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荷载下嵌岩桩的扭转特性研究
2018-05-24程昊刘齐建
程昊,刘齐建
桩基础是常见的基础形式,能承受由风、海浪和车辆等偏心荷载产生的扭转荷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做了很多关于受扭桩的研究,现有研究方法大致分为3类:试验方法、数值计算法和解析法。关于桩的扭转试验方法,Stoll[1]开展了静扭转荷载下圆形摩擦桩桩周剪力的试验。Novak等[2]进行了桩基础在动扭转荷载下的试验。Kong等[3]通过群桩扭转试验研究,得到了基桩扭矩与水平位移的相互影响规律。关于桩扭转特性的数值计算法,Tham等[4]采用边界元法分析了桩的动扭转特性。ZHANG等[5]采用3D有限元方法,研究了桩在静扭转荷载下的响应。Militano等[6]采用 Laplace变换,研究了多层土中桩的瞬态扭转响应。在解析法方面,Novak等[7-9]采用了分离变量法研究了扭转和水平荷载作用下单桩的响应。Misra等[10]采用最小势能原理研究了多层土中单桩在静扭转荷载下的响应。王奎华等[11-12]在Novak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研究了单桩在均质地基中的扭转振动特性。王海东等[13]研究了层状地基中桩的扭转动力阻抗的问题。王国才等[14]通过建立层状地基的刚度矩阵,求解了层状地基中单桩的扭转振动问题。本文拟对单桩扭转阻力特性展开深入研究。首先,利用分离变量法求解土的扭转平衡方程,得到桩-土系统扭转位移。其次,采用虚功原理对土层进行分析,得到扭矩的显式表达式。最后,根据嵌岩桩的扭转平衡方程与边界条件得到桩的扭转位移与刚度。
1 基本假设与土层平衡方程求解
1.1 计算模型
本文计算模型及坐标系如图3.1所示。土视为各向同性、均质的弹性介质,厚度为H,密度为ρs,剪切模量为μs。嵌岩桩半径为r0,剪切模量为μp,扭转惯性矩 Jp= π r04/2,密度为ρp。桩顶荷载仅考虑纯扭矩T,以便得到解析解。在圆柱坐标系下,本计算模型可简化为反轴对称问题。
图1 计算模型Fig. 1 Calculation model
本文采用如下计算假定:
1) 桩身与桩周土紧密接触,无相对滑动。该假定仅针对桩顶扭矩较小情况适用,当扭矩较大时,桩土界面将出现塑性变形或滑移。
2) 忽略桩-土系统竖向及径向位移,仅考虑切向位移。
1.2 位移模式
由于反对称性,桩-土系统切向位移v(r, z)只与竖向坐标z及径向坐标r有关,设为:
式中:p()zφ表示桩身沿深度的扭转角;R(r)表示系统位移沿径向的衰减函数,需满足以下边界条件
可见,在r=r0处,桩土系统位移等于桩周位移,即在桩土交界处,桩土位移协调;当r=∞,桩土系统位移为0。
1.3 土体平衡方程与求解
由于桩-土系统只受到扭矩荷载作用,径向与竖向位移可以忽略,则土层的平衡方程可简化为
将式(1)代入式(3)中,得
式中:q为待定常数。
求解式(4)与(5)可得
式中:A1,B1,A2和 B2为待定常数;K1和 I1分别表示第1阶第1类、第2类修正Bessel函数。
当0r→∞时,系统位移趋向于0,根据Bessel函数的性质,可知A1=0。另外,土层上表面为自由表面,剪应力 τzθ=0,可知 A2=0。
将式(6)和(7)代入式(1)中,并结合边界条件,可得系统位移为
其中:系数B为包含了B1及B2的常数。
考虑到衰减函数的性质0()1Rr = ,式(8)需调整为
其中:C为包含了B和10( )K qr的待定系数。
2 桩侧扭矩求解
为了得到土对桩的扭矩表达式,取厚度为 dz的土环进行分析。当系统只有切向位移时,反轴对称问题的应力和应变为
其中应变为
土环中外力所做功Ue为
其中:p(z)为土层对桩的作用扭矩。
内力做功Ui为
由最小势能原理,可得
将式(1)、(10)~(13)代入式(14),收集pδφ项,可得土对桩的扭矩p(z)为
其中:系数k和2t为
3 嵌岩桩扭转分析
3.1 桩的扭转控制方程
桩的扭转平衡方程为
其中:T(z)为沿桩身的外荷载,可由桩顶荷载T通过Fourier展开得到。
其中:系数qn可由桩的边界条件确定。
3.2 嵌岩桩的解答
由于土层底部的位移为0,可得qn为
将qn代入式(9)中得
结合式(1)与(21),可得桩的扭转角与第n阶模态衰减函数分别为
将式(22)和(23)分别代入式(15)~(17)中得
式(24)表示了扭矩与桩扭转角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写为
其中:αn是第n模态下土对桩作用扭矩的抵抗系数,
其中:系数kn和2tn可通过式(16)和(17)得到
将式(19)、(22)和(24)代入式(18)中,得
将Cn代入式(22)中,可得桩的扭转角为
桩-土系统的刚度K为
3.3 无量纲化处理
引入以下无量纲量
无量纲抵抗系数αn可表示为
其中
无量化扭转角及刚度为
其中:γ=4/μ。
4 结果验证
为验证本文正确性,将本文解答与Misra等[10]的理论解及其有限元结果进行对比,如图2所示。计算时,H=10 m,r0=0.5 m,桩剪切模量μp=9.6×106kPa,土剪切模量 μs=2×104kPa,T=100 kN·m。
图2 本文结果与已有解答对比Fig. 2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by the present solution with those by the available solutions
由图2可知,本文结果与已有理论解及有限元解结果吻合良好。
5 参数分析
5.1 扭矩的阐述
由式(15)可知,扭矩由2个部分组成,分别由k与2t来表征。
从物理意义上来看,k项表示的是一个Winkler弹簧,其扭矩与扭转角成正比,由剪应力τrθ提供。2t表示的是薄膜,其扭矩与扭转角2阶导成正比,由 τzθ提供。
5.2 不同模态抵抗系数αn
图3给出了αn及其组成部分随模态数n的变化。由图3可知,低模态时,抵抗系数αn主要由k项提供,2t项所占比例很小。随着模态数增大,2t所占比例慢慢增大,但是其所占比例始终小于k项。
图3 抵抗系数随模态数的变化Fig. 3 Variation of αnwith n
5.3 扭矩组成及参数分析
由式(15),可将扭矩p(z)表示为2部分之和
其中
图4给出了pk与p2t沿桩身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在桩顶,pk约为p2t的8~10倍,沿深度方向2项都逐渐减小。到达桩底时,pk与p2t均为0。
图5 给出了pk随长细比H/r0和桩土模量比μ的变化关系。可以看出,随长细比增大,pk增大,且在长细比约为 40以后趋于稳定。这说明当桩长达到一定数值后,靠增加桩长来提高抗扭阻力中的pk部分作用不大。此外,随着桩-土剪切模量比增大,pk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这是由于模量比增大,土相对较软,Winkler弹簧刚度变小,导致扭矩变小。这说明在软弱地基中,土对桩的抗扭阻力将很小。
图6给出了 p2t随 H/r0和μ的变化。桩长细比H/r0增大,p2t逐渐减小,当长细比达到200左右时趋于稳定。这说明桩长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土的抗扭阻力 p2t不会再变化。同时,随着μ增大,p2t逐渐减小。这是由于土剪切强度越小,土越软弱,导致p2t越小。
图5 不同剪切模量比下pk随长细比的变化Fig. 5 Variation of pk with the slenderness ratio for different shear modulus ratio
图6 不同剪切模量比下p2t随长细比的变化Fig. 6 Variation of p2t with the slenderness ratio for different shear modulus ratio
5 结论
1) 扭转阻力由2个部分组成,分别为pk项和p2t项。其中pk项由τrθ产生,用Winkler弹簧表示。p2t项由剪应力τzθ产生,用薄膜表示。
2) 扭矩的 2个组成部分中,pk项的贡献大于p2t项。这说明桩在静扭矩荷载作用下,由周围土体压缩产生的扭转阻力大于土连续性产生的扭转阻力。
3) 随着长细比H/r0增大,pk逐渐增大随后保持不变,p2t逐渐减小随后保持不变。
4) 随着桩-土相对剪切模量比的增大,pk和p2t都逐步减小。这说明土越软弱,扭转阻力越小。
参考文献:
[1] Stoll U W. Torque shear text on cylindrical friction piles[J]. Civil Engineering, 1972, 42(4): 63-4.
[2] Novak M, Grigg R F. Dynamic experiments with small pile foundations[J].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1976,13(4): 372-85.
[3] KONG L G, ZHANG L M.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teraction and coupling effects in pile groups subjected to torsion[J].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2008, 45(7):1006-17.
[4] Tham L G, Cheung Y K, Lei Z X. Torsional dynamic analysis of single piles by time-domain BEM[J]. Journal of Sound &Vibration, 1994, 174(4): 505-19.
[5] ZHANG L M, Tsang C Y M. Three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orsionally loaded large-diameter bored pile groups[C]//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all Buildings, 2005, 6-8: 311-317.
[6] Militano G, Rajapakse R K N D. Dynamic response of a pile in a multi-layered soil to transient torsional and axial loading[J]. Géotechnique, 1999, 49(1): 91-109.
[7] Novak M, Sachs K. Torsional and coupled vibrations of embedded footings[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tructure Dynamics, 1973, 2(1): 11-33
[8] Novak M, Nogami T. Soil-pile interaction in horizontal vibration[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e Dynamics, 1977, 35(5): 263-81.
[9] Novak M, Howell J F. Torsional vibration of pile foundations[J].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ivision ASCE, 1977, 103(GT4): 271-85.
[10] Misra A, Saggu R, Basu D, et al. Analysis of pile subjected to torsion in multi-layered soi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2014, 38(5): 475-492.
[11] WANG Kuihua, ZHANG Zhiqing. Dynamic torsional response of an end bearing pile in saturated poroelastic medium[J].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08, 35(3):450-458.
[12] 张智卿, 王奎华, 靳建明. 轴对称横观各向同性土体中桩的扭转振动响应研究[J]. 振动工程学报, 2011, 24(1):60-66.
ZHANG Zhiqing, WANG Kuihua, JIN Jianming.Torsional vibration of pile embedded in axisymmetric transversely isotropic soil[J]. Journal of Vibration Engineering, 2011, 24(1): 60-66.
[13] 王海东, 尚守平, 童桦. 层状地基端承桩动力阻抗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7, 27(1): 171-176.
WANG Haidong, SHANG Shouping, TONG Hua.Research on torsional dynamic impedance of end-bearing pile in layered soils[J].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07, 27(1):171-176.
[14] 王国才, 丁翠红, 王哲. 层状地基中单桩扭转振动特性分析[J]. 计算力学学报, 2009, 26(5): 715-721.
WANG Guocai, DING Cuihong, WANG Zhe. Study on the torsional oscillations of single pile embedded in layered found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2009, 26(5): 715-721.
[15] Anoyatis G, Mylonakis G. Dynamic Winkler modulus for axially loaded piles[J]. Géotechnique, 2012; 62(6): 52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