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2018-05-26耿重奚照寿袁华根傅饶刘小更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

耿重 奚照寿 袁华根 傅饶 刘小更

[摘要]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视角下,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剖析我国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遇到的农业后备力量薄弱、保障机制不健全、实效性差、缺乏创新等问题,从强化农民主体性、完善培育保障、遵循求是原则、创新培育体系等方面入手分析解决原因,不断改进,保证培育工作持续协调进行,促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3-0005-03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关系到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的召唤,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加强对发展众创空间的指导和支持。201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通过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大力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战略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具有较高素质和社会责任的农民。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是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规划的需要。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意义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

国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起步较早,主要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指导,它不仅将农民培育工作作为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而且农民培训经费占较大比重。在美国,农业科技投人收益率为20:1,农产品貿易投入收益率为31:1。当前我国“三农”问题日趋严峻,培育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以市场动向、国家粮食现状和解决贫困问题为导向,旨在实现农业全面发展。随着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关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培育进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大量农村人员涌入城市,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外流,滞留农民的文化程度和农业技能相对偏低,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各县乡区域之间农业发展差异较大等。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比而言仍然滞后,需要富裕农民、扶持农民、提高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种职业身份,是培育的目标和方向。为解决好农民问题,必须处理好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因此,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对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综合素质提高有重要意义。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收人提高等,它们之间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一)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系到农村农业的长远发展,它受农民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需要加强内涵建设,积极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投身于新农村农业的基础生产建设中去,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提高农村生产力,实现可持续战略发展。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我国当前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从事农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要求较高,需要一批具备现代化知识、职业技能、管理水平的新型职业农民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三)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举措

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环节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培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改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移现状的最佳方式,即是实现农民获取利润最大化。通过培育,不但可以提升农民社会地位,而且可以更快实现生活小康。

三、创新创业的基本特征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面对新技术的发展和开放的市场环境,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释放群众创新创业潜力。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社会大众,以培养具备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它逐步成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一)新颖性

创新创业需要运用全新的视角,打破思维定势,不断创新生产技术方式、经营管理模式,用新的眼光思考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合作共赢关系。

(二)开拓性

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需要我们迅速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培养首创精神、冒险精神,不断进行自我管理,增进责任心与事业心,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开辟出新的市场。

(三)实践性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实际背景下,通过采用各种策略和手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创造经济效益。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农业现代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面临诸多的问题亟须解决,它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建设,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改善。

(一)后备力量薄弱,综合素质较低

农村农业劳动力总数量萎缩、老龄化问题明显,后备农民匮乏,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因青年劳动力转移加剧,农村高学历层次人才所占比例较小,滞留农村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高新农机设备的使用水平等都较低。他们的接受能力较慢,如果培育内容技术水准较高,他们又难以立刻消化理解。他们看重眼前效益,缺乏市场风险意识、经营管理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生产发展。

(二)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育进度较慢

培育体系各部门之间重视程度有偏颇,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影响培育的认可度和实际效果。教育、科技投入、资金等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育工作缺乏支持与保证,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些地区培育状态比较松散,随意性较大,导致成效缓慢,需要警惕形式主义。

(三)培育模式单调,缺乏实效性

受培育课程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等的限制,培育的实际效用不高,与实际生产脱节,抑制了他们参与培育的积极性。照本宣科式模式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市场的需要,不断提高市场的信息敏感度,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另外,要想全面普及专业化、职业化农业知识,实施起来比较难。

(四)品牌特色不明显,缺乏创新

由于农忙耕作时间段、农业经营场地、规模等的影响,各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部分农民安于现状、按部就班,缺乏探索、尝试的动力,农业主导产业的特色不明显,不适应当地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难度。

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改进措施

鉴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重要性,通过借鉴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功经验,运用到我国的培育实践中来,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榜样,不断提高周边农民综合素质,保证农村农业发展后继有人,这是一项十分艰巨和紧迫的任务。

(一)强化农民主体性,培育高素质人才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确立农民主体地位,运用现代理念,转变他们的传统思维,促进他们主体观念转型,让他们自愿参与培育工作,营造良好培育氛围。同时,拓展培育宣传途径和形式,广泛宣传典型人物,让广大农民了解培育的重要性和益处,并参与到其中。鼓励年轻一代扎根农村,正确认识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愿意留在农村,成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生产后备力量,实现农民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目标。

(二)完善培育工作保障,强化服务指导

提高培育重视程度,政府、院校、企业多部门联动,运用“大学—政府—企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网模式,将农民培育工作纳入当地发展规划,统一协调、明确分工、共同合作,切实落实法规保障和优惠政策。各部门要加强责任意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扩大教育覆盖面,增加农民受培育机会,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农业生产技能,促进农民的职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增产,提高生活水平,创造有利实施条件,保证良好的外部基础环境。

(三)遵循求是原则,实现科学化发展

培育过程要讲究实际,了解民情,深入实际生产,加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只有明确实施措施,提高市场敏锐度,不断收集市场信息,考虑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农民生产需求,将实用的做法、经验贯穿于整个培育的过程,才能确保培育的持续性、实效性。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让他们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接触新的知识与技术,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不断丰富培育的内容,做到农业科技推广的科学化,通过将课堂教学与田间实践指导等相结合,提高培育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培育农业科技领军型人才,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真正为农民谋福利。

(四)创新培育体系,注重品牌特色

把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特点和规律,倡导创新理念与品牌概念,强调重点培养,稳步推进,积极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建立专业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形成具有当地农业特色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打造农业创新教育与品牌建設相结合的发展体系,结合当地优势产业、特色农业,统筹规划,寻求发展新模式,做到培育科学化、产业品牌化,增强产品吸引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强农、惠农、富农的目标。另外,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鼓励农民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现全面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

在当前新形势下,我国正处于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务艰巨,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保证培育工作持续有效地进行,只有大力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加强农业新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服务指导,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将培育工作落到实处,才能营造良好农业环境,实现我国农业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涌,戴国宝.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3,33(5):77-79.

[2]李国祥,杨正周.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5):93-97,112.

[3]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6):99-103.

[4]刘艳,闫国栋,孟威,权宇彤,逯家辉,滕利荣,孟庆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5]倪慧,万宝方,龚春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际经验及中国实践研究[J].世界农业,2013(3):134-137.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