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2018-05-24李云珠

教师·上 2018年4期

李云珠

摘 要:文章旨在通过分析,以期让小学语文教师跳出年级、课型的限制,跳出权威解读的限制,跳出既定目标的限制,从更合理、更科学、更广阔的范畴去服务并引导学生的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年级限制;课型限制;权威限制

一、引言

“跳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质的障碍,即不受世界规律的束缚,成为超越神的存在。而今,我要把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如何跳出各种框框的拘束,从更合理、更科学、更广阔的范畴去服务并引导我们的学生,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呢?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具体进行探讨

二、跳出年级和课型的限制,合理地变更整合,为学生的小初衔接打基础

1.跳出年级限制,整合提升

以五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为例。课文的作者梁晓声为什么要写母亲工作的环境,为什么要写母亲同事的劝阻?对于五年级上册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能感知母亲的爱,但到了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完之后,我认为有必要进行一次整合与提升——让学生们知道,这就是侧面烘托,它能与正面描写交相辉映。

于是,在六年级,教师可以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把所有涉及正、侧面描写的相关课文找来,整合利用教材,再次指导学生学习。这种类型的文章有《慈母情深》《桥》《刷子李》《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将它们进行对比感知在写法上有何异同,我们在习作上如何灵活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同样的,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疑问——《老人与海鸥》中,作者为什么花费大量的篇幅写老人对海鸥的爱?因为这个单元组的课文主要是表现动物的灵性。其实,写老人对海鸥的爱,是为了后文做铺垫——没有老人如此的爱,海鸥怎能那样地爱老人,那样地富有灵性?无“此”哪有“彼”!同样的,小学课文中,典型的铺垫型的课文还有三年级的《翠鸟》和五年级的《珍珠鸟》。我们可以将这几篇课文整合到一起,再次感知,就知道作者的写作技巧之精妙了!

此外,游记在小学课文中出现得很多,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些文章整合起来,进行一次“游记专题学习”,对比内容、写作顺序及表现手法等的异同,便可更好地掌握其精妙。这类的课文三年级有《荷花》《爬天都峰》等,四年级有《鸟的天堂》《颐和园》等,五年级有《草原》《彩色非洲》等,六年级有《山中访友》《山雨》等。

2.跳出课型限制,合理变更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感受父母之爱”课文的导读中,就开始明确了这样的学习要求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关注“细节描写”这一知识点了。这组课文都很经典,都能较好地让学生感受“细节描写”在“表现爱”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我认为,课文《慈母情深》与《学会看病》中的细节描写,要比《地震中的父与子》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两篇精读课文的细节描写精彩多了,更具有鉴赏品析的价值。

因此,在教学中,我曾尝试过这样的做法——将这两篇略读课文,改作精读课文来上,而把两篇精读课文当做略读课文来上。这样的调整改变,由“扶”着学“难”的,到“放”手尝试“易”的,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总之,我觉得,六年级下册的复习总结,如果能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小学教材里的课文进行一定的整合提升性的学习,不仅充分地利用了教材,使学生对各种文体及写作技巧有全貌性的解读吸纳,而且,指导了学生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方法——横向对比整合和纵向对比整合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初中乃至高中的学习,都将起到极大的铺垫作用。

三、跳出权威解读的限制,科学地理解教材,以学生的正确认知为己任

我们教师备课,往往会参阅一些教参,但是,教参不是真理,权威解读也不一定完全正确。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该认真地研读教材,发现教参中不合理的、不正确的观点,要勇于去纠正,带给学生正确合理的认知指导。

就在这周,我刚刚上完六年级第六单元的《春夜喜雨》,对于这首诗中的第三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教参中是这么解读的——“雨意正浓,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边船上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1]而我认为,这种解读不太到位。作者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久盼春雨。全诗围绕着“喜”而作,作者不仅喜雨——知时节,还喜雨——润无声。诗的第三句,是喜——雨量足,因为野外黑漆漆的,可见这场又细又密的雨会下得挺久,就能给大地足够的“贵如油”的雨水。第四句是喜——春景美。联系写作背景及诗句意境,就能得出更为科学的解读。再如,《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作者主要从这三方面对画作进行介绍——色彩、人物神态、意境,而这三个方面分别具有如下特点——色彩逼真、无与伦比;微笑神秘,耐人寻味;富有活力,美丽动人。可在2015年最新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六年级下册的《教师教学用书》这一权威教参中,却对此文做出如此的描述——“课文具体介绍了画作的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地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2]我最不同意的是对“意境”这块的解读。在课文的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动人”“活力”这样的词,共出现了四次。根据“关键词”法——根据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可以判断出,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写这幅画富有生命的活力,美丽动人。这就是这幅画的意境美啊!语文课文的解读,不能脱离生活去理解。面对权威解读得不够科学的,我們就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不要受其束缚。

四、跳出既定目标的限制,创新地利用教材,以学生的更大收益为宗旨

一次公开展示课,我执教的课题是《青山不老》。对于这篇略读课文,在小组交流探讨学习环节,我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①本文是一篇什么类型的课文?为什么?②你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内容?③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在解读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课文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而我认为,更准确来说,这是一篇典型的采访记,作者按照时间变化的顺序——初入山—实地查看—告别老人,写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的课件出示了板书。学生们大体感知后,便转入下一个问题的探究反馈。但是,来听课的建瓯市进修学校教研员叶小妹老师在评课时与我探讨——如果能跳出既定目标的框框,就“采访记”这一知识点,着重引导学生感知学习,我想,学生的收获会更大。课堂教的内容,应以学生的最大受益、终身受益为宗旨。

叶老师的话,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语文教学,应该以全面高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3],哪些内容的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就教什么;哪些内容的教学,能带给学生最大的受益甚至是终身的受益,我们就教什么。创造性地高质量地使用语文教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结语

总之,跳出各种框框的拘束,从更合理更科学更广阔的范畴去服务并引导我们的学生,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希望能成为所有教者共同的追求。

参考文献:

[1][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96,27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