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建构及应用
2018-05-23许烨
许 烨
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建构及应用
许 烨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1)
能力素质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党外代表人士的能力素质包括通用素质能力和专业素质能力两个方面。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党外代表人士的能力素质模型构成不同。根据党外代表人士的使命,遵循聚焦性、差异化、现实性和前瞻性原则,课题组通过能力需求、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现状研判、构建模型、验证模型、修改完善模型七个步骤,从确立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要素词典、分析能力素质差异化要求、评估能力素质现状、加强能力素质建设四个层次构建党外代表人士素质能力模型。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的应用要求是:完善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建设与规划机制,建立科学的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评价与沟通机制,建立健全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认可与激励机制,构建党外代表人士能力提升机制。
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差异化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培养使用党外代表人士,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固本之举。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使用进行了专门阐述,明确提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要着力培养五种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出了新要求,强调“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2018年1月,全国统战部长会议强调:“把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使用放到坚持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高度,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大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力度,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梯队建设,推荐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加强对党外干部的管理,帮助党外干部健康成长。”
能力素质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目前,有关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能力建设的研究较为薄弱,缺少理论工具、实践经验和实证数据的支撑。把握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党外代表人士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性,细化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要素,明确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的不同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本文参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根据《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和《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党外代表人士发现储备、教育培养、选拔任用和管理等的具体要求,从导向性、可操作性、规范性、创新性角度建构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
一、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的界定
(一)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的概念
1973 年,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麦克利兰在《测量素质能力而非智力》一文中首次提出能力素质。麦克利兰在冰山模型中列出了素质能力的构成。根据不同表现形式,他把模型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和深藏的“冰山以下”两大部分(图1)。“冰山以上”为知识、技能,是外在容易了解和测量的部分,也称为基准性素质;“冰山以下”为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个性特征,也称为鉴别性素质。由于对能力素质及其构成要素的理解差异,目前国内外对此概念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能力素质模型“本质上就是指为完成某项特定工作,达成某一指定绩效目标所要求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1]。在实践中,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对能力素质模型进行了构建。如有学者基于能力素质模型建立了工作负责人分级管理体系[2],但大都繁琐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一般简化为知识、技能、经验、职业素养四个维度。
图1 能力素质冰山模型
课题组认为,能力素质模型是指一个人在具体工作行为中集中表现出来的胜任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素质、能力、知识等个人特征,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要素。它分为通用素质能力和专业素质能力两类[3]。通用素质能力是党外代表人士所应具备的通用性的能力,包括基本素质、通用能力、基础知识;专业素质能力是党外代表人士所应具备的特定岗位能力,包括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党外代表人士的能力素质模型构成不同。
(二)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的作用
构建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对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具有参考价值。一是为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提供标准。有效的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应根据党外代表人士的特点和个人需求来制定方案。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可作为加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参考。二是为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使用提供参考。目前,有关部门对“体制内”的党外干部主要参照《公务员法》《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等进行统一管理,相对忽视党外干部在职能定位、专业造诣和社会影响方面的不同要求,导致党内党外干部日趋同质化。构建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有利于提高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和使用的针对性。三是为党外代表人士的评价考核提供依据。有关部门依照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对八类群体中的党外代表人士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可用于统战部门等了解和改进党外代表人士的能力素质状况。四是为党外代表人士的理论研究提供基础。目前,有关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能力建设的研究较为薄弱,缺少理论工具、实践经验和实证数据的支撑。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可为此提供理论积累。
(三)构建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的原则
构建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应遵循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客观规律,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聚焦原则。党外代表人士的职能定位决定了其职责和岗位的宽泛,与之对应的素质要求也是多样化的,但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应主要聚焦履行核心职能需要的核心能力。二是差异化原则。要结合党外代表人士群体的差异性特征,分类探讨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的差异。三是现实性原则。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要符合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现状和特点。四是前瞻性原则。要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一战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中预设要求,使该能力素质模型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先进性。
二、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
根据党外代表人士的使命,遵循聚焦性、差异化、现实性和前瞻性原则,通过能力需求、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现状研判、构建模型、验证模型、修改完善模型七个步骤,课题组拟制出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图2)。
图2 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党外代表人士的行为信息,录入和分析文本,提取能力素质要素,划分素质能力层级和描述行为特征。为了保证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的有效性,课题组对模型进行了修正。
(一)确立能力素质要素词典
课题组确定列入党外代表人士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构建了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要素词典(表1),把它们作为分析文本、构建模型的依据。
表1 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要素词典
(二)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差异化要求分析
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建设的目的是不断提高组织能力,使组织有能力维持较高绩效水平。在借鉴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根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党外代表人士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的要素词典。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细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民族、宗教、非公有制经济、港澳台海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等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的能力素质要素,确立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的不同需求。在党外代表人士出现多重身份时,课题组原则上以其最高身份或最能体现其发展方向的身份来确定其主体代表性,并在特殊情况下综合党外代表人士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及实际工作需要等因素来确定。
1.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差异化需求
(1)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能力素质需求。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能力素质对自身建设和参政党作用发挥具有重要影响。新时代民主党派成员应当继续增强政党意识、参政意识、民主意识,在进一步发挥好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的同时,把能力素质需求突出放到政治把握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上,围绕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国家观、群众观和多党合作意识,增强政策法律知识、专业知识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组织领导合作共事能力。
(2)无党派人士代表的能力素质需求。根据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业务工作水平、具备中高级职称等特点,注重通过引导参加各级政治培训、会议和活动,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自觉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强化政治认同,提升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
(3)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能力素质需求。要突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增进“五个认同”,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的内容。要着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实际工作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更好地发挥其在党委、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其能力素质需求主要体现在政治把握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能力等方面。
(4)宗教界代表人士能力素质需求。要坚持“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选拔标准,增强他们拥护和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自觉性。其能力素质需求主要体现在政治把握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方面。
(5)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能力素质需求。要继续引导他们坚持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贡献的价值观,有意识地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法治意识和创新能力。其能力素质主要体现在参政议政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方面。要围绕做合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目标,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政治把握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能力。
(6)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的能力素质需求。要继续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引导他们为祖国统一、民族复兴贡献力量,集中抓好政治把握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建设。根据这类党外代表人士的身份特点,要突出抓好国情省情地情教育,加强沟通交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
(7)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能力素质需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思想活跃,年轻化、知识化和技术化等特点明显。其能力素质需求集中体现在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方面,特别要突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履行社会责任。
(8)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的能力素质需求。针对党外知识分子思想价值观念多元、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等特点,其能力素质需求集中体现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
2.党外代表人士与党内干部能力素质的差异化分析
党外代表人士与党内干部在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能力方面的差异性不大,但在以下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1)政治素质差异。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素质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肯定与支持,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政治价值表达和政治参与。党内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实践中重点表现为“四观”,即权力观、价值观、政绩观、发展观。
(2)执政党和参政党能力需求差异。执政党要有包容各种意见的雅量和从善如流的魄力。参政党要有政治担当和社会担当。其担当主要通过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等职能来实现。
(3)履职能力差异。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使用强调“讲政治”“善参政”“有影响”等要求,在选拔、推荐时主要关注专业成绩和参政议政能力。根据调查,绝大部分的被测试者对与自身业绩相关的能力更为关注,50%的被测试者认为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建设中的组织领导能力对工作最重要,远高于其他四种能力。而按照《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的有关要求,党内干部的相关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九大类能力要素。
(三)评估能力素质现状
为更准确把握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现状,为构建能力素质模型提供数据支持,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第二部分为问卷内容。问卷从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的发挥程度、能力与岗位匹配程度、激励机制、培养机制、能力评估机制以及发展机制等各个方面来调查党外代表人士的能力素质情况。
课题组通过随机取样的方式对湖南省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主要来自长沙、常德、郴州、衡阳、岳阳、邵阳、株洲、湘潭)的能力素质进行了调查。在验证模型后,课题组重新合并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两个过程中获得的样本数据,获得有效问卷780份,其中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皆为省、市一级的党外干部)问卷390份,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主要为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问卷190份,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主要为工商联和无党无派的知识分子)问卷200份。样本数据通过频率/频树分析和描述统计分析的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调查发现: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是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能力素质提升主要来源于工作实践和同事传帮带,其他形式缺位;信息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评价与沟通机制缺位,普遍反映对完成岗位工作的能力要求不明确,能力考核未能体现能力评价的客观性,选贤任能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能力考评的沟通与反馈机制未建立。
(四)加强能力建设
调研发现,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缺乏体系健全、切实可行的能力素质提升机制。党外代表人士认为自己欠缺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公文处理能力、管理能力、专业知识水平、服务能力、信息搜寻和处理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图3),且主要体现在参政议政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方面。他们认为,党外代表人士最需培训和提升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管理能力、专业知识水平、服务能力、信息搜寻和处理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图4)。这与欠缺的能力基本相同,同样集中在参政议政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方面。
图3 党外代表人士欠缺的能力
图4 党外代表人士需培训、提升的能力
三、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的应用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能力素质建设。基于调研,课题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和推动模型运用(图5)。
图5 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应用
(一)完善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建设与规划机制
1.研制党外代表人士能力要求表。党外代表人士能力要求表基于五种能力建设,对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履行职责和使命所需的能力素质提出具体要求,是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提升最基础性的内容。基于调研,党外代表人士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的核心要素如下。(1)党外代表人士政治把握能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政治方向、目标、理论知识、立场、观点、宗旨、敏锐性、思路、作风和看齐意识。这与党内干部的政治素质要求基本保持一致(图6)。(2)党外代表人士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水平和分析决策能力对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更为重要,其次为民主监督能力、大局意识、学习能力、责任意识、服务能力、写作能力、信息化能力和创新能力(图7)。(3)组织领导能力的10种核心能力要素分别是管理、化解矛盾冲突、应对突发事件、计划组织、知人善任、培养下属、总揽全局、执行、公文处理和解决工作问题能力(图8)。(4)合作共事能力的10种核心能力要素分别是团结协作能力、影响力、心理调适能力、适应能力、奉献精神、协调能力、自律意识、激励能力、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图9)。(5)解决自身问题能力的核心要素分别是开拓进取能力、敢为性、公平性、亲和力、表率性、前瞻性、坚韧性、果断性、灵活性和原则性(图10)。
图6 政治把握能力核心要素
图7 参政议政能力核心要素
图8 组织领导能力核心要素
图9 合作共事能力核心要素
图10 解决自身问题能力核心要素
根据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制定的差异化要求,课题组确定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必备的核心能力素质,构建了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核心能力素质表(表2)。
表2 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核心能力素质表
类别党外代表人士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无党派人士代表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党外知识分子 能力素质要求参政议政能力核心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分析决策能力、民主监督能力、大局意识、学习能力、责任意识、服务能力、信息化能力、创新能力、参政党意识专业知识水平、分析决策能力、民主监督能力、学习能力、责任意识、服务能力、写作能力、信息化能力、创新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专业知识水平、民主监督能力、学习能力、责任意识、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当地经济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责任意识、服务能力、大局意识专业知识水平、分析决策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发展当地经济能力、变革能力、信息化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发展当地经济能力、大局意识、变革能力、信息化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大局意识、变革能力、信息化能力、民主监督能力、写作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民主监督能力、责任意识、写作能力、信息化能力、创新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分析决策能力 组织领导能力核心能力管理能力、化解矛盾冲突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公文处理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培养下属能力、总揽全局能力、政策宣传执行能力管理能力、化解矛盾冲突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计划组织能力、知人善任能力、政策宣传执行能力政策宣传执行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解决工作问题能力、化解矛盾冲突能力、管理能力、群众性政策宣传执行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化解矛盾冲突能力、管理能力管理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培养下属的能力、团队领导能力、解决工作问题能力政策宣传执行能力、总揽全局能力、化解矛盾冲突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政策宣传执行能力、管理能力、计划组织能力、解决工作问题能力、团队领导能力政策宣传执行能力、化解矛盾冲突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合作共事能力核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奉献精神、影响力、自律意识、激励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影响力、心理调适能力、奉献精神、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奉献精神、适应能力、影响力自律意识、影响力、奉献精神、心理调适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影响力、奉献精神、诚信度、团结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影响力、奉献精神、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竞争意识、影响力、心理调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力、沟通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奉献精神 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核心能力开拓进取能力、敢为性、公平性、亲和力、表率性、前瞻性、坚韧性、果断性、灵活性和原则性开拓进取能力、敢为性、公平性、亲和力、表率性、前瞻性、坚韧性、果断性、灵活性和原则性主动性、开拓进取能力、务实性、灵活性、敢为性、亲和力、耐心主动性、独立性、表率性、包容性、亲和力、同情心、服从性开拓进取能力、主动性、务实性、表率性、果断性、事业心、敢为性、公平性、成就感原则性、主动性、务实性、独立性、表率性、灵活性、公平性、成就感原则性、条理性、开拓进取能力、前瞻性、表率性、事业心、敢为性、成就感、公平性原则性、条理性、开拓进取能力、前瞻性、独立性、敏锐性、表率性、灵活性、包容性、公平性、成就感
2.评估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现状。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来评估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现状,构建评估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现状表(表3)。
表3 评估党外代表人士核心能力素质现状表
3.确定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建设机制。根据能力素质要求和能力评估表,找出二者间的差距,以此创建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建设机制,指导党外代表人士提升五种能力。
(二)建立科学的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评价与沟通机制
1.按照分层分类管理要求进行党外代表人士能力分析。能力分析是对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完成各自职责和使命时所需的技能、责任和知识进行确定的系统过程。在党外干部能力素质建设过程中,能力分析是基于党外代表人士所必备的差异性知识和能力进行的,也是能力考核、教育培训等工作的基础依据。要根据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的特点,实施分类管理,建立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能力需求表和后备人才库,对他们的能力素质提升提出建议。
2.制定科学规范的优秀党外代表人士选拔机制。首先,把握基本标准,加强政策指导。以中央提出的“政治坚定、专业突出、群众认同”的党外代表人士基本标准为参照,在设置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要素的基础上,构建科学规范的优秀党外代表人士选拔机制。其次,把握评价标准,运用评价体系。结合党外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的开展,根据五种能力的具体评估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再次,优化动态管理,储备党外后备干部。结合考评结果,建立党外后备干部动态储备管理和考察工作机制,把政治标准、工作经历、参政议政贡献与代表性相结合,避免选人用人的随意性和突击性。
3.建立客观评价党外代表人士能绩的考评体系。首先,确立能绩考评的标准。要明确考评维度,坚持凡进必评、凡用必评,建立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各领域各类型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考评机制。要明确考评内容,以党外代表人士核心能力素质为主要考核内容。要设置考评权重,将党外代表人士能力考评结果纳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体系,并设置参照比例。要把个人考核与群众考评以及所在单位、行业、统战部门综合考核相结合。
其次,实施能级考评。借鉴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经验做法,结合公务员“德能勤绩廉”考核制度,充分考虑党外代表人士考核工作的特殊性,在党外代表人士平时考评中,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测试;在季度考评、年度考评、换届(任期)考察、任职考察考评中,将测试成绩和其他考评成绩综合形成能级考评总分,作为“优秀”党外代表人士能级评定的依据。
再次,记录能级考评结果。将能力考评结果记录在册,对五种能力表现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按照贡献和能力大小给予相应的激励,把能力考评与党外干部的选拔任用、奖惩表彰等直接挂钩,实现党外代表人士考评结果和能力管理相衔接。
最后,跟踪考评结果。为了杜绝“一评就灵”“一评定终身”的评价模式,对能绩考评的结果进行及时跟踪和修正,鼓励党外代表人士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4.建立畅通的反馈与沟通体系。对考评结果进行反馈和沟通,既是对党外代表人士绩效进行衡量、评判和辅导的综合过程,也是一种激励过程。首先,将考评结果及时反馈给党外代表人士。把握各类党外代表人士五种能力特别是薄弱能力,采取不定期个别约谈、集体座谈和走访谈心等方式,引导其有针对性地增强五种能力,提高自身的工作绩效,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其次,对考评结果有异议的党外代表人士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及时向组织部门提出申诉,促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建立健全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认可与激励机制
1.设置能绩档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政务信息网络或统战工作内网,在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共同制定规划、物色选拔、培养教育、考察人选、讨论研究、督促检查和党外代表人士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九格工具来设置党外代表人士能绩档案,并做好加密设置,实现党外代表人士信息全面、准确、实时、动态管理,信息资源在各级统战部门共享[4]。能绩档案共有两个维度(图11):一是有待开发的能力素质(潜能),二是以往工作中体现的能力素质。
图11 党外代表人士能绩档案
党外代表人士能绩档案要根据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状况将其分配到9个格子中,对不同象限的党外代表人士采取不同的培训、管理策略。方格1是五种能力最为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是重点培养的骨干力量,在选拔任用、表彰奖励方面予以最优先考虑。方格5是能力可靠的党外代表人士,可明确其在选拔任用、表彰奖励方面具备相应资格。方格7是能力提升很快的党外代表人士。方格9是能力素质较差,需要经过进一步培训和提升才能达到基本要求的党外代表人士,可明确其不列入选拔任用、表彰奖励范围,并建议有关部门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其各方面能力素质。
2.建立全方位的激励机制。首先,完善竞争机制,强化选贤任能的晋升激励作用。要对党外代表人士进行能力测试,推行按能选拔任用制度。要完善“竞争上岗”制度,在选人用人方面做到程序规范、过程透明。其次,设计个性化方案,增加能力素质提升和培训的项目。比如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可以与行业组织联合设置个性化方案,增加提升能力项目。再次,重视评优工作,发挥精神激励作用。要配套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提升专用经费,用以奖励和表彰能力素质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
(四)构建党外代表人士能力提升机制
1.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培训。首先,注重需求分析,搞好培训规划工作。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党外代表人士普遍认可单位组织的培训,认为培训的效果比较明显。80.8%的被测试者参加过单位组织的培训,但有19.2%的被测试者表示没有参加过。根据进一步分析,参加过培训的630名党外代表人士中,19%的人认为参加培训对能力素质的提升很明显,45.9%的人认为效果良好(图12)。
图12 培训效果
其次,制定差异化培训方案。要以各级社会主义学院为主阵地开展教育培训规划工作,构建更加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和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要根据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培训需求分析结果,对五种能力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者分别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在教育培训载体上要更加注重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断拓展教育培训覆盖面。要根据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特点,积极创建具有各领域特色的平台载体,探索差异化能力素质提升模式,全方位造就党外人才。要实施培训效果评估和质量控制。其主要控制流程为:(1)梳理党外代表人士能力培训资料;(2)开展360度培训效果评估;(3)对比培训目标与实际工作差距;(4)梳理检讨存在的问题;(5)改进培训方案。
2.健全党外代表人士发展机制。首先,积极引导党外代表人士拓展职业生涯。由于受行政编制等因素影响,不可能对所有“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进行安排,尤其在基层更为突出。因此,要引导党外代表人士合理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从专业领域和行政岗位两条路上使“能”者有其“位”。其次,加强差异化能力发展的培养。要整体上把握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根据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党外代表人士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能力发展制度措施。对五种能力最为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可综合采取各种教育培训措施,将其快速培养成年轻骨干力量,并逐步放到关键岗位上历练,培养“举旗人”;针对五种能力较好的党外代表人士,可着眼中长期储备并进行连续培养。
[1] 张晓东,舒忠飞.国外高级公务员能力素质模型建设及其对我国领导干部继续教育工作的启示——以美、英、荷、澳为例[J].继续教育,2016(8):77-80.
[2] 高浩宇,潘超.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工作负责人分级管理体系[J].电力与能源,2015(2):263-267.
[3] David C. McClelland. 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4.
[4] 叶娜.党外代表人士差异化管理初探——基于湖南实证调研[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2):24-28.
责任编辑:林华山
D613
A
2096-3378(2018)02-0058-13
10.13946/j.cnki.jcqis.2018.02.006
湖南省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研究课题委托项目“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建构研究”(2017057)
许烨,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副教授,法学博士。
许烨.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模型建构及应用[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2):5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