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研究
2018-05-26谢加阳吕鑫王子洋高清祎霍家黎
谢加阳 吕鑫 王子洋 高清祎 霍家黎
摘 要:[目的]调查新乡市大学生对手机的成瘾度。 [方法]采用自制的问卷对新乡某所高校的566名大学生进行有效问卷调查,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对手机有依赖现象。[结论]大学生使用手机应该扬长避短,利用手机的优势,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赡养观;父母养老
据我国工信部统计,2014年1月底中国移动通讯用户达12.35亿,占全国人口的 90.8%。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中尤其如此[1]。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与乐趣的同时,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手机依赖是指由于不当或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不适应症状[2]。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大学生的手机使用现状及其与依赖的关系,从而为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预防其手机依赖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如性别、认为自己对手机的成瘾度等。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80份,收回率96.7%,其中有效问卷566份,回收有效率97.6%。
1.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1个大专业,涵盖专业广泛。在有效的566份问卷中男生304人,占总人数的53.7%,女生361人,占总人数的46.3%;居住地为城市的有288人,占总人数的49.1%,农村的有276人,占总人数的50.9%。
1.3 统计学处理
对问卷进行统一编码后应用 Excel 电子表格建立数据库,应用 spss.22.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对认为自己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63.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手机非常依赖,13.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一般依赖,剩下的22.5%的大学生选择不依赖手机。在选择为什么依赖手机时,被调查者中有68.4%的大学生选择了“打游戏”,15.9%的大学生选择了“聊天”,15.7%的大学生选择了听歌看电影。在手机的利弊选择上,20.0%的大学生选择利大于弊,17.8%的大学生选择均等,剩余的62.2%的大学生认为弊大于利。
2.2 大学生对手机使用场景
调查结果现实,大学生在日常空闲时、临睡前、乘坐交通工具时、排队等候时、课间休息时经常或总是使用手机分别为82.5%、74.3%、64.0%、50.1%、47.3%;上课、自习和写作业时从不玩手机者分别占34.2%、342.2%、39.9%。手机使用基本情况 73.48%的大学生最喜欢手机的功能是网络; 手机使用的主要目的: 朋友联系(83.02%),社交 (79. 59%)浏览网页(46. 66%)使用多媒体娱乐(21. 7% )。本次调查中,34. 2% 的医学大学生手机话费超过50元, 97. 6% 的医学大学生使用的是智能手机,49. 2%的医学大学生躺在床上玩手机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
3 讨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中医学大学生最喜欢的手机功能是网络,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是与家人朋友联系、社交、浏览网页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3]。如吴猛等的研究认为手机作为通讯工具和网络终端从技术层面上讲本身具备了沟通交流和获取信息两个社会功能, 同时国外学者认为,青年人群和学生群体使用手机还有文化层面的功能, 即群体性的身份认同。本次调查大学生最喜欢的功能是“网络与获取信息”,而主要目的是“与家人朋友联系”、“社交与沟通交流”,两者相吻合。
朱其志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短信交往行为与焦虑状况明显存在相关性。如果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支持系统缺失或功能不良,就有可能会选择在手机使用中寻求价值感与归属感[4]。当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再加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使得大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比较重[6]。然而,从高中步入大学, 学习方式、授课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多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如果学生的自控力相对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很容易陷入迷惘空虚的状态,并且有些学生高考过后, 多少抱有“解放”的心态,没有及时调整做出新的学习规划,因此,在面临学习压力时,自然会产生厌学倾向,而手机则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一个空间,在手机使用时可以暂时忘掉自己的烦恼,寻找一些安慰和寄托[7]。
大学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此时的大学生可能面对很多的困惑和迷茫,内心冲突剧烈, 对自己没有很深的认识。手机的不当使用会使他们更加迷失自我, 难以分辨虚拟环境和现实,模糊自我概念, 因此高校应重视这个问题,
引导大学生健康使用手机, 快乐地度过大学生活[7]。首先,高校应该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加入” 健康使用手机” 这一课程, 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手机来学习生活娱乐及与人交往。其次, 还需针对手机成瘾的易感群体开展适当的评估、引导和干预,例如开设不同气质类型个体的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建立与维护或自我成长等方面的团体工作坊等。
参考文献:
[1]曲星羽,陆爱桃,宋萍芳,蓝伊琳,蔡润杨.手机成瘾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以学业拖延为中介[J].应用心理学,2017,23(01):49-57.
[2]周少钦,罗舒仁,黎泽明,叶美麟,黎燕宁.南宁市医学生手机使用情况以及手机成瘾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7,34(02):200-202+206.
[3]劉衍素,陈红,向秀清,陈旭.卫生学校学生手机成瘾现状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01):122-125.
[4]杜刚,徐莹,赵馨,刁绵君.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2):1896-1898.
[5]赵建芳,张守臣,姜永志,姜梦,刘勇.大学生无聊倾向冲动性与手机成瘾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1):1658-1660.
[6]谢晋艳,王晓刚.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06):896-899.
[7]张凌瑞,朱天民,张晨辰,代宇,朱鑫.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进展[J/OL].中国健康教育,2018(01):59-61+890
[8]林鹏,朱杉,李洪昌.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关系研究——以烟台高职院校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1):15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