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高年段开设“儿童成长小说阅读课程”的探索
2018-05-23沈加云
沈加云
摘要:最好的教育就是合适的教育,笔者通过建构“儿童成长小说阅读课程”,尝试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孩子在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得到充分的滋养,使其的文学素养在小说阅读课程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儿童成长小说;阅读课程;合适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60-1
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因材施教,当代顾明远教授也提出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那么作为城市地区的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在现有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推动每个孩子合适的教育呢?笔者认为,建构儿童成长小说阅读课程就是给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因为这个课程能让孩子在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得到充分的滋养。
一、建构儿童成长小说阅读课程,推动学生合适教育的路径
1.儿童成长小说阅读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
根据笔者任教的小学高段语文课外阅读情况的统计数据分析,学生喜欢读著名作家创作的儿童成长题材的小说,比如萧红的《呼兰河传》,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曹文轩的《草房子》等长篇小说,这些小说符合儿童的心性,用少年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用少年儿童的口吻来叙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记载了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作家自己的童年故事和童年观察,故能引起高段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思考文本所表达的不同年代的不同社会背景,感悟不同人生的不同命运,提升学生的悲悯情怀。
2.儿童成长小说阅读课程,发展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
小说最重要的魅力在于它所能调动的想象力,小说中描绘的场景、人物形象和情感状态都可以跃然纸外,激发学生充沛的情感,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想象力与书里描绘的场景发生互动,并且因而和作者也产生想象的连接。三部长篇小说,有着共同的特质,他们都是自传色彩的小说,作家隐藏在文本背后,都通过诗意的表达,追寻一种安宁、愉悦的俗世温情,让学生引起共鸣。
3.儿童成长小说阅读课程,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作为小学高段学生,如何阅读一本长篇小说?建构儿童小学阅读课程,第一轮是按着文本先后,边读边问题讨论,学生依次主讲,依次交流,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第二轮是心得交流,主要是谈阅读三本书的心得体会和对有关问题的思考。第三轮是读小说,说作者。第四轮小说读人,每个学生重点解读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二、建构小说阅读课程,以生为本,推动学生合适教育的措施
建构不同的课程,促进每个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把选择权还给学生,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的身心、体力和脑力得到充分发挥出来。
1.关注背景和风俗特色等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城南旧事》中,林海音用了很多笔墨描写回忆了老北平的风俗白相,高年段的学生阅读这本小说更多关注的是小说情节和小说人物形象,而对林海音描写的北平记忆关注较少,因为他们缺乏对当时北平历史社会背景的了解,于是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调查搜集文中所描写的具有北平特色的景点和风俗,学生调查了《城南旧事》中热闹的京味风俗画。火炕、鸡毛掸子、毛驴、洋车、煤油灯、做小买卖的吆喝声,以物换物的购买方式,公用的水井,虎坊桥的灯会,城南游艺场的喧闹,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综合实践,让学生的小说阅读走向深入。
2.多种阅读汇报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
阅读小说时,让学生自己来学习,自己来组织活动,把时间空出来,让他自己去学习,自主地学习。
(1)写读后感,直接谈阅读的初步感受。
(2)设计完成阅读表格,用自己的话去提炼情节信息。
(3)先看文本,然后对文本看电影,看完之后思考主题问题。
(4)以“演”代讲,不必听教师分析讲解,学生自己挖掘感悟。
(5)比较学习,比较其中小人物的命运,进而了解那个时代,小说的思想内涵蕴含其中。
(6)走往苏州博物馆,充分了解博物馆的构造和方位后,让学生模仿《呼兰河传》的写法,介绍苏州博物馆的格局。
(7)做大数据研究,统计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分析出作者写作内容的特色。
三、建构儿童成长小说阅读课程,推动学生合适教育面临的问题
笔者希望,通过课程让学生变成具有鲜活生命的现实中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感受到語文学习的快乐!但是我在实施中也面临很多问题,有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参与阅读课程的态度有些敷衍,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比较弱,部分父母观念比较落后,他们只关注成绩,而不愿意孩子花大量时间去调查实践写研究报告。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将继续努力,设计更综合性更贴近学生生活课程内容体系,希望学生在参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为人生奠定温情脉脉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超英.论曹文轩小说的“成长”内核[D].2011年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燕秀丽.近三十年中国儿童成长小说论[D].2010年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吕惠.秦文君少年小说研究[D].2010年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徐秀明.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研究[D].2007年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魏晓平.文化体验和审美想象——论特定地域文化中的萧红小说[D].2007年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