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衡原版古籍借阅服务与保护工作探索
——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例

2018-05-24王凤英

文化产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特藏影印画报

◎王凤英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广东 广州 510000)

近年来,随着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让读者享受最佳的阅读体验成为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共识。众多公共图书馆所藏古籍文献因其自身的脆弱性又需要特殊的保护,平衡读者古籍借阅需求与传统古籍保护是众多图书馆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在CNKI知识资源总库输入主题词“读者服务”发现有上万条记录,输入“古籍保护”发现有1000余条,然而输入“读者服务与古籍保护”发现仅有两条检索记录。基于笔者工作实践,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以下简称中山图书馆)特藏部为例,浅谈新时期读者服务与古籍保护工作的几点尝试。

一、古籍文献的特殊性

古籍是对我国古代书籍的简称,具体指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1911年之前,在中国写成的或用中国传统印刷方式(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套板印刷)印刷出版的,具有中国古典书籍装帧形式的(主要有卷轴装、册页装、包背装、线装),使用中国传统著作方式进行著述的书籍[1]。因为年代久远以及华南地区湿热的气候特征,中山图书馆所藏古籍文献多有发霉、虫蛀、破损等现象,且因民国时期出版的众多书籍与上文所释古籍有着相似的境遇,本文暂将古籍文献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版的文献。古籍文献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状态和意识形态的反映,是学术研究和社会事业得以开展的重要史料来源。众所周知,古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我国的古籍复制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但对古籍原本的保护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文化传承的需要[2]。2018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古籍和其他珍贵、易损文献信息采取专门的保护措施[3]。作为华南地区行业排头兵的中山图书馆负有艰巨的古籍保护责任。

二、新时期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一条也指出: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馆内古籍的保护,根据自身条件采用数字化、影印或者缩微技术等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并通过巡回展览、公益性讲座、善本再造、创意产品开发等方式,加强古籍宣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大众普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各级公共图书馆肩负的重要责任。记载古人思想精华的众多古籍文献应“走出深闺”,被更多的读者查阅和学习。中山图书馆特藏部业务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到馆查阅古籍文献的读者数量明显增加,用户群体日益多样化。2018年全年中山图书馆特藏部阅览室借阅文献总计21000余册,其中原版古籍的借阅量占到阅览室总借阅量的近50%。那么,这些珍贵易碎的原版古籍文献是该被读者借来阅览还是珍藏起来、保存下来?通过哪些方式既可以保护古籍文献又可以普惠大众需求呢?

广东省立图书馆

三、中山图书馆在平衡读者古籍借阅服务与古籍保护中的有益尝试

(一)制定有伸缩性的古籍文献阅览规则

因古籍文献的珍贵性和易碎性,目前中山图书馆暂不提供外借服务,读者只需办理实体借阅证即可进入专门设置的特藏文献阅览室向工作人员提出馆内阅览申请。读者一次可以调阅三种古籍文献,一天可多次调阅,工作人员根据每种文献的实际册数酌情决定读者的阅览种数。如一位读者申请阅览三种文献,其中一种有20余册,这位读者需要阅览这一种,待阅览完毕后再查阅另外两种。阅览室配备专业人员为读者查询所需文献,若工作人员发现读者所需文献已经缩微或者影印出版,会为读者提供缩微或影印版本;在实际工作中如遇到年纪较大不会用电脑或者从事版本鉴定等有专门需要的读者,工作人员会根据古籍实际保存情况酌情处理。读者进入特藏阅览室时,需将随身物品放入存包柜由专人保管,尤其水杯需要放到喝水区域,特藏阅览室配有铅笔、纸张、尺子、镇子等物品供读者取用。读者拿到古籍需要登记,中途离开座位需将文献完好地交还至阅览台方可离去。

(二)开展大规模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

为更好地保护原始纸本文献,中山图书馆率先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缩微文献全文数据库中包含了中山图书馆馆藏的大量广东省地方族谱、新中国成立前广东期刊和报纸等,其中古籍善本937种,民国时期的期刊968种,新中国成立前报纸490种,新中国成立后报纸5种,中山图书馆还建立缩微文献阅览室供读者免费阅览。此外,中山图书馆还将馆藏资料归类整理开发孙中山全文数据库、广东史料库、广东历史图片库、地方文献图片数据库、鲍少游艺术馆等多个数字化资源库。以“报图览粤”多媒体数据库为例,该数据库以中山图书馆编的《旧报新闻——清末民初画报中的广东》一书为底本,以图像化的视觉形态记录了一百多年前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时广东的众生相。数据库囊括了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国各地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石印画报,包括粤港的《时事画报》《赏奇画报》《平民画报》;上海的《点石斋画报》《图画日报》《时事报》《舆论时事报》《民权画报》《神州画报》《时报》《民呼日报》;北京的《浅说画报》《北京白话画图日报》;天津的《醒华日报》,以及画师吴友如的作品汇编《吴友如画宝》[5],均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在开发馆藏资源的同时,中山图书馆还购进了多种数字化产品,如书同文古籍数据库、中国知网、独秀知识库、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在数据库中,读者不仅可以全文查看多种期刊报纸,还可以进行主题检索,只需输入自己所需内容,数据库就可查到哪些期刊报纸包含此种内容,十分方便快捷,这些举措都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需求,所有持中山图书馆阅读证的读者均可免费查询、浏览和下载电子资源。

(三)进行古籍资源整合影印再版实践

为更便利地开展读者服务工作,中山图书馆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大规模的古籍资源整合影印再版实践。近十余年来,中山图书馆独立或与其他单位合作陆续编制了《清代稿抄本》《广州大典》《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黄埔军校史料汇编》《中山文献》《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卷》《海外广东珍本文献丛刊》《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等,将大量古籍变成可再生资源。其中《广州大典》共520册,收录1911年以前(部分延续到民国)广州人著述、有关广州历史文化的著述及广州版丛书4064种[6];《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共277册,收录方志433种[7];《东莞历史文献丛书》收录1949年前有关东莞历史文化的著述、东莞人士的著述,该书第一辑收录文献199种(含丛书子目)[8]。为保证影印文献的出版质量和版本种类的全面化,中山图书馆在开展具体古籍文献校对出版工作中,十分注重与省内其他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兄弟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互通有无,最大限度地保证这些古旧资源影印出版的高质量和多样性。在十余年的努力中,中山图书馆以“影印出版”的形式,逐步探索出兼容古旧地方文献征集、研究、保护、传播的整理开发新模式[9]。

(四)展开古籍文献抢救性修复工作

中山图书馆设立古籍修复室修复已破损珍贵古籍,尽力将损失减到最小。中山图书馆经过多年努力陆续购买引进了专门的古籍修复设备,培养了一支专业化的古籍修复队伍,并通过“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修复能力提升计划”指导基层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事业。在承担全馆破损古籍修复任务的同时,专业修复人员还积极“走出去”,通过培训班、讲座、媒体采访、技艺展示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向社会大众普及古籍保护和修复知识。

中山图书馆在多年探索中已经尝试了很多既不伤害古籍又能惠及大众的新型阅览方法,相信随着古籍替代资源和保护技术的日臻完善,不断增长的读者古籍阅览需求和纸本古籍资源保护工作也一定可以实现双赢。

猜你喜欢

特藏影印画报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探析
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工作探微
陕西画报航拍
红批影印
红批影印
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特藏发展与实践研究*
图书馆特藏服务模式研究:服务策略和价值创新*
春的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