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2018-05-24顾竹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实践

顾竹梅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数学中以知识讲解与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强调以活动促发展,以应用促提高,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究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

关键词:实践 巧破 启迪思维

一、实践点燃欲望,让数学课堂高效而生动

实践活动着重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形式,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兴趣是孩子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在探索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它是认识的欲望,是学习者参加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自觉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学习活动发生兴趣,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思维,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形成“爱学-会学-学会”这样一个良性循环,让数学课堂高效而生动。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这一内容时,我准备了三个盒子:一号盒子装了10个绿球,二号和三号盒子分别装了8个绿球,2个红球并准备了三张记录表:

活动开始了,三个小组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兴致盎然的开始摸球活动,发出了阵阵欢笑声。不多时,孩子们就发现了盒子里蕴藏的秘密,不断地证实着自己的猜想“一定是绿球”,“可能是红球”,“最可能是绿球”,“不可能摸到黑球”,当猜想一次次得到证实时,成功的喜悦把课堂推向了高潮,玩意未尽但数学知识已内化于心。接下来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1、2、3號盒子里分别装着什么颜色的小球?”“为什么3组的记录表是空白的呀?”“我最喜欢绿球我应该到哪个盒子里去摸球?”从孩子们举手的速度和流畅的表达可以感受到知识的学习已经水到渠成,而且深印于心。

二、实践巧破难点,让数学课堂高效而深远

把“再创造”作为一种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荷兰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来的。弗氏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果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而实践就是实现“再创造”的有效途径。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上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把米尺,一根一米长的毛线和一些小段的毛线,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如果我想在这根一米长的毛线上打结,你会怎样打?请同学们借助手里的工具动手试一试。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及结合已有的经验,有的学生每隔10厘米打一个结,有的学生每隔20厘米打一个结,有的学生两端都打结,有的学生只有一端打结,有的学生两端都不打结,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深刻体验到间隔相同距离打结,才更科学合理及有序美观,从而使“间隔长度”这一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且时刻困扰学生解决植树问题的术语迎刃而解,教师也不用绞尽脑汁用尽词汇对这一术语进行描述和解释。同时学生在实践中把在直线上植树的三种情况都有了思考和探索,这样即节省了时间,也促进了知识间的融汇贯通,使之系统化。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三种打结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如果我想用这根打了结的毛线做成一根毛线链,你觉得选哪一根合适,为什么?”学生经过“提炼”发现了植树问题的本质,并使之“数学化”,一直令很多数学教师“头痛”的植树问题就这么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三、实践启迪思维,让数学课堂高效而智慧

数学的产生,源于人类的思考。教数学必须将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作为重要的目标来追求。孩子们流畅的思维来自于有趣的实践操作,孩子们的手尖闪烁着智慧,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想像、猜测、推理、验证、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创造。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孩子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学生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首先给了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测量需要的数据,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测量和计算时,无一例外,全班学生都是用邻边×邻边来计算的,接着我让学生用手里的材料(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和一张平行四边形卡片)验证猜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孩子们把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了长方形,兴奋和愉快地与同伴交流着自己的想法,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邻边×邻边,这种想法似乎合情合理,无懈可击。我不动声色借助平行四边形框架边演示边提问学生,孩子们这个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面积是20×10=200平方厘米,现在我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邻边是20厘米和10厘米,面积是20×10=200平方厘米,现在我再接着拉,邻边还是20厘米和10厘米,面积是20×10=200平方厘米,不断的矛盾冲突使孩子们番然醒悟:在拉动的过程中面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用邻边×邻边计算出来的面积都是相等的,这是不合情理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又用几何画板演示了拉动框架转化的过程,孩子们在观察、比较、思考中恍然大悟,因为高在不断地变化,面积是随着高的变化而变化的。实践让知识的获取如此自然、流畅。接着,继续启迪思维:“怎样才能在转化的过程中面积不变?”学生又回到实践中继续探索,寻找答案,很快,孩子们就发现了用割补法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且面积不变,最后找到了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正确方法。实践带给孩子们心灵的震憾,无语言表,一切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涛骇浪。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体验的、慢慢积淀的过程,让实践精神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并有效地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数学课堂高效而又价值。

猜你喜欢

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