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品行形成策略
2018-05-21彭熹
彭熹
在特殊教育学校里,加强和促进未成年残疾学生的品行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由于这些孩子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逐步定向的时期,也是他们处于身心发展的过渡时期,但由于聋生的生理特点,他们对抽象的概念知之甚少,在理解上也非常肤浅。他们是非能力差,道德判断水平低,然而他们模仿能力强,易于接受表面行为。为提高聋生的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残而不废、自立自强的人,使他们能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运用适合聋生身心特点的方法来进行有效的品行教育。下面从聋生的特点来谈谈如何对他们进行品行教育。
一、聋生品行形成障碍的主要表现
1.道德认识不足
有人格障碍的聋生在道德上犯错误往往与道德认识不足有密切联系。这种道德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是非观念模糊,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不能正确地自我定向和用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来调控自己,同时也不能清楚地意识到所做出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2.意志薄弱
有些品行不良学生在道德認识方面并非无知,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是清楚的,但是正确的道德认识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则表现为意志薄弱。这些人格障碍导致聋生往往缺乏具体的行动目标,在困难面前缺乏坚持性,产生退缩、犹豫、彷徨等心态。
3.信心不足
对自己的将来缺乏长远打算,看不到自身的前途和命运,缺乏自主选择的信心和能力,不能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和挫折,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缺乏承担压力和失败的勇气,这些往往会产生信心不足。
4.不满现状
聋生无法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正确剖析,仅靠眼睛的功能不可能全面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人格障碍聋生看到的是他人的成功和荣耀,而看不到他人奋斗与努力的过程,因此,他们以为成功是靠着某一次的“机遇”,做事就会好高鹜远、眼高手低,干不好小事,成不了大事。
二、聋生品行形成障碍的原因
1.学校教育的影响
聋校长期封闭式的管理使学生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信息渠道不够畅通,接触外界事物较少,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和认识事物。学校的德育管理往往是偏重于校内教育,而忽视校外活动,现行聋哑学校思品教材也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造成了道德教育与现实状况的脱节。
2.家庭教育的影响
(1)娇宠溺爱型
这种家庭往往把孩子生理上的残疾归咎于自己的责任,始终处于对不起孩子的负疚心理状态下,不能把握对孩子的正确教育,设法用情感上的偏袒、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心理的不安和愧疚,久而久之会 助长孩子心理上的“残疾”。
(2)淡漠遗弃型
与上面的家庭相反的是,因为孩子生理上的残疾,使得整个家庭在旁人眼中是个“特殊家庭”,给家人的心理蒙上了阴影。随着孩子的成长,这样的家庭始终无法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智的分析,虽然行动上没有遗弃孩子,心理上已遗弃了。
(3)简单粗暴型
这种家庭不是不关心孩子,而是不懂得如何去正确教育孩子,同时又不注意自身的家教形象。父母行为粗鲁、脾气暴躁,都会对聋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社会环境的影响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外部环境确实让聋生看不懂、猜不透、摸不着,在学校受到的道德认识方面的教育在社会上行不通,缺乏认同面,显示了学校教育与现实的脱节。如社会生活中“一切向钱看”导致聋生追求物质享受、急功近利的思想。
(2)社区教育环境的影响
聋生一旦踏人社会,只有极少人真正地去关心他们,只能靠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生活、工作的不如意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不满,形成抵触情绪。对缺乏辨别能力和是非观念模糊的聋生来说,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也是考验,对他们的成长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3)不良朋友的影响
由于相同的生理障碍使得相互之间产生认同感,有时候这种影响力是老师讲千句不抵聋人的一个手势。社会上的聋人良莠不齐,而如果他们无法识别,交友不慎就很可能走上歧路。聋人犯罪已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
三、培养聋生品行的策略
1.晓之以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聋生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缺乏是非观念。学校教育就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第一,恰当地处理现行教材,根据聋人的认知特点系统性地安排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时事政治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第二,要拓宽学生的接触面,把学校教育延伸到校外,为学校教育提供补充和辅助。
第三,平常的小事都蕴含着育人的内容,蕴藏着育人的契机,因此日常的管理活动应加强训练,以巩固和加深对道德认识的理解。
2.动之以情,产生良好的感情基础
感情是信任的基础。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克思的名言“用爱来交换爱”,就很好地对“动之以情”作出了阐释。教育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教师、学生间真挚的情感,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亲切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讲解的道理,产生对道德观念的认同感。
3.导之以行,建立明确的行为目标
第一,要为人格障碍青少年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明确前进的方向,培养自信心。
第二,要经常反馈调节。针对人格障碍聋生的教育训练要坚持“小步子”为原则,要注重他们的行为过程,肯定在操作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及时地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要纠正他们的不当行为。特别是在尚未影响事件结果的时候,予以指导调节。
4.持之以恒,调适健康的心态
持之以恒可以培养和锻炼顽强的意志,对聋生的行为矫正具有积极意义。不良行为的转变一般要经过醒悟、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要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必须持之以恒,不要因为某一次教育的成功而认为已经矫正了不良行为。在具体的行为事件中,人格障碍青少年的行为矫正还会出现反复,要本着研究的态度进行跟踪指导。
总之,在聋校的教育工作中,品行教育抓好了,向社会输送品德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特教工作者的基本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