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18-05-23曾笑梅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荒漠化西北地区核心

曾笑梅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素养的精髓,主要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四个要素。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大变革。为适应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以《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为例,进行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探究,旨在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提出背景

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实施,各学科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使学生通过地理学习或者其他地理实践活动形成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内涵或修养,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传统地理素养培养以大量的地理知识为依托,关注学生对“学过的”内容的再现和运用能力,这种思路导致教师以“掌握多少地理知识”来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而学生则以“学会多少地理知识”来衡量自己的地理素养。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部分高中生在地理学习方面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不能用地理的视觉观察现象、认识问题,不能用地理的观点分析问题,即使掌握了基础知识,但未能内化为观念,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7年考纲对地理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是对过去的学习方式的全面升级,契合最新的高考要求,为高三地理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高考地理全国卷的试题特点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考查主旨,考查形式多是“主题+区域”或“区域+主题”。从试题风格来看,以小区域为载体,1道综合题常常是围绕某个主题,设置3—4个问题,每个小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重视对学生新、旧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因此,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非常有必要,尤其适用于区域地理的课堂教学中。

1.教学目标具体化,体现地理核心素养。

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设计基于学情的可行的教学设计。地理课程标准对《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的课标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笔者把它细化为体现地理核心素养要求的教学目标,如下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将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总结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过程,以及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而提高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2.学会阅读文字材料和分析地理图表,分析、归纳荒漠化的危害,从而找出解决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增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2.通过分析图文材料,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本节课的导入是先通过展示全球及我国荒漠化的分布图,使学生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然后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几组图片,直观地向学生呈现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类型,为进一步探究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做鋪垫。

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对图文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整理出西北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进一步总结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从而达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区域特征位置:由东到西距海越来越远

地形:以贺兰山为界,东部为坦荡的高原,西部为“三山夹两盆”

气候: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贺兰山以西,年降水

量在200毫米以下;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植被:由东到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探究活动1】

读图文材料,探讨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图。

材料二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分布(甲图)以及呼伦贝尔草原出现的斑点状荒漠化圈(乙图)。

(1)材料一中表现了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2)读材料二中的甲图回答:现代城市的位置与古代城市遗址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3)在呼伦贝尔草原,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然而在水井的周围往往形成斑点状荒漠化圈(如乙图所示),为什么?

材料一通过展示西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图,让学生进行识别和体验,引导得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有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材料二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图的地理环境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一步深化总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是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原因在于上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水源不足,绿洲被风沙侵袭,人口向上游迁移,以及在水井的周围,由于大量的牲畜集聚饮水,造成草场超载,过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在此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认识,使学生学会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探究活动2】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本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把从教材中所学的地理知识迁移到课外材料,通过分析同样是荒漠化主题的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从图文材料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得出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总结本区域出现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是地理位置和水热条件所决定的。通过本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念。课堂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变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达到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荒漠化西北地区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
西北地区首届课博会在宝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