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乡间看一场戏

2018-05-24李雪梅

福建文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莆仙戏曲牌戏台

李雪梅

四月,桃花在温润的空气里开了花,释放成春天里最有风韵的模样。

这个傍晚,我无比陶醉地在一座戏台前站着。

戏台搭在村庄的晒场上。土木结构,黯淡的木纹和色彩,烟熏火燎的古朴,看起来很有些岁月。

蓦然,一声老腔亮着,在一个什么地方响起——咿呀!余音袅袅,拖拽得很长很长。

翠鸟在屋檐上鸣叫,如同老戏里唱腔宛转的“正旦”。

乡村的戏台是热闹的中心,于平淡平常之中系着撕心裂肺、牵肠挂肚的乡情。要说乡村的味道,戏台是最浓烈最为饱满的。天涯海角走远了,什么时候想念了,心吊在胸腔里都会咣咣响,回乡看戏去。

在仙游,宫庙,戏台是标配。看看戏台的模样,就知道人们有多么盼看一台戏,有多么爱戴自己的生活。乡村里,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请台莆仙戏是最隆重的仪式。说是给神唱戏,实际上是给人唱戏。真正懂戏的人微乎其微,可是看戏的人却很多。

一台戏就是一个季节的驿站。有好戏便不放过。空气里虫子擦着草尖飞翔,通知戏就要出场。村民们早早收好农具匆匆往家里赶,他们从大地的深处缓过身子,那样的不约而同,端着饭碗大口吃饭,门口迫切走过的脚步声代替了自己的心跳。

有诗云:抽簪脱胯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

演员们在后台化妆。

静静的戏箱,静静的道具,就等待着粉墨登场的那一刻了。

戏台下早已人声鼎沸。孩子们在台前乱跑大叫,不时掀起幕布看台子上有人搬布景。妇女们用尖厉的噪音呵斥自己的小孩,笑声、打趣声弥漫在台下的人群中。一个腰肢纤细,头戴花冠,袭一件镶边水红绣花长裙的女子站在侧幕布旁,翘着兰花指不时地摁摁自己头上的簪花……

铿锵,鏗锵,锣鼓一响,十音八乐,一股活力,四处洒落,纷纷扬扬地落在人们身上,无比温暖。

台子下顿时鸦雀无声。大幕徐徐拉开。

幕一启,就是一派大家气象,不用开口,也不用抬手,已经样样都有了。生、旦、净、末、外、贴、丑等角色行当,悉数登场。穿云裂帛一声长啸的武生,清水芙蓉千柔百媚的青衣,哆哆嗦嗦的花白胡子老生,还有挤眉弄眼翻跟斗的丑角。

莆仙戏,多么的好丁是丁卯是卯,坐唱念打有板有眼。再外行,再看热闹,好戏总归是好戏,功夫永远是功夫。

戏台上粉墨春秋,戏台下千姿百态。白发的老人坐在板凳上,眯着眼听得泪汪汪;光屁股的孩子望着上头艳丽的绣花袍,直看得晕了眼;五大三粗的男人,站在人群外,稍远地看,节奏急欢的乐声中他们喘着粗气担心台上剧情的发展,虽然已经看过好几遍了,但是,他们还是要担心;轻声细语的姑娘想着戏里的小生,撩拨起内心的涟漪……有的人张着嘴欢喜,有的人坐得腰板挺直,有的蹲伏着,像黑暗里的猫,亦像过路的大鸟。一个穿着宽松衣服的女人怀里奶着个婴儿,她不时地低头抬头,上下撕扯着的嘴唇,一缕鼻息吹动着她额前的刘海……

台上和台下的距离一点也不遥远。台上的唱念做打,算不得炉火纯青,却也声情并茂,淋漓尽致。缠绵悱恻的浪漫爱情,还来不及留恋追怀,陡生变故。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长,都能让台下的观众唏嘘不已。有道是,行家听戏听的是味道,外行人看戏看的是热闹。无论听戏还是看戏,都能入戏几分。

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与乡村的生活也就一步之遥,所有的辛劳,就在这个瞬间心平气和,羽化成一种恬淡的幸福。

这一时刻,戏台上下,就是乡村生活的娱乐中心了。

天上一轮亮亮的月,地上几盏明明的灯,兰溪的风轻轻地吹过去,台上的唱低低地传过来。

恍惚之间,有什么珍贵的东西与我们迎面相逢了。

戏呢,唱的都是莆仙方言,听起来亲切委婉。行腔非常流畅,尤其是拖腔,迂回婉转,扣人心魂。咿呀又咿呀,余音缠绵,蜿蜒辗转在木兰溪清澈的水声里,舒缓恣意。

我们从莆仙戏袅袅余韵间,淋漓尽致的铿锵音符里,看到了如山执着、似水灵动、循序渐进的缠绵和丝丝入扣的抒情,这莆仙戏啊!

话说莆仙戏,原名兴化戏。起源于唐代的木偶戏,于宋代形成与成熟,盛行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剧种的古老性、艺术的丰富性、表演的独特性凝结成莆仙戏的特色。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仙戏的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很难想象,莆仙戏唱腔曲牌竟有一千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调相同。仅存于早期南戏《张协状元》的【太子游四门】,用的就是莆仙戏的曲牌。

乐器是可以进入岁月的。传统乐队只设三人:司鼓、司锣、司吹。渐渐地吸收“十音八乐”中的部分乐器,扩至十多人,增设乐器四胡、尺胡、老胡、和尚胡、鼓胡、八角琴、小三弦等。特色乐器有大鼓与石狮、沙锣与槌、笛管(古称筚篥)与梅花(中音唢呐)。尤其是筚篥,在全国其他剧种中已罕见;它仍保存宋、元南戏的古貌,由尚书木制成,长约五寸,头大尾小,芦竹作哨,管开八孔,仅吹五音,遇“清角”“变宫”时开“角”孔与“宫”孔,吹奏悲伤哀怨的曲牌时,音色高亢而凄厉、哀怨,令人唏嘘不已。

演员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双鞭回两锏》中秦叔宝与尉迟恭在互相激烈对打时,秦持双锏,尉拿单鞭,运用傀儡的打法,双打、双钩、双上、双下,与傀儡表演形式的动作和身段一模一样。

莆仙戏的基本功集中在步、手、肩三个部分。步法有:三步行、摇步、拖步、挑步、云步等。旦角的蹀步,行不动裙,典雅、雍容。“千斤坠”也很有特色。丑角的特有步法“七步遛”(也称“七下跳”),可谓怡情舒畅,风趣滑稽。

猜你喜欢

莆仙戏曲牌戏台
莆仙戏《踏伞行》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清代曲牌体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戏台送到家门口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狸猫戏台
试论戏曲手舞的视知觉形构——以梨园戏、莆仙戏科介谱式为例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论福建莆仙戏市场现状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曲牌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