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因素的认识
2018-05-24季灵美
季灵美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不但是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现代化的需要,还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性课程,在新课改的实施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要完成新课改最终目标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在新时期,小学数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意识不到数学教材中包含的素质因素、课堂上主次定位不清、对数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因此必须及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素质教育;实践课程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的成效不仅关系着基础教育的质量,更关系着21世纪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因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小学数学课程概述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重点教学手段以及目的都发生了变化,例如,计算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很少用纸和笔去计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数目计算题。新课改实施后,数学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一些改动。新课标设置了四个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内容也分为四个部分:数学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而且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其中小学共有两个阶段,初中有一个阶段。与现行大纲相比,新课标对于数学课程的改革是多方面的,而且将素质教育推进数学课堂中,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由以前单纯的记忆、模仿做题和练习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索、谈论交流,以授教为主的数学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成了合作关系。新课改这一教育制度对小学数学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否达到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问题
1.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新课标使用不彻底
调查发现,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的学校仍然以传统教学方式授课,课堂上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为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还是和以前一样,固定地坐在座位上,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解题思维、解题方式,师生之间缺少互动,课堂气氛较为压抑,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是6~12岁,还处于儿童期,每天和数字打交道的数学课堂,学生很容易乏味,失去学习兴趣。而家长和教师方面皆要求学生好好学习拿高分,在这种不合理的学习方式下,小学生学习数学面临着双重压力。
2.忽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严格意义上讲,学生正式接受教育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小学数学教育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的讲解上面,没有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思考这种题型的解法,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没有掌握解题技巧和如何去分析题目。这种讲课方式还有一个不易被发现的问题,就是很容易造成“高质量”课堂的假象。表面上看,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全程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教师在讲例题时,学生们也都能听懂,而且觉得很简单。讲解完知识点后,学生在练习本上做习题,相同的题型,只是将题目变了,这个时候学生却怎么也不会做,还是需要老师去引导,而且之后遇到类似的题目仍然不会做。这种问题其实是很严重的,教师不可能天天跟在学生后面去给他们讲每一道题的解题思路。这类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讲课方式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没有被培养起来,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模糊迷惘,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去学。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不合理
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直接让学生去做数学课本上的习题或是参考例题出的题目,而这些题目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没有挑战性和新意,学生就不会去动脑筋思考,按部就班地用老师的解题方法直接解题。家庭作业也是这样的情况,教师只注重本节课的内容,忽略结合学生实际和本章节所学知识点去拓展数学题型,导致学生解题思路窄,不会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很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因素的认识
1.激发爱国热情,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立足于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数学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要重视教材上出现的数学家,多给学生普及这些知识。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刘徽,他的数学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数学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学生小学阶段所要学习的小数、圆周率计算、面积计算等方面都有成就。再如,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数的祖冲之,也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早在两千年前,我国《九章算术》中就已经能解一次方程组、求平面图形的面积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查资料了解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的热爱,从而充分发掘数学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知识。
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堂上積极主动地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多重整合教学行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的前提就是提出问题,所以设疑、解疑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知识创设贴近于现实生活的疑问。例如,在学习“积的变化规律”这一知识点时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然后引导学生探索积随着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这个时候学生可能不是很理解,教师可以适当地举例子,如“30×5=150 20×5=100,10×5=50”。从这三道题入手,让学生不断猜想,寻找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可以利用演示、操作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简洁、直观的效果。
3.通过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动手,有动手才会有收获。而且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专门有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素材,如课堂上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让学生分别在透影片上画一角,然后再让学生思考怎样比较所画的角的大小。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的成员自己操作、讨论,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解题方法,还可以和其他的小组进行比较,在实践中得出结论,让学生体验劳动后的成功感。课堂上还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创设教学情景。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活实例能够让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结合实际生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产生一种共鸣,从而集中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常设生活实际情境,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当然,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贴合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
本文就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因素的认识进行了分析,让我们了解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孤立地看待德育,也不能将它和数学混为一谈,应充分认识数学教材中的素质教育,遵循科学的德育原则,针对教学中的不同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授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燕清.实施素质教育下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2]杨 科.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5(28):71.
[3]向国龙.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C].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