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效果探析
2018-05-23范植全郭正平陈平
范植全 郭正平 陈平
【摘要】 目的:探析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90例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5年1月-2017年5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泼尼松治疗,试验组45例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观察两组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24 h尿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及显效率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泼尼松; 小儿肾病综合征
doi:10.14033/j.cnki.cfmr.2018.9.0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9-0129-03
小儿肾病综合征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儿科肾脏疾病之一[1],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滤过屏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现象导致大量血浆蛋白自尿液中丢失引起的综合征现象,患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低蛋白白血症、大量蛋白尿、水肿现象及高脂血症等[2],主要多发年龄为3~5岁,严重影响患儿的成长发育及生命安全[3]。因此,有效地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分析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疗效,笔者所在医院针对收治的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进行了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90例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5年1月-2017年5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中男女比例为26∶19,年龄3~12岁,平均(7.10±2.63)岁;试验组45例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中男女比例为25∶20,年龄3~13岁,平均(7.12±2.70)岁。
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后均确诊为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浮肿症状[4]。排除标准:其他重要器官存在严重器质损伤症状、严重凝血障碍、药物使用禁忌证患儿[5]。
1.2 方法
对照组45例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泼尼松治疗,在实施泼尼松治疗前给予患儿相应的抗感染、降压利尿、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治疗,给予患儿0.4 ml氯化钠注射液进行皮下注射;给予患儿2 mg/(kg·d)的泼尼松(醋酸泼尼松片,河北邢台制药厂,国药准字H13020037,规格5 mg)进行口服,3次/d,在患儿蛋白尿检查结果转阴后将药物剂量调整至3 mg/(kg·d)进行治疗,两天服用一次,连续治疗30 d;
试验组45例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泼尼松治疗方式与对照组一致,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给予患儿120~150 U/(kg·d)低分子肝素( 赛博利,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91,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规格0.5 ml∶5000 AXa单位)进行治疗,1次/d,连续治疗30 d。
1.3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对照两组24 h尿蛋白水平、血肌酐水平、血尿素氮、显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显效标准:患儿经检查后发现尿蛋白呈现阴性,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6-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显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后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4 h尿蛋白水平、血肌酐水平、血尿素氮比较
两组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后24 h尿蛋白水平、血肌酐水平、血尿素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小儿肾病综合征在临床中若不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将会导致患儿出现生命安全的威胁,不利于患儿预后发展。现阶段临床中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主要采取的是药物治疗的方式[8],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临床中用于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药物越来越多,主要的药物类型为抗凝类药物、抗炎类药物及血管扩张类药物等[9],主要用于治疗的药物为固醇激素类药物,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部分固醇激素类药物可能存在引起患儿机体免疫功能损伤及代谢功能障碍的危险[10-11],因此,临床中应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药物进行治疗。
泼尼松用于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但用于治疗后多数患儿会出现消化道损伤及溃疡现象[12],还存在引发小儿高血脂、小儿高血压等疾病的危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低分子肝素属于肝素的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抗凝血效果,能减少血小板及血浆的亲和力,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13],能降低患儿出现自发性出血的危险,临床疗效较为显著[14]。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为:具有较高的抗醛固酮及抗炎活性作用、能增强滤过膜的屏障作用[15],减少尿蛋白的排出、能一定程度上减少血浆黏稠度,对于高凝状态具有一定的改善意义[16]。本次观察的结果数据显示,实施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療的试验组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后的24 h尿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实施单纯泼尼松治疗的对照组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试验组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后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且两组患儿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现象不存在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较为显著,预后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平,谭忠友,秦弦,等.小儿肾病综合征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的临床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9):2810-2812.
[2]田建梅,刘晓伟.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效果、相关临床指标及预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4):147-150.
[3]王远宏.低分子肝素合用泼尼松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6):175,178.
[4]柳开典,康中艳.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及心理疗法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作用分析[J].心理医生,2017,23(24):112-113.
[5] Wang Y C,Chuang F R,Lee W C,et al.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successfully used to treat a nephrotic patient complicated by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thrombosis and portal vein thrombosis[J].Medic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Kuwait University,Health Science Centre,2011,20(2):196-199.
[6]郭红年.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对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肾功能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2):1781-1782.
[7]杨波平.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6,29(4):665-666.
[8]冯清胜,李春焕.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在小儿肾病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5):69-70.
[9] Petra L,Hans-Jürgen L,Anne-Margret W,et al.Association of nephrotic syndrome with immune reconstitution inflammatory syndrome[J].Pediatric nephrology: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ediatric Nephrology Association,2012,27(4):667-669.
[10]陈凯,胡夏.低分子肝素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0,31(3):208-209.
[11]万红,唐国红,邹洪,等.低分子肝素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4):471-472.
[12]魏乐群.低分子肝素在小儿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2(1):41-42.
[13]陈朝晖.补肾固精法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7):95-96.
[14]李琪,杨龙,曾洁,等.血栓通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及高脂血症的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12):86-89.
[15] Pincus K J,Hynicka L M.Prophylaxis of thromboemboli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nephrotic syndrome(Profilaxis de eventos tromboembólicos en pacientes con síndrome nefrótico)[J].The Annals of Pharmacotherapy,2013,47(5):725-734.
[16]張焱,黄建萍,肖慧捷,等.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小儿激素敏感肾病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4):320-324.
(收稿日期:201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