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习惯得高分
2018-05-23许伏新
许伏新
[摘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是高考地理复习成功的关键。针对高考地理科的复习,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课本习惯和读题习惯、积累知识的习惯、读图获取信息的习惯、关注身边地理的习惯等。
[关键词]地理;高考复习;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7009601
高考复习,许多指导教师只是一味采用题海战术,复习效果较差,高考学生得分并不高。从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卷2中的地理试题来看,本人认为培养良好的习惯才是得高分的关键。
一、培养良好的读课本习惯
高考的复习往往都是利用复习资料来复习,学生过分依赖复习资料,导致学生看课本的时间太少,对课本很不熟悉,不能形成课本知识框架,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不熟悉,失分较多。譬如文综卷2(后同)第1题考查了秦岭—淮河线,秦岭—淮河线作为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但洪泽湖以东,没有自然标志与之对应,学生把秦岭—淮河在洪泽湖以东误认为秦岭—淮河线,导致失分。第5题,学生仅仅看到11月至次年4月,忽略了此段时间伊瓦洛还出现极夜现象,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不熟悉,得分不高。如何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首先,要留给学生读书本的时间,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看书的时间。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读书指导,使其整体把握课本知识体系,识记重点内容。另外,教师应该选择紧扣课本的试题,促使学生读书。
二、培养良好的读题习惯
高考是多方面考查学生的一个考试,不仅仅是考查基础知识,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第2题,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体现了长江对两岸交通的阻隔,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习惯上苏南和苏北的划分以此为界。第37题,学生读题要根据材料获取“海峡两侧为山地”“第四纪冰期全盛时”“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等关键的词句,然后再根据已获得知识回答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首先,应该选择典型的材料,选取问题,让学生养成读材料画出关键词、关键句的习惯。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所给材料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将实际生活中的常识与材料所给内容对应起来。其次,要选择典型试题,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体验试题的设问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了解一些试题的答案就在材料中,只不过要用课本中的理论表述出来。
三、培养积累知识的习惯
高考题的命题材料来源广泛,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丰富的知识,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准备一个知识积累本,把平时遇到的一些重要的材料和错题整理到一起,这样的复习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部分试题要求学生迅速从题干中获取信息,而获取信息的快慢和多少与学生平时积累的知识是有关联的。譬如第6题,学生要对农作物的种植过程和农作物的习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还要对尼罗河三角洲的自然环境有所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培养读图获取信息的习惯
读图能力是历年高考必考查的项目,譬如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坡河流、沟谷众多,上游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第10题可以看出甲处河相对较长,山地相对高度较小。第4题考查伊瓦洛位置的判断。从这些题可以看出试题的答案完全来自学生对图中信息的获取和加工。所以本人认为对识图的训练是高考复习的一个关键。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课本地图体现的信息复习好。其次,教师应该选用典型的地图对学生进行训练,最好选用历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使学生掌握读图的步骤和技巧,养成读图获取知识的习惯。另外,教师要指定重点的地图让学生自编练习题,掌握地图要看什么内容,获取什么信息。
五、培养关注身边地理的习惯
部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使地理教学严重脱离实际生活,学生高考失分较多。譬如第36大题第3小题中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只要学生养成思考身边地理的习惯,就不难得出公路运输中散落焦炭,煤炭运输中产生扬尘等大气污染,汽车行驶过程中排放废气加剧空气污染等答案。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关注身边地理的习惯。首先备课时要对案例精挑细选,使课堂内容尽可能与学生生活的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其次,出卷时选择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应用到试卷中,比如让学生说明“压沙技术”能够提高瓜果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原因。学生对这样的试题并不陌生,但必须紧扣课本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很快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肥力),增大瓜田日温差。
以上是本人多年指导地理高考复习的一些做法。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有很多,但学生习惯的培养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是很关键的,习惯的培养不是一個短期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给予学生指导和督促。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