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贫困新生心理健康问题诱因及干预研究

2018-05-21祝文明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干预诱因

【摘 要】本文论述大学贫困新生中存在自卑感和失落感强,遇事容易拘谨、敏感、自尊心强,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从外部诱因、家庭因素、内部诱因等方面分析大学贫困新生心理问题的诱因,提出完善经济救助政策、给予多种形式的心理疏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各方共同协作的预警机制等措施,有效干预大学贫困新生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大学贫困新生 心理健康问题 诱因 干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C-0123-03

大学贫困新生刚迈入大学校门,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去生活和学习,受社会、家庭、文化冲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暴露出各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未来也会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大学贫困新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大学贫困新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考上大学是他们改变贫困现状、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阶梯,他们肩负的是改变家庭命运的重责,因此,在心理上他们承受了比他人更大的压力,更容易焦虑、紧张,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一)自卑感和失落感强。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类都有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自卑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大一贫困生迈入大学校门后,看到了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异,在生活上更容易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中的一员,与物质生活富裕的学生相比,生活上会显得特别的节省。同时,由于经济方面的不足,以及为了考取更好的成绩,他们比他人更加专注于课本知识,使得涉猎的课外书籍不够多,造成知识面的狭窄,学习上经常会发现不如他人,这在刚进入大学后体现得尤为明显,导致不愿意表现自己,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自卑其实并不可怕,从不同的角度上去看待,自卑能成为推动贫困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二)遇事容易拘谨、敏感、自尊心强。大学生正处风华正茂的年纪,但因贫困大学生从小受到成长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在为人处世方面显得比较拘谨,甚至在不了解内情的人看来是不给面子、小气。比如,家庭经济条件不够理想的学生与同学一起聚餐,经常会不好意思地推却,这其中更多考虑了经济方面的因素。另外,在与他人交往聊天中,显得比较胆怯、敏感,自尊心强,因为内心担心成为他人谈论甚至嘲笑的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同学的关系越来越远。

(三)自我封闭,交际圈窄。对于家庭贫困的大一新生来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过被他人嘲笑的经历,这样的经历使得他们的自卑感更加强烈。因为害怕再次被他人嘲笑,他们更加愿意将自己封闭起来,在组织的一些班级活动或者团体活动时,往往会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推脱,不愿意参与其中,丧失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久而久之,家庭贫困的学生的交际圈越来越小,进而影响他们未来的成长。

二、大学贫困新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分析

(一)外部诱因。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社会环境的因素。马克思说:“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足见,人的生存环境可以影响到他的性格以及未来的发展。大学贫困生一般生长在贫困落后地区,当地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较为匮乏。而大学往往处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大学贫困生迈入大学校门后,就会受到发达地区的社会价值观、文化思想的强烈冲击,这些冲击加剧了贫困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惑。而我国慈善事业、资助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大学贫困新生在面对社会的好心帮助时,会有一种接受施舍的感觉,这挫败了他们的自尊,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

2.中学时代的心理教育不受重视。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较浓,经济落后偏远地区的中学更是如此,各中学在升学压力下,仅重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除学习外的其他素质教育被严重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是其中之一。心理辅导机制、心理教育体系不健全、造成拥有资质的心理辅导导师匮乏,现有的老师对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能接受专业并具有针对性的辅导。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氛围、父母婚姻的和谐程度、经济条件、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子女的身心成长。从当前家庭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贫困家庭的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外出务工,无法过多地关注子女的身心成长。相对而言,家庭困难学生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所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科学的教育与引导,当小孩遇到挫折或者困难时,往往就用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这无疑加深了孩子的心理阴影。

(三)内部诱因。具体如下:

1.綜合素质差。综合素质差主要表现在环境适应能力欠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较差、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学习方法不当以及自律性较差等方面。多数家庭贫困但是学习学习成绩优异的大一新生中,他们看似非常的自信,可这种自信绝大部分表现在学习上,在其他方面可能很自卑,往往经受不起别人的一句嘲讽,他们不敢向他人表达自己,即便是自己的同学或者室友。还有些贫困新生无法正视自己的遭遇,在中学时因为大家都处于同一个环境,与周边的同学家境相似,到了大学,看到了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开始怨天尤人,把家庭的困难归因于社会的不公。这种不太健全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2.压力过大。在经济落后地区,寒门学子承载的是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厚望,在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因为经济困难,贫困新生一入学就需要考虑未来的生活费和学费来源,为此,他们往往身兼数份兼职,不仅要忙于学习,还要忙于工作,很多贫困学生会感觉压力很大。同时,贫困新生一旦在大学里感觉成绩不如其他同学,就会觉得辜负了父母,很容易焦虑,变得自暴自弃。

3.心理健康知识不足。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大一新生中,相当一部分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不够全面,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大一贫困新生。通常情况下,对心理健康知识认识正确和全面的学生,在面对有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趋势时,会进行自我调节,将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大一贫困新生来说,因成长的环境不足未对其未进行充分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他们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并不了解,再加上对自身问题认知的不足和不重视,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在特定的时间内容易因为情绪上的失控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三、大学贫困新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措施

针对大学贫困新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相对应的干预措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笔者结合自身的学生工作经验,就大一贫困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进行探讨。

(一)完善经济救助政策。包括健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联合企事业单位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救助体系,设立各种形式的助学金,加大奖学金的力度。在进行经济帮助时,把握好方式方法,采用不伤自尊的经济救助。比如,为弱势学生创造勤工俭学机会,使贫困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让其有尊严的接受幫助。这也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鼓励贫困新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他们获得经济收入,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品格。

(二)给予多种形式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对于心理出现问题的大一贫困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解决大一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环节。从当前各高等院校解决大一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际情况来看,通常会采取各种措施对心理出现问题的贫困新生进行心理疏导防范,如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设立心理咨询中心、邀请心理咨询师培训、辅导员谈心等,改善大一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学校历来重视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套成熟的心理疏导防范和干预机制。首先,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成立心理健康协会、学院心理咨询室以及心理宣泄减压室,并鼓励新生去加入或参观这些机构,做到人人了解心理问题防范求助途径。其次,每年10月给新生发放心理健康测评问卷,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对档案进行归纳存档,心理咨询老师对测评结果分析之后,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合格,则将其筛选出来,对心理健康水平测试不合格的学生进行针对性面谈。这种方式非常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动态。再次,以各个学院为工作开展点,设立心理部咨询室,在班级里设心理委员,心理委员负责对有心理健康问题或有心理健康问题倾向的学生实施帮助,这样避免了边缘学生被特殊对待的压力和不适。同时,建立辅导员一周约谈机制,新生辅导员每周要定期地有计划地约谈学生,特别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好约谈记录。此外,还需要深入到新生寝室,详细了解每一名新生的特点,给予每一名新生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其更好地度过入学初期这一段艰难的适应期。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良好的环境中,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加有利。高校应当积极地建设具有浓厚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风气,让学生在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大一贫困新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通常情况下,加强相关活动的建设是一种营造良好校园风气的有效方式,校园活动在丰富学生生活同时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转移学生关注点,有助于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品格。校园文化活动设计时可以形成系统的贫困生素质培养项目活动,发挥行为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强化贫困生的竞争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满足感,培养学生感恩与服务意识。以北海职业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素质培养项目为例,这个项目深受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欢迎,参与度非常高。北海职业学院每个系部每学期开展一期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身体素质拓展各一次,每学期定期组织贫困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不少于200小时,整合各系部资源,为贫困大学生开展系列的陶冶情操的艺术技能培训,如茶艺、调酒、插花、陶艺、化妆、摄影等培训班。

(四)建立社会、学校与家庭共同协作的预警机制。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依靠学校方面的力量,还需要依靠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力量,只有建立起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协作的新生心理预警机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一贫困生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学校应当建立心理治疗机构,如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对新生尤其是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试,根据分类标准和测试结果,筛选有心理问题的新生,对不同程度的有心理问题的新生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对于一些心理问题严重的新生,学校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应当及时联系医院相关部门,借助社会相关机构的力量加强对心理问题严重的贫困新生的治疗与跟踪。预防可能会出现的类似轻生等不良行为,一旦预感会发生这些极端行为,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协调,取得家长的支持,并给予心理治疗,争取把这些危险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各高校应及时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积极地寻求社会及家庭的力量,采用各种干预措施来帮助大学贫困生尤其是大一贫困生摆脱心理阴影,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提升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变得乐观开朗、朝气蓬勃、勇于探索和创新,最后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47-4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6

[3]周道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对策[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0

[4]樊超.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

[5]杜学利,王维亚,符晓曼.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研究[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

[6]吴庆.公平诉求与贫困治理:中国城市贫困大学生现状与社会救助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2

[7]王菊.卫生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8]刘振.陕西高校将对大一新生统一开展心理健康测评[EB/OL].(2013-09-06)[2017-11-22].http://xian.qq.com/a/20130906/005598.htm

【作者简介】祝文明(1984— ),女,广西北海人,硕士,北海职业学院讲师,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问题干预诱因
憋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分析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