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生素D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2018-05-22

实用医药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缬沙坦内皮维生素

赵 晖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apertension,EH)的主要表现为动脉血压明显增高,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神经内分泌调节失衡、环境及遗传等因素均具有密切相关性[1]。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管壁坏死、出血、细小动脉硬化,而血管内皮细胞对稳定血管的收缩功能及调节血管内凝血、纤溶、炎症因子等均有重要的作用[2]。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人体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甚至病死率[3]。有学者发现维生素D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呈负相关,且适当补充维生素D可协助治疗高血压病,机制尚不清楚[4]。该研究通过观察维生素D联合缬沙坦治疗EH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就诊的148例符合EH诊断[5]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4例和治疗组74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恶性肿瘤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以及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以及与维生素D代谢相关疾病病史的患者。对照组,男38例,女36例;平均年龄(56.11±9.95)岁,病程为(10.8±8.1)年;BMI(26.76±2.44);其中糖尿病 16 例,患病率为 21.6%,吸烟患者 37例,所占比率 50.0%;血清胆固醇(serum cholesterol,T-CHO)(4.16±1.08) mmol/L, 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1.55±0.4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2.54±0.74) mmol/L。 治疗组,男 37 例,女 37 例;平均年龄(56.40±9.76)岁;BMI(26.87±1.98);其中糖尿病 14 例,患病率为18.9%,吸烟患者35例,所占比率47.3%;TCHO (3.99±0.97) mmol/L,TG (1.49±0.48) mmol/L,LDL(2.60±0.77) mmol/L。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血脂水平及糖尿病患病率、吸烟比率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详细询问病史,测量舒张压及收缩压。并于住院第2天清晨空腹常规抽取肘静脉血4 ml送笔者所在医院生化室,测定T-CHO、TG、LDL等指标,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s,ET)。 血管舒张功能(vasodilatation,FMD)的测量及诊断标准采用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超声检测指南[6],应用无创超声技术检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对照组患者清淡饮食并口服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80 mg/片)降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阿法骨化醇胶丸 (南通华山药业有限公司,0.25 μg/粒),0.5 μg/次,1 次/d 口服,连续使用 3 个月,治疗后再次检测上述指标并测量血压。

1.3 疗效评判标准 (1)将血压降至正常 (120~140/60~90 mmHg,1 mmHg=0.133 kPa) 时缬沙坦的最低用量。(2)根据相关评定标准[1]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在缬沙坦用量相同的情况下,舒张压降低≥10.0 mmHg或收缩压降低≥20.0 mmHg 为显效;舒张压降低<10.0 mmHg 或收缩压降低 10.0~20.0 mmHg 为有效; 舒张压及收缩压降低未至上述标准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加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二者的构成比的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缬沙坦用量 治疗组89%的患者、对照组71%的患者用缬沙坦80 mg/次,1次/d,口服,血压可降至正常(t=4.136,P=0.001),余需将缬沙坦增加至160 mg/d可将血压降至正常。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在用缬沙坦80 mg/d的人群中,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7.8%,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8.6%,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低于治疗组(χ2=6.864;P=0.009<0.05)。对照组的总显效率显著低于治疗组 (χ2=11.014;P=0.001<0.05)。 具体数值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ET和FMD水平在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18,1.687;P>0.05)。 对照组患者在应用缬沙坦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ET水平显著下降(t=3.387;P<0.01),而 FMD 水平和治疗前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3;P>0.05);治疗组患者接受维生素D与缬沙坦联合治疗后E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 (t=5.256;P<0.01),FMD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t=-28.309;P<0.01)。在接受不同治疗后两组患者ET和FMD水平组间比较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t=-3.436,29.573;P<0.01)。 具体见表 2。

表2 两组ET和FMD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ET和FMD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组别 n ET(μg/L) FMD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74 42.12±11.84 32.91±9.33*# 4.64±0.17 5.98±0.37*#对照组 74 44.52±12.13 38.35±9.92# 4.59±0.19 4.62±0.14

3 讨论

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早期的病理生理改变,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对EH患者未来心血管意外事件有预测价值[7]。有研究得出可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判定内皮功能,其中ET就是其中的一种,可收缩血管,促进内皮细胞钙的超载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合成,诱导内皮细胞的增殖,影响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8]。而FMD是目前评估血管内皮功能的主要手段,已经被列入我国的2012年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中。所以笔者所在课题组此次选取血清ET和FMD作为评价E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主要指标。

缬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广泛应用于高血压控制药物当中,其主要通过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产生特异性竞争的作用,进而发生抗血管效应,降低血压水平。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在应用缬沙坦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ET水平显著下降(t=3.387;P<0.01),而 FMD 水平和治疗前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3;P>0.05)。 说明缬沙坦对于EH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维生素D可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动物实验中表明,敲除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小鼠,血压显著升高,并出现心肌肥厚,这可能与维生素D通过存在和表达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受体保护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有关,一旦维生素D缺乏,这种作用就会减弱,可诱发血管顺应性下降、僵硬度增加,最终导致血压升高[9]。另一方面,维生素D的缺乏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继而引起血压升高。可以得出,低水平的维生素D可引起血压的增高,增加心血管的不良事件。在该研究中,适当的补充维生素D(阿法骨化醇胶丸)联合缬沙坦,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减少缬沙坦的用量,且治疗组有效率(98.6%)高于对照组(87.8%)。此外,治疗后E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 (t=5.256;P<0.01),FMD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t=-28.309;P<0.01)。 在接受不同治疗后两组患者ET和FMD水平组间比较存在极显著性差异(t=-3.436,29.573;P<0.01)。

综上所述,维生素D与缬沙坦联合应用可以降低缬沙坦的用量,有效降低患者血清ET水平和升高FMD水平,保护和改善患者内皮功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是关于个体补充维生素D的剂量和方式,以及维生素D影响血压、血管内皮功能的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艳辉.阿托伐他汀联合坎地沙坦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其血管内皮功能与炎症反应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7,37(3):62-64.

[2]王燕,李琳,丛伟红,等.原发性高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3):395-399.

[3] JUDD SE,TANGPRICHA V.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risk forcardiovascular disease[J].Am J Med Sci,2009,338(1):40-44.

[4]张琳,付鹏.维生素D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6,24(8):860-864.

[5]保彦昕.阿托伐他汀钙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4,14(5):398-400.

[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67-81.

[7]裴静静,沈小梅.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9):992-996.

[8]张津津,梁伟国.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炎症因子、血管内皮功能与肾功能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7,41(1):37-39.

[9]朱学创,李利华,尹雪艳.维生素D和高血压发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0,18(12):1001-1003.

猜你喜欢

缬沙坦内皮维生素
从缬沙坦结晶母液中回收缬沙坦
维生素:到底该不该补?
维生素B与眼
神奇的维生素C
补充多种维生素根本没用
硝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及安全性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蛋白尿46例疗效观察
黄芪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