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效果
2018-05-21邓忠耀
邓忠耀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M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浅表平坦型病变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技术,通过完整切除带病灶的黏膜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并能获得完整标本进行病理学研究,明确病变性质,以制订进一步的处置方案。且该操作技术要求不高,安全性高,能在目前配备仪器前提下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1-2]。因此,在我市现有条件下,安全有效的EMR技术很有必要开展。鉴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整理我院既往5年内运用传统方法处理LST相关数据,收集并随访EMR病例数据,对两组数据一次性切除成功率、残留率及复发率进行评估比较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整理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运用传统方法处理LST相关数据,收集并随访EMR病例数据共90例。纳入标准:经内镜检查发现LST患者;染色内镜下腺管开口为V型患者应排除,其余患者可进行EMR,体积较大的LST予透明帽辅助法EPMR;无内镜下治疗相关禁忌证,如心肺功能不良,凝血功能障碍。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组,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45~75岁,平均(62.71±2.51)岁。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44~75岁,平均(62.75±2.52)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EMR。黏膜下注射法:(1)发现LST病灶后可行充吸气试验,阳性者再于病灶边缘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200 ml+靛胭脂2 ml)+透明质酸按4:1配制液,抬举症阳性者可行EMR,否则建议手术或行黏膜剥离术治疗。(2)恰当的注射:先于病灶口侧边缘选择1~2 点进行注射,每点注射生理盐水5~10 ml,使病变完全隆起并与黏膜下分离,然后用带钩圈套器分多次进行圈套,最后完全切除病变;再于病灶肛侧边缘注射,必要时辅以左右两侧注射,使病灶充分隆起且与黏膜下肌层分离。(3)掌握圈套的技巧:圈套器初次完全套住病灶后不急于立即通电,可适当放松后再次收紧(需助手的密切配合),使可能被误纳的黏膜下肌层组织在圈套器放松时回缩,避免发生穿孔。透明帽辅助法EPMR:对位于直肠的大病灶,每次切除前可重复注射。后将透明帽置于内镜前端,于病变一侧开始,对准病变黏膜进行吸引,分次使部分病变黏膜吸入透明帽内,然后进行圈套电切,最后完全将病变切除大病灶[3-4]。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数据一次性切除成功率、残留率及复发率进行评估比较分析,并比较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用SF-36量表评价0~100分)。术后1~3个月首次内镜复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形成瘢痕且无残留为治愈。早期癌和重度异型增生者每6个月随访1次,连续3年,如无复发,则每1~2年随访1次。其他病变每年随访1次,连续3年,如无复发,以后每2~3年随访1次。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相比较
观察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两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相比较[n(%)]
2.2 残留率及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跟对照组比较,残留率及复发率更低(P<0.05),如表2。
表2 两组残留率及复发率比较[n(%)]
2.3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相似,而治疗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更高(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 x ±s,分)
3 讨论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IateraIIy spreading tumor,LST)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称之为侧向发育型肿瘤[5-7]。不及时处理或正确处理,有癌变潜能[8-11]。根据LST呈非垂直性生长的特点,EMR治疗LST是可行且安全有效的。通过对术后标本的处理及随访,在获取整瘤标本前提下,有效的对病灶一次性切除成功率、残留率及复发率进行评估分析,并与传统方式进行荟萃分析比较,对明确病变性质、对病灶一次性切除成功率、残留率及复发率方面有重大意义。EMR治疗的关键在于:(1)黏膜下注射要准确定位,尽可能一次性完成注射,让病灶完全均一隆起,必要时可病变边缘作多点注射;(2)尽可能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3)术后标本处理要规范、科学[12-13]。
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EMR手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残留率及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EMR手术治疗LST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一次性切除成功率,降低残留率及复发率。
综上所述,EMR处理结直肠LST技术,简单易学,对技术及仪器要求不高,且容易在较多基层医院开展,该法能处理大部分临床内镜下发现的LST,与传统手术或内镜下毁损性治疗相比,疗效确切,创伤性、复发性小,对操作技术及仪器设备要求不高,能在很多医院开展及推广该项技术;另外,EMR处理结直肠LST的患者有很好的近、远期疗效,对防治患者息肉的恶变有积极的意义。
[1] 王觅柱,党彤,孟宪梅,等.结直肠患者接受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的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16,1(12):50-51,54.
[2] 魏振军,王昕,成涛,等.结直肠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9):1521-1524.
[3] 申星杰,刘亮,岳萌,等.老年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安全性、疗效及术后整体生活质量调查[J].医学与哲学,2016,37(22):40-42,59.
[4] 李莉,米文超,李月娴,等.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对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治疗价值探讨[J].新疆医学,2016,46(9):1186-1188.
[5] 覃立锋.内镜下粘膜剥离术与高频电凝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观察[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31(3):55-56.
[6] 李佳.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的护理探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11(9):238.
[7] 宁晓燕,柳勤译,郭婉薇,等.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胃间质瘤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黑龙江医药,2016,29(4):772-775.
[8] 王明珠,谭诗云,罗和生,等.结直肠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电凝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6,15(9):698-701.
[9] 陈怡,杨桂芳.金属钛夹应用于内镜下粘膜剥离切除术切除直肠息肉186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13(12):14-15.
[10] 顾燕.三例巨大低位性直肠腺瘤行内镜切除术配合技巧[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6):144,148.
[11] 林慧萍,章秀,刘萍,等.内镜测量结直肠侧方发育肿瘤直径的应用价值[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14(6):475-478.
[12] 毛伯能,许新芳,崔国兴,等.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评价[J].热带医学杂志,2016,16(10):1281-1282,1292.
[13] 邓常青,奉镭.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菌血症及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J].西南军医,2016,18(6):51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