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2018-05-24夏雪娟
夏雪娟
摘 要: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几千年来,它因含蓄凝练的语言、深邃优美的意境而备受人们青睐和推崇。而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古诗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外在美,更应引导他们去关注诗文的思想内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作者即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文教学提出几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语文素养;古诗文;语文教学
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总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基本都要经历从外在观摩到深入理解,最终产生新知几个阶段。这几个部分是古诗文教学的必经阶段,也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将立足这几个不同阶段进行探讨和论述。
一、初步朗诵,感受古诗文的外在美
朗诵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步骤之一。一首古诗,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才能逐渐领悟其主旨意蕴、精神内涵。而初步朗诵,即学生接触新诗的最初几次诵读,能读准字音,感受到诗文的韵律和色彩等外在美已属达标。
1.外在美之“音韵美”
古人作诗,大都强调合辙押韵、平仄错落有致,读起来或朗朗上口或婉转和谐,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让学生自由朗诵全诗,注意“鹤”“碧”等字的读音,然后全班学生共同诵读。全诗节奏划分如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虽然小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古诗中的“平仄”和“音韵”,但我看到他们兴奋的表情,听到他们节奏分明的朗诵,就知道这些学生已经领悟到了这首诗的节奏音韵。如此反复几次诵读,学生就能充分感受到古诗文的节奏和韵律之美了。
2.外在美之“色彩美”
在初读的环节,学生除了要把握古诗文的音韵节奏美,还应对其中表示色彩的词语有所感触,即能欣赏古诗文中的“色彩美”。例如,诗人张致和在《渔歌子》这首诗中用了“白鹭”“青箬笠”“绿蓑衣”等几个表示明丽颜色的词语,就成功地将这首诗的色彩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如果小学生能很快发现它们,也是对古诗色彩美的一种把握。
二、深入古诗,挖掘古诗文的内涵美
对于一首古诗,只把握外在美,只感受其中的音韵美和色彩美还远远不够。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古诗之中,充分挖掘所学诗文的内涵美,这也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古诗文教学的要求。
1.内涵美之“读懂诗意”
对于任何一首古诗,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诗意,因为只有读懂、领悟了诗意,学生才有可能进一步领悟诗人的情感,读出诗中更深层次的内涵。
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说诗人在游览庐山的时候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高处和低处看它都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诗人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他身处庐山之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再点名讓他们复述诗意,然后点评,也即引导他们深入读诗,理解诗的内涵。如果经过这一过程,他们能将诗意理解到位,也就表明他们已初步读懂了古诗,我才会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2.内涵美之“读出情感”
古诗文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委婉含蓄”,任何一首古诗都不仅仅是要表达其字面意思,所以只是读出其表面诗意还不够,还应对诗中及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所感悟和把握——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下古诗文教学的重点所在。
还是以《题西林壁》这首诗为例,开头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了庐山千姿百态的面貌。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富有哲理,它启迪人们所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全貌与真相,必须超越狭隘的眼界,摆脱主观成见。这首诗言浅意深,深入浅出,用简明的语言道出了丰富的内涵。
小学生对这点的理解可能会稍有难度,但通过教师不断点拨和讲解,他们能领悟到此已经难能可贵,在以后的古诗文学习过程中再遇到此类分析和感悟就会有法可循,独立学习——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的成功之处。
3.内涵美之“读出意境”
在古典诗文中,作者意与境会、情景交融的现象并不少见,而通过鲜明的意象让读者体味虚远的意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学生读懂诗意、读出情感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读出古诗文的意境之美。
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首词从听觉、视觉、嗅觉等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意境:上片有明月清风、稻花飘香、蝉叫蛙鸣,下片有星天雨点,避雨于茅店。一晴一雨,夏夜的美映衬着收获在即的丰年,怎能不让人欣喜?这首词用了明月、清风、稻花等意象,通过对自然风的描绘,生动表现出农民的生活和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意象鲜明,独具代表性。对于这类诗词,教师要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感官享受,从而体悟到古诗文的意境之美。
通常来说,古诗文教学到这个环节也就要结束了,但新课标要求无论是授课还是学习都不应只是拘泥于文本,局限于古诗原文。因此,课外延伸和课后拓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即要走出古诗,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真正的诗文素养、人文气质。
三、走出古诗文,培养语文素养美
在新课标及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古诗文的教学已然不只是分析字句、剖析感情那么简单,还要求教师及学生从古诗文中走出来,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从而真正做到发散思维、拓展延伸。这对小学生来说虽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善于启发诱导,也并不是不可实现。
1.素养美之“提出问题”
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诗文的学习和积累,也与教师及学生的活跃思维息息相关。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完一首古诗后,给他们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如若能够答复并且继续提出更多问题,这表明学生已经走出古诗,独立思考,也表明这次的古诗文教学是相当成功的。
以孟郊的《游子吟》为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在理解了这首诗的整体意义之后,就不只是关注母亲缝衣的情景,而是深入诗人内心,和诗人一同感受母爱,重温感动。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反复揣摩,体味诗人的内心世界。当学生明白诗意、理解感情后就接二连三地提出问题,比如诗人为何要远游?诗人远游后家中老母亲怎么生活?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我知道他们已经从原词中走了出来,开始思索探求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诗文教学,其中语文素养的核心基础也功不可没。
2.素养美之“解决问题”
接着《游子吟》讨论,随着学生思路的打开和诸多问题的提出,很多历史背景、诗人生平经历也相继出现,这无疑比在讲解古诗词以前就介绍诗人经历、历史环境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这毕竟是他们亲自参与探讨的结果,比教师的强行灌输和反复说教更行之有效,这又是语文核心素养下古诗文教学的完美呈现。
参考文献:
[1]任星星.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2):196.
[2]于贵红,于贵平.文化养成:古诗文教学的价值追求[J].教育教学与研究,2017(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