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历史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2018-05-23张萍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公共事务人教版高中历史

张萍

一、公民概念的提出和现代公民意识的产生

公民的概念来源于古希腊,当时指在法律上拥有特权的成年男性。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等提出“主权在民”的观点,成为当时的普世价值,但实际上真正享有完整公民权的仍是小部分的资产阶级。

直至近代,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和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公民主体意识不断萌发,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更加强调每个人的经济主体性,也急需提升公民个体的主人观念。

二、中学历史学科与公民意识培养的关系

公民意识是公民依据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主人身份的认识,对相应的责任权利的认知和价值取向。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在培养公民意识方面拥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史实丰富、生动活泼易于被学生接受;其次,哲理深刻,既记载了前人探索的成功经验,也书写着失败的教训,更能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与古人思想碰撞中感受历史责任。历史博大精深的内涵就是天然宝藏,思辨的课堂就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阵地。

三、现代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

1.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

参与意识是指公民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并在过程中实现自我管理。社会公民只有在参与中才能对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明确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边界,逐渐掌握参与公共事务的原则与方法,提升社会主体意识。尽管中学生暂不具备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与条件,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参与的意识,使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

在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中,尽管当时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只是维护少数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学生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学习仍可感受到雅典公民可以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公民陪审法庭的渠道直接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去,在公民大会的发言与辩论环节,每位公民在法律上都有平等的话语权,并受法律和制度的保护。根据这一课的特点可将此环节模拟成公民大会现场,请同学们对某一问题展开辩论。这样,既让课堂生动活泼,又让学生在辩论中树立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意识。

2.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的要求,这不仅仅是对全体党员的要求,也是对年轻学生提出的期望。敢于担当体现着一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勇于担当才具有坚定的信心、信仰,才会直面困难,锐意进取;缺乏责任担当的人,往往回避问题,掩盖问题。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每一位公民不仅要对社会有担当精神、责任意识,对他人也要有所担当,以宽容平等之心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名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3.树立平等意识,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平等意识渗透在公民社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要学会与同学平等相待,这样,踏入社会后自然会拥有平等观念。教育的功能就在于让公民个体认识到平等权是自然权利。

平等意识以对人性的尊重为前提。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这一单元中,希腊先哲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该观点虽有失偏颇,但却是提倡从人而非神的角度看待世界,彰显人的价值和尊严。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呼唤人性苏醒,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抨击特权等级制度,高举自由平等大旗,推动人文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单元从物质生活与习俗、交通工具、传媒等方面讲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生存环境的变化。以服饰演变为例。服饰特点的演变渗透了平等观念,易为学生接受。

高中学生树立平等意识能更加客观地审视自身的价值,更好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

猜你喜欢

公共事务人教版高中历史
公共事务概念分析
社区冲突: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路径研究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