘备死的用词则是“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古书有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虽然对“殂”未有解释,但在《虞书·帝尧》中有“尧殂落,百姓如丧考妣”的说法,在《虞书·舜典》中也有“帝乃殂落”的记载,尧、舜可谓是古时品行良好的帝王,因此可以看出陈寿将刘备与古代圣贤相比,表达了陈寿对刘备的尊崇之情。这些遣词造句简洁却含意丰富、深刻,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态度的倾向,而且也给读者以深刻地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陈寿因为身处晋朝等局限,在修史上有所顾虑而不得不尊魏,但是在其内心深处,他是偏向刘备以及蜀政权的,因此只能采用“春秋笔法”的表达方式,把他的价值判断寓于看似平淡的语句之中。平淡的背后,则是陈寿深思、再思、三思后的定论。用简约的文字表达陈寿的微言大义,用谨慎的用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好恶褒贬,不明言而阅读者自见其所指,这就赋予了史学以强大的政治功能,增强了后世史官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同时瞒过以曹魏为正统的晋朝。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M].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849页。

[5](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6](唐)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7](唐)刘知几.史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8](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上海:上海书店,2005.

[9](清)赵翼.廿二史劄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0](清)钱大昕.潜研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注釋

1.(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M].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849页。

2.(唐)房玄龄:晋书·陈寿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37页。

3.(唐)房玄龄:晋书·陈寿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37页。

4.(唐)房玄龄:晋书·陈寿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38页。

5.(清)钱大昕:潜研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85页。

6.(清)钱大昕:潜研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00页。

7.(清)赵翼:廿二史劄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年,第81页。

8.(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41~343页。

9.(晋)陈寿:三国志·先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71页。

10.(晋)陈寿:三国志·先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72页。

11.(晋)陈寿:三国志·先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72页。

12.(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43页。

13.(晋)陈寿:三国志·先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77页。

14(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44页。

15.(晋)陈寿:三国志·先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71页。

作者简介

邵飞飞,女,山西省阳泉人,郑州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

猜你喜欢

陈寿三国志刘备
读懂刘备
称象
陈寿不惧强权
刘备与徐州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