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

2018-05-24陈快元

教师·上 2018年4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农村小学

陈快元

摘 要:在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等基本特征。文章探讨了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

一、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农村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且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深入分析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思想存在偏差,时间分配不均衡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而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自然成为学校、教师、学生的主攻课程,甚至各项评比均以这三门学科成绩来作主要依据。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这门“非主课”的忽视由来已久,且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尤其是在教学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这种错误认识不仅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必要的重视、达不到教学目标,也影响了学校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压缩品德与社会课程,使得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更加艰难。

2.课堂教学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安排形同虚设

农村小学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专职教师少之又少,供需矛盾大,多数为其他教师兼任,而兼任教师往往不会把该课程当成自己教学教研的主要方向,从而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缺乏热情,学习、钻研不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和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不能对教材体系进行整体把握,难以探究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3.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死板、缺乏创新,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新课程改革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于活动之中”,但在教学资源和水平相对匮乏的农村小学,教师照本宣科讲授,通过板书要点、单纯解读书本内容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激起学生兴趣,导致学生无法将生活与枯燥、死板的知识相互联系,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与活动性”难以得到真正落实。

4.课堂教学缺乏明确的、科学合理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着眼于教而落脚于学。然而,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一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对课程的研究学习,对教学目标把握不清,往往只注重该门课程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道理,而对于要激发哪种情感、生成哪些态度、培养什么行为习惯则不能恰当把握,往往导致教学目标偏离教学主题, 而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5.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开放性

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观念保守、教学方法落后、先进教学手段使用率不高等阻碍着趣味性、开放性的实现。

许多农村小学虽然普及了多媒体技术,增加了电教设备,但真正能灵活、有效使用于课堂的并不多见,即使部分教师会使用设备,也只是将之作为板书的替代品。

二、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的对策

1.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合作交流及教学研讨

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因此,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师的专业素养,致力于培养专业的、较高水平的品德与社会专职教师,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乡村,应通過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指导和培养教师,进一步创设条件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研工作,提倡合作交流,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后记、研究论文等,开展教学评比活动促进教师发展。

2.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当代教学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不一定是学生学的过程。事实上,很多学生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他们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等各种教学活动中,通过参加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预设课程时,要为学生提供参与、讨论的机会,有利于学生配合、理解教学内容。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曾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改变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才能真正做到“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3.制订明确、贴近生活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求是明确。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制订出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另外,要贴近生活,即根据学生生活经历、动机意志、理解能力等,制订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材料、从社会环境中提取素材。从短期来看,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知识,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学生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4.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应试教育”的观念一时无法完全转变,以语、数、英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优化,所以在保证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教学时间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充分优化课堂时间管理是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的根本途径。一方面,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加课堂双向性,促进学习效率与教学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水平的提高,科学分配教学时间,减少课堂时间损耗,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多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正确引导学生建立起有效的知识架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5.创设开放的情境活动,激活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那么,课堂就是一个思维场,建设思维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思维情境,只有教师以“趣”引路,开放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主动性和参与率才会大大提高。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

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创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和方式,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 结语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一是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并从思想上转变看法;二是要做到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把握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要真正体验到“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理解的过程”,而教师要为这一过程的实现“搭建平台”,这样将形成以评促学、以学定教、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的创造性课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美)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农村小学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