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盐入黔的历史陈迹

2018-05-25吴正光

藏天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阴刻摩崖楷书

特约撰稿 /吴正光

◎图1 赤水天恩桥 摄于2011年

贵州不产盐。古代贵州人吃盐主要靠四川。川盐入黔经由赤水河和乌江两条水道。川盐上岸后,通过条条山路进入千家万户。保存至今的许多桥梁古道、修路碑记、摩崖石刻、四川会馆等历史陈迹,见证了川盐入黔的似水流年。

桥梁古道

贵州海拔较高,纬度较低,雨水充沛,沟壑纵横,为造就丰富多彩的桥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贵州许多古桥,或因历史悠久,或因工艺独特;或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或与著名历史人物结缘,具有重要价值。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古桥古道与川盐入黔息息相关。最令人称颂的是天恩桥和普济桥。

天恩桥,位于赤水市元厚镇大群村,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桥面以三列三段9块条石铺就。两桥墩雕刻石螭(螭,音“嗤”,传说中龙的一种,又称吸水兽,专门治水的),头高1.2米,身体直径0.7米(图1)。桥头牌坊镶嵌《劳绩碑》。楷书阴刻211字,记四川总督丁宝桢“酌派干员……率同盐商绅团就地分修,水陆并作”,改善赤水河川盐航道事。“大功成竣,毫无派取民间财力,诚盛事矣!”黔川绅商士庶立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牌坊镶嵌三块石碑,正中为“功烈碑”,题“与天地同流”五字;左为“仁爱碑”,题“君子人也”四字;右为“德政碑”和“劳绩碑”,镌刻“有君子之道四焉”七字。明间立柱镌刻对联:“事关国计民生,一片公忠投帝听;功同山平水治,四方沾被颂神明。”牌坊两侧立柱镌刻序文,记述修河、修路、修桥始末(图2)。

普济桥,横跨于水城境内北盘江高家渡(图3)。据《创建高家渡铁桥记》等建桥碑记摩崖记载(图4),建桥之前,“土人渡以小舟,湍急滩险,失慎者屡。光绪三十一年,秋水涨发,一船漂没四十余人。水(城)普(安)官绅士庶感奋创建铁桥,于光绪三十一年举念,三十二年兴工,三十三年工竟。其间曾因费用不济,几乎被迫停工,幸得新任普安(今盘州市)直隶军民府知府段永浚和水城理苗府知府陈淑文禀请川盐局宪赵樾村观察,提拨千五百金以资接济,阅五月而桥成。”桥建成后,“良民固属有庆,而奸诡更易通行,所以,桥门又不可不建。于是,水(城)普(安)绅民除禀请二主外,并禀明府宪,亦蒙批准,用敢兴工。金木石工云集五月有奇,其工乃就。所有乐输银谷,添助竹木,效用苦力,例得备书。”功德碑上镌刻有捐银、捐钱、捐献田土、捐献稻谷的官绅姓名,特别镌刻捐献竹木、苞谷、豆子和劳力的贫穷者的姓名,充分反映当地布依族、苗族、彝族、汉族等各族贫苦农民对修建普济桥的热情。

据有关资料记载,光绪初年曾有陆鸿仪、朱永年、王国全等在高家渡修建石桥,未获成功。时任四川总督的贵州平远(今织金)人丁宝桢在贵阳盐商华联辉策划下整饬四川盐务,实行“官运商销”,在泸州设置官运总局,各口岸设置“岸局”,平抑盐价。丁宝桢和盐官们对在高家渡修建桥梁十分关心,乐为资助。尽管该桥是在丁宝桢去逝21年后建成的,但人们仍在桥南崖壁上镌刻“太子太保四川总督丁公宝桢大人侍修”、“四川盐察道赵公樾村大人助修”巨型摩崖,感怀前贤,昭示来者。《修建碑》记有捐献竹木,尤其是捐献苞谷、豆子和劳力的记载,可见各族人民对改善盘江交通抱有何等强烈的愿望。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生活在“地无三里平”地区的贵州各族人民对开发贵州高原做出了何等感人的贡献。而任四川总督的有识之士丁宝桢及川盐局的盐官们,为推行“官运商销”盐政,确保盐路畅通,积极支持建桥。高家渡普济桥是“川黔滇盐道”上的重要津梁,对研究贵州乃至西南古代盐业运输史、社会经济史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尤其珍贵的是,高家渡普济桥原来建有“桥门”,配有专人守护,日夜监视“奸诡”,迎送良民通行,在建筑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图2 赤水天恩桥石牌坊 摄于2011年

◎图3 水城普济桥 摄于2001年

◎图4 水城普济桥建桥摩崖石刻 摄于2001年

◎图5 金沙渔塘河盐道修建碑 摄于2009年

金沙“鱼塘河盐道”,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起自金沙县鱼塘河渡口,通达县城,全长约70公里。“鱼塘河盐道”修建碑记保护完好(图5)。渡口道旁崖壁有“川黔义渡”摩崖石刻(图6)。河对面便是四川叙永(古称永宁)。

修路碑记

仁怀《坛厂修路碑》,位于仁怀市坛厂镇怀阳村。碑文楷书阴刻,共计763字,记载仁怀知县顾廷瑜主持修建自“蚂蝗沟”至大坝长约3.5公里盐路事。立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金沙《万年碑》,位于金沙县石场苗族彝族乡岩上村“大石垭盐道”旁。碑文楷书阴刻,汉文177字;彝文8字。汉文记载石场(俗称“石疙垴”)乃“南来盐路所行,崇山峻岭,崎岖狭窄,举步维艰。为民不食少味之餐排难,齐心修施,历千辛万苦,终替庶民与行人解万千之患。”立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石疙垴盐道”,迄今村民仍在行走中。因为没了盐巴客,荒凉了许多。

金沙《地母碑》,位于金沙县箐门苗族彝族仡佬族乡光明村。碑阳正中竖向楷书阴刻“雕塑地母像纪念碑”。碑阴竖向楷书阴刻“永垂不朽”,右上楷书阴刻《山崖十景诗》并序,其中有句:“庙建山官吐龙水,盐商来往留马脚。”下款楷书阴刻“中华民国己卯年十月十八日立”。立于1939年。

◎图6 金沙鱼塘河盐道旁的“川黔义渡”摩崖石刻 摄于2009年

◎图7 铜仁川主宫 摄于2017年

◎图8 维修前的思南川主宫大殿 摄于2008年

金沙《徐可均教思碑》,位于金沙县石场苗族彝族乡白云村,立于“雷家垭口”路侧。首题“四川永宁徐可均夫子大人教思碑”。碑文楷书阴刻1190字。记载徐可均在盐道上之“石疙垴”(今石场)办学育才事。徐可均的88位门生及乡里父老在其60寿辰时镌刻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织金《盐道筑路碑》位于织金县纳雍乡新普村。额题“路碑”。碑文楷书阴刻,记载“倮结河”边至石关口上修筑盐路事。立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

摩崖石刻

仁怀《吴公岩摩崖石刻》,位于仁怀市沙滩乡马桑村北“吴公岩”崖壁上,共计106字,记载仁怀县长田亮卿关于“吴公岩渡口”收费之规定:“近查渡夫舞弊,任意强索横行,撤打盐子背块,尤属加害贫民。兹特重为规定,每人取钱四十文。大水准取四十,盐背艰时免征。凡遇担挑与马,货物准折一人。倘再打盐强索,定行拿案重惩。”刻于1925年。

纳雍《扯垲箐摩崖石刻》,位于纳雍县左戛彝族苗族乡坡其村扯垲箐寨,实为刻在崖壁上的连山碑。镌刻彝文510字。大意是:扯垲箐口这个地方是行人必经之要道。我的父母承民众之赞助,曾架设一座桥,不料在癸未年,时逢雷电交加,天降滂沱大雨,造成山洪暴发而遭到冲毁。到甲申年八月十四吉日,由我卜氏兴修这条路。又得邻近十一姓人的赞助,在大地的河流上重建了一座美丽壮观的大桥。自此,我卜氏的善行带来了高龄长寿,享受了威荣富贵。这桥路也就是通往于底给“阿普额索”输送五谷盐茶的唯一通道。笃慕的子孙们,都是有善行的人,将各自积攒的金银用在大小岩谷间修桥筑路,这是积德于人的善行,也是大家齐心协力的成就。镌刻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四川会馆

会馆,是以地缘为纽带的一种公共建筑物、同乡会的活动场所。四川贵州,山水相连,四川会馆在贵州比比皆是,保存至今的主要有贵阳乌当下坝川主庙、开阳川主庙、修文川主庙、花溪青岩川主庙,铜仁思南川主宫、铜仁川主宫,黔东南黄平旧州川主宫等。其中思南川主宫、铜仁川主宫、黄平旧州川主宫已分别被作为“东山古建筑群”、“思唐古建筑群”、“旧州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仁川主宫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其后屡有修葺。清光绪四年(1878年),在原址上重建,由山门、戏楼、正殿、两厢、后殿等构成封闭式多进院建筑群。今存牌楼式山门(图7)、戏楼、正殿、两厢。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实测中发现,正殿梁架上使用象头形穿插枋,驼峰、脊瓜柱两侧,以云纹叉手支撑,颇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大梁题记隐约可见。

思南川主宫(图8),位于思南县城西白虎岩下,现存建筑为东西两厢,抱厦,正殿,后殿。封火墙围护,穿斗抬梁混合结构,硬山歇山顶,小青瓦屋面。

黄平旧州川主宫,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占地面积1028平方米,规模相当壮观(图9)。

◎图9 业经维修的黄平旧州川主宫 摄于2014年

猜你喜欢

阴刻摩崖楷书
西狭颂摩崖石刻
楷书的教与学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浅谈玉雕中的雕与刻
浅谈塞上碑林红石峡的书法艺术和历史价值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杜甫《寄韩谏议》(楷书)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德云禅寺(楷书112cm×36cm)
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