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2018-05-24王海英
王海英
摘 要:语文不仅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还是学习汉语知识的主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是良好的教育素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不仅内涵丰富,还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师需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借此改善整体教育质量。文章针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作探讨,并提出一些恰当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功能
一、深入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德育處于首位。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深入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同时,教师需将语文知识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中接受和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他们的品德素质。
举个例子,在《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学中,教师需结合课文内容深入发掘我国建筑设计方面的艺术文化,以及贝聿铭建筑设计的艺术性、爱国情及其坚韧不拔从事设计、研究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上教师可组织语言:“世界上华人遍布各地,有的虽加入了其他国籍,但是秉性并没变更,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不变的是中国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勤劳、淳朴、踏实肯干、开拓进取等,这些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中华儿女,为当地、世界乃至整个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和不朽的功绩,也为中华民族增光添彩。教师以此顺利引出贝聿铭这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师,让学生对新课学习充满期待和渴望。教师可利用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爱国心,结合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结合传统文化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教师可结合传统文化设计教学,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引领学生从传统文化角度学习古诗词,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使其在无形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信息,带领学生分析字词句,让他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乐于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比如,在讲授《木兰诗》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木兰形象的兴趣,了解民歌特点,并配乐朗读课文,使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组织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认真赏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在小组合作中讨论和探究,总结出木兰的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以及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此时,教师可从传统文化角度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木兰是一位孝顺、爱国的女英雄,那我们应该怎样爱自己的家人和祖国呢?让学生学习木兰的孝和爱国精神,引导他们将木兰的精神体现到实际生活中,升华情感。
三、积极融入传统文化因素,促进学生了解民俗风情
中华民族有很多民俗风情,这些民俗风情都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体现,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与风尚,更是寄托着人们的信念。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设有民俗风情单元,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需积极融入传统文化因素,促进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以此拓展他们的知识范围和文化视野。同时,初中语文教师需借助传统民俗文化中的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进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这里,以《本命年的回想》教学为例,教师可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节日吗?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学生将会回答“春节”。教师追问:“同学们已过十几个春节了,对于本地大家应当有所了解,然而在京郊运河,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今天我们就领略一下那里的民俗风情。”接着,教师布置任务:“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多大年龄?从哪儿可以看出?本命年时,作者回忆起什么往事?作者回忆的过年持续了多长时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的感情,找出作者回想的风俗,包括炒年货、喝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畜、备食物、送灶神、换门神、除夕夜、拜新年,以此理解课文内涵。教师在春节民俗风情的教学中,应教育学生重视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和作用,深入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信息,结合传统文化精心设计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并从中获得感染和启发,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葛海妹.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引入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7(31):99-100.
[2]张 晶.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J].文学教育(下旬刊),2017(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