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贫困地区农村中职学校学生流失原因的分析与思考
2018-05-26杨宝琦
摘 要: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由于起步晚,大多都基础薄弱,发展缓慢。招生难、巩固难,已成为影响当地职教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入研究学生流失问题,对职业学校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职校招生 学生流失 对策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中职学校招生难、巩固难,是目前农村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许多原因导致招生困难,而且招进来的学生留不住。在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因种种原因中途流失,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抓好学生的流失巩固工作,对于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意义深遠。
一、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招生难,一个重要原因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很多家长思想认识不高,觉得职校毕业还是打工,还不如不上,早点打工,这种思想误导了学生的选择。而有要当一部分家长和学生,思想上 “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根深蒂固,造成一些基础较差的初中毕业生仍然选择普高,选择考大学这条路。这些学生和家长都不了解中职生同样有着多种升学深造的道路,比如,对口升学、三职生高考等,都是专门面向中职学生的。
农村中职学校生源大多数来自农村,招生时除了宣传国家职教政策精神外,还要对中职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作重点宣讲,使每名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都能获得相关信息,了解具体政策内容,吸引家庭贫困的初中毕业生特别是优秀学生报读职业学校。要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就和新面貌,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中职学生在企业和岗位成才、成功创业的典型事例进行宣传,在全社会尤其是在家长和学生中进一步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念。
因此,首先要从教育体制上入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保证中职学生的升学与就业渠道畅通,从根本上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其次政府部门要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从硬件设施上增加吸引力。最后要加强宣传力度,多渠道多种方式开展招生宣传,引导人们从深层次认识现代职业教育,逐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逐步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误区。从初中阶段开始给学生灌输职业教育思想,做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工作。
二、加强劳动力准入制度建设,为职业学校发展提供保障
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慢,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面临着很多困境。在这些地区尽管也实行劳动力准入制度,但贯彻落实存在很多困难。由于劳动执法检查不严,不少初中毕业生不经过任何技能学习和培训就可以直接入厂,有些用人单位对相关证书审查不严,鱼龙混杂,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职教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做好职业学校的流失巩固工作,必须从规范用人市场源头抓起,坚决杜绝非法用工,才能收到实效。
三、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水平
学生的稳定,与学校的管理、师资水平有着重要的关系。学校管理严、校风正,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学生就会慕名而来;反之学校管理不到位,学生就会失去信心,学生流失也就不足为怪。因此,中职学校要从正校风、严校纪、塑学风抓起,全面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内强基础,外树形象,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感到进校如回家,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度,从而有效控制学生流失,提高巩固率。
四、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技能培训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学习基础差,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既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原则,又给学生的流失埋下了隐患。因此,在教学中,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以技能实训为重点的课程改革,切实做好技能实践工作和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和当地企业资源优势,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建立以文化课为基础、以专业课为重点、以提高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或技术比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改变传统考核形式,分阶段分层次考核,突出专业技术能力在学生学习中的中心地位,有效地克服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畏难心理,增强专业学习信心。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凝聚力
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文化基础差,学有困难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学生刚进入职校,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是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枯燥无味,学生会感到厌倦,再加上学习环境缺乏吸引力,中途辍学现象的就会随之出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活动,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吸引力。
六、加强班主任工作,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上,教师由主导者变为引领者、合作者,师生在平等、合作、互助中进行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班主任在学生成长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抓好班主任工作,是巩固学生流失工作的关键环节。
中职学校学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生理和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交往方法。由于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甚至被歧视的弱势群体,这就导致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复杂。作为中职学校的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掌握并灵活运用师生交往的艺术,积极探讨促进师生和谐交往的有效策略尤为重要。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客观需要,首先教师应多鼓励、表扬学生,让学生在自信中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比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是更重要的事情。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稳定工作影响较大。一些教师对学生生活关心不够,管理方法简单粗暴,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因违纪或其他原因出现中途辍学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强班主任工作,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重视学生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王以雷、蔡叶林,浅析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J]《中国职教》:2015.11
[2]丁金胜,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2016.3
[3]刘江华,农村职业学校流失原因对策分析[J]《甘肃职教》:2016.4
作者简介
杨宝琦(1969~),女,甘肃省徽县人,大学文化,中专讲师,主要从事中职学校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甘肃省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专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