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下学生健康心态的培育
2018-05-24沈奕瑄
沈奕瑄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当前青年学生由于面临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个人美好愿望与社会现实产生的矛盾,以及受社会上种种负面信息影响而产生的几种较为突出的消极心态,提出了如何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入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此培育当代学生健康的社会心态,为其顺利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社会心态;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一、社会心态涵义及重要意义
所谓社会心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社会成员对现实生活现状所持有的心理态度、情绪反应或思想倾向。社会心态并非凭空产生,客观环境决定心态,心态映照客观环境并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心态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社会是否和谐稳定,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发展的大局。健康的社会心态,是正向、乐观、进取的心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个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国家不容低估的“巨能量”。对于当代中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健康的社会心态更是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当前青年学生心态中几个突出问题
1.面对新环境挑战,产生自卑、嫉妒心态
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在15~20岁之间,大多是初中、高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大多都是由于在中学成绩不理想,从而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来到职业院校,一方面,他们常感觉低人一等,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另一方面,他们面临适应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学习方式、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经历新的人际关系等挑战。在这转型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在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方面不可避免会出现差异,而这种能力差异,会使“相形见绌”的一些学生自信心受到冲击,自愧不如,陷入自卑,甚至产生嫉妒心态。 同时,职业院校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与条件较为优越的城市学生相比,生活水平不可避免存在反差,尤其是面对个别富裕家庭的学生吃喝高档、穿戴名牌、玩乐显派的炫耀,他们心理上备受刺激,造成心理落差。
2.高预期与现实矛盾,产生失望、焦虑心态
很长一段时间,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社会宠儿”。只要能迈进大学的门,一毕业就有稳定、舒适的工作,就有足以养家糊口的工作收入,就有能使父母脸上有光的社会地位。在高考中取胜的青年学生,是陶醉在老师、家人、亲友、同学的庆贺和羡慕的目光中,带着优越感、自豪感,怀揣美好而远大的理想走进大学校门的。然而,几年的大学生活使他们逐渐看到:现实竟是如此残酷——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昔日的学长、学姐毕业后找工作难,工资低、买不起房,娶不上媳妇,因此,逐渐感到前途渺茫,对原来的憧憬、预期大失所望。特别是到了毕业临近阶段,想到多少年来,父母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地供自己上学,到头来无以报答,还要“啃老”。为此,他们或抑郁 、消沉、混日子,或产生急躁焦虑心态。
3.负面信息影响,产生“看破世事”“诚信无用”的心态
当代大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与社会接触不多、社交面不广,尤其是在高中阶段,为了高考时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几乎“两耳不闻窗外事”,全身心投入紧张学习。因此,他们学习、生活圈狭窄,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而飘忽不定。进入大学后,他们接触社会相对多了、广了,然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的传递速度快、范围广、方式多,接触信息量大,而其中一些不断见诸报道的社会负面事件,如“毒奶粉事件”“药家鑫事件”“彭宇案”“小悦悦事件”“我爸是李刚”等,以及社会中某些不公的现象和个别官员的腐败现象,难免对原本稚嫩、天真的青年学生产生影响,使他们感到现实社会并非自己原来想象的那么美好,而是充斥着欺诈、冷漠、腐败、恃强凌弱、唯利是图,从而产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诚信无用”的消极心态,甚至对社会产生怨恨、敌意等负面情绪。
三、培育健康心态的建议与对策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各级政府应切实负起责任,在制度构建和政策设计中,加紧制定和完善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造福民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制度、政策(特别是在就业、利益分配、社会保障、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反腐倡廉等方面),尽可能地减少社会成员正常生存发展的后顾之忧,尽全力消除引发人们心理失衡的外部诱因。同时,新闻舆论宣传要多一些正面引导,少一些对社会事件的恶意渲染和炒作,为培育大学生健康的社会心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自身生存发展状态的关怀。在思想建设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一改过去“师道尊严”“居高临下”说教训斥的做法,要多和学生接触、沟通,多给学生关爱、温暖,让学生在伤心、委屈、失落时敢于对你诉说,让学生感到你是他们在迷茫时期能够指明方向的一盏明灯。特别是对那些成绩不是那么理想、处事不是那么成熟、性格不是那么讨喜的学生,更是不能歧视、疏远、排斥,而要主动接近、关怀,用亲情、真情感化他们,让思想政治工作在“润物细无声”中取得好的效果。
3.注重心理疏导,加强并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是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疏”就是疏通情绪,创造条件让学生因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而积聚起来的消极情绪有一个“倾诉”“宣泄”“减压”的渠道,从而舒缓心理压力;“导”就是引导认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会用辩证的、科学的、积极的态度来审视自己遇到的失意和难题,迅速走出心理上的阴影。 当前,要引导青年学生敞开心胸、正视自我。一方面要理解差异、尊重别人,另一方面对自己要抱有信心,对未来要充满希望,走出一遇到挫折就自卑失望、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心理怪圈,做到自尊自信;要引导青年学生直面现实、合理预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激励,不断矫正不切实际的“成功观”“财富观”“价值观”,以合理预期为动力,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积极向上;要引导青年学生以客观、冷静、辩证的态度去全面认知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各种社会现象,坦然面对社会存在的差别和缺憾,保持豁达包容理性平和的心态。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心态上出现功利化倾向和实用主义取向,部分青年学生也因此远离优秀的传统文化,否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矛盾,从而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心理问题。只有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及时并有效地理顺社会情绪,积极构建健全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才能最终实现构建社会心理和谐的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展基,黄文勇.转型期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1(2):33-34.
[2]周先進.对大学生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光明日报,2008-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