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智能时代下的教师观
2018-05-26邵熠璇
邵熠璇
【摘要】科技的创新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无限可能,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以日新月异的智能时代为背景,试探索现代教育转型时期,教师应如何完善发展,才能培养出有思想、会思考、懂人文、有操守的未來人。
【关键词】智能时代;教育转型;教师发展
MeTech在麻省理工学院年度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是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相关的社会伦理方面的影响。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已不再局限于技术研发之中,而将走向各行各业。此外,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支撑、虚拟现实技术、云储存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技术之间交叉融合,碰撞出新的时代背景,这给现代教育提供了无限可能,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一个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的全新教育生态正在形成,它将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组织方式、学校形态等教育关系及学习生态。
置身于日新月异的智能时代,现代教师应该如何完善发展,才能做到利用现代技术服务于教育,而非为其所制约?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健康灵魂,而非掉书袋的应试机器?才能适应智能化的“翻转课堂”,而不是瞠目结舌应对无措?这值得我们深思。
一、独立的思想
随着出版业的开放,网络信息的发达,教育资源已经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家长和学生可以轻易地购买到教师的参考用书,学生只需要在课前翻翻参考用书,就能轻而易举地知道老师讲课的大体流程框架,课堂就很容易成为“热剩饭”的地方。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给予孩子们真正的精神启迪和情感探索,这需要教师本身是有独立思想的舞者。
教师不是教书匠,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对文章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对教育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教书匠则是照本宣科,利用教辅书,把课稀里糊涂应付完了事,混口饭吃罢了。当然,这里所说的独立思想,不是指教师都要成为有科研创造、理论创造的教授级大家,而是在教书的过程中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小到对教授的文章,对每个学生的评价,大到对教育行业的现状,对教育评价的体系标准,都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我们不能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就拿来教参照搬上课;不能为了有好的升学率,就把评价标准唯成绩化。
王栋生老师在《不跪着教书》序中曾经谈道:“想要学生成为直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语文教育,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两个文言实词的理解运用,还有可能指引着孩子的情感方向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一个没有自己精神世界,没有独立思想的灵魂,怎么会带给另一个灵魂以震颤和感动?在科技普及的今天,知识获取途径日趋多样化、便捷化,人们动动手指,就可以轻松了解知识点的含义及概念,唯有思想的独立性,是无法从网络应用上轻易获取的,它将教会孩子们用自己的头脑理性地思考问题。
二、非功利的赤子心
智能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张爱玲那一句“出名要趁早”,已成了多数人奉为圭臬的神谕。在技术浪潮之中,聪明的投机者抓住了先机,便获得第一桶金,那赶不上的也就只好伸长脖子,渴望自己一双慧眼早日开蒙,也好赶着时机,赚上一笔。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校环境也越来越急躁,升学率成了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教师能否守住自己的职业操守,敬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德标准,真正排除功利心,以德树人?
人的学习周期在所有动物中是最长的,从出生到大学要二十几年的时间。而这二十几年时间正是他拥有最遥远的梦想、最真挚的感情、最强烈的好奇心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个人成长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孩子探索世界、发现世界的过程。
随着人工智能登上历史舞台,未来,我们培养的孩子可能会和人工智能共同生活。人脑识记知识能力是有限的,单单靠脑力记忆知识点,考取高分就能打败人工智能,这是不可能的。教育培养的应该是有创造力、有求知欲的孩子,而不是只会识记知识点,单纯应试的机器。现在的孩子,他们的天空越来越少,他们的快乐越来越少,他们的童真也越来越少,他们每天被数不清的书本压着,被数不清的学习任务压着,却失去了仰望天空,探索世界的权利。教师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催熟剂,功利地催促着他们快长大吧,快毕业吧,快成熟吧,好像抛掉这些求知欲、这些不切实际的梦想、不合时宜的情感,专心地牢记知识,专心地比拼成绩,就是长大了,现实了,成熟了。
做教师,唯有一颗非功利的赤子心,帮助一个迷惑的灵魂找到归途,唤醒一个恹恹的灵魂寻找光明,鼓励一个胆怯的灵魂勇敢逐梦,指引一个永不满足现状的灵魂批判探索……这些,难道不比排名第一更有挑战性和创造性吗?只有如此,孩子的求知精神才可能贯穿一生,成为有渴望、有创造性的未来人。教师不应当为了升学率、为了方便管束而功利地催促他们成熟起来。
三、及时更新的角色定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智能通讯越来越发达,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组织方式和学校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教师的职业是否还局限于传统的知识运输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智能时代的到来翻转了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输出者,学生主体时代已真正到来。
教师倘若仍难以走出以往的自身定位,想象自己仍如老夫子一般,所言皆是圣言,自以为是,盛气凌人,恐怕很难胜任新时期教师的任务。如前所说,学生不再是懵懵懂懂地进入教室,很可能他在课前所下的功夫,超越了教师的想象。这种情况正是我们所希冀的学生主体,学生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针对一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那么课堂就会成为自主生成的生动课堂。但是现实中的很多情况是,教师缺少教学机智,只能按照教学预设一步一步走下去,却难以解决孩子的“生成”问题难,使课堂尴尬不已。
面对日益聪明的孩子,我们必须要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把自己当成知识的探讨者,而不是灌输者,真正的享受课堂中教学相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里,不仅教师影响学生的成长,学生也对教师的精神状态、精神发展产生影响,教师与学生确确实实是共同成长的。
四、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
智能时代下,信息未经筛选而一股脑地涌向受众。现阶段,有些学生比教师更懂人情世故,更明白功利取舍,更深谙明哲保身之道。他们对待教师的态度,可能是疏离而冷漠的。钱理群曾谈道:“我早就清醒地看到,在我们这个充满看客游戏的国度,一切严肃的努力和崇高的追求,都会变成哈哈一笑。因此我每次上课演说,在兴奋之余也会有种无聊感。”
当面对这种教育理想的失落时,教师能做的只有甘于付出,不求收获。教师的意义,在于给孩子成长岁月里留下最美好、最神圣的回忆。这些闪光的点滴,也许会在学生步入社会后成为他操守底线的坚守和精神的滋养。也许为官的在当政期限里能真正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也许为学的在知识创造过程中能抵制学术造假的诱惑;也许为商的在生产经营时能不制假售假。
教师的影响能有多深远,恐怕没有人能估量得出,桃李满天下也不过一句愿景。教师本身就不是一项收获的工作,在春天里栽下的一粒种子,或许有的只长了叶子便凋零,或许有的要多年之后才开出鲜艳的花朵,而这花朵也不是为了报恩当年的浇水施肥才开放。教师只能默默付出,在失落的现实面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一方净土。
21世纪已进入智能时代,未来人并不会缺乏获取知识、技术的途径,但是拥有科技武装的未来人,是否拥有判断力和良知呢?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素养呢?
这一切的重任落在了今天教师的肩上。今天,教师唯有拥有独立的思想、非功利的赤子心、及时更新的角色定位和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形态,才能启迪现在的孩子,成为有思想、会思考、懂人文、有操守的未来人。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做教师真难,真好[J].生活教育,2012(01):49-50.
[2]钱理群.中学教师的苦恼与价值[J].内蒙古教育,2009(19):57-58.
[3]钱理群.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师[N]. 中国教师报,2014-09-10.
[4]钱理群.我的教师梦[J].基础教育,2007(10):4-9.
[5]王栋生.不跪着教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6]钱理群.教育本质上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J].基础教育论坛,2012(11):24-25.
[7]严华银.面向未来的教师发展:重点与路向[J].江苏教育,2017(22):7-10.
[8]寇燕,赵萍萍.变革与創新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的视角[J].数字教育,2017,3(05):15-22.
[9]杨东平.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全人教师”[J].当代教育家,2017(09):1.
[10]李政涛.当教师遇上人工智能……[J].人民教育,2017(Z3):20-23.
[11]李建锋.浅谈人工智能与教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02):6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