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对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研究
2018-05-19管键
管键
慢性疾病指的是非传染性、发病隐匿、病程较长、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有害身体健康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心脏病、呼吸道疾病、恶心肿瘤等[1]。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退化,健康水平降低,器质性、功能性等疾病逐渐增多,已成为慢性疾病主要发病人群,慢性病病程长、难治愈,且受空巢、退休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可致使慢性病病情出现恶性循环,不利于身体健康[2]。因此,临床应重视慢性病老年患者的护理干预,以改善其健康状态。为探究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本研究以128例慢性病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治疗的128例慢性病老年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均经临床检查证实存在多种慢性疾病,年龄≥60岁,意识、沟通均正常,自愿签订知情认同书。排除标准:传染疾病、器官重症疾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等患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两组,观察组64例,男女比例34∶30,年龄62~84岁,平均(71.23±10.21)岁,疾病:高血压23例,糖尿病20例,冠心病11例,支气管炎10例;对照组64例,男女比例31∶33,年龄64~85岁,平均(70.26±11.05)岁,疾病:高血压26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13例,支气管炎7例;组间基础资料对比无统计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出院后常规护理:为患者配发健康手册,告知患者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健康饮食,嘱患者适量运动,给予患者书面医嘱护理方案,遵医嘱自我护理。观察组行出院后社区护理干预:①建立社区护理组。安排主治医生、责任护士、护士组成社区护理组,总结社区慢性病的防治要点,对护理薄弱、风险环节行针对性干预,建立双向诊治机制,社区医生负责疾病诊治,护士负责执行治疗;出院前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家庭医生护理服务签约,医护团队在了解签约患者的申请、需求后,为其订制符合其需要的个性化签约护理服务内容及方案。社区护理人员电话随访了解患者自我护理情况,电话随访3次/周,上门随访及家庭出诊均1次/周。②健康教育。护士加强宣传慢性病相关知识,组织健康讲座,为患者解释各种慢性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等;制定社区教育知识手册,鼓励患者自学;建立咨询热线,及时解答患者提问;每次讲座举行完毕后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测定血糖、血压等,针对讲座缺席的签约患者,则上门进行健康评估。③家庭护理。与医护人员多与患者家属联系,协同家属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生活行为,指导家属正确护理的操作、方法,完善家庭医疗服务,护士定期上门访视,观察患者自我护理情况及病情变化;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定期为患者体检。④心理护理。护士热情、主动、积极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内心需求,告知患者心理与健康的联系,协同患者的家属、朋友共同给予其关心、支持、鼓励,疏导负面情绪,列举成功康复案例,增强治疗信心。⑤生理保健。评估患者饮食-营养结构,合理安排进餐次数、时间,少量多餐,禁烟酒,多食低脂、低盐、低糖、高蛋白、高纤维等食物,清淡饮食,多吃果蔬,多喝水,加强钙补充;嘱患者少熬夜,睡眠充足,适量有氧运动;睡前温水泡脚,房间定期通风;嘱患者早晨适量运动,如慢走、体操、太极拳等。
1.3 判断标准[3-5]参照Zung焦虑(SAS)、抑郁(SDS)自评量表评估两组心理状态,SAS≥50分,则焦虑越加严重;SDS≥53分,则抑郁越加严重。参照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生活能力,总分100分,分数高,则生活能力强。根据本院自拟调查问卷表评估两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从疾病基础知识、药物服用、合理饮食等方面评价,总分100分,分数高,则掌握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以SPSS 21.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与血糖情况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血压、血糖水平均比对照组有所改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压与血糖情况比较(x±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pressure and blood glucose in two groups(x±s)
2.2 两组心理状态及生活能力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SAS、 SDS、Barthel指数评分均比对照组优(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理状态及生活能力比较(x±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mentalstate and living ability(x±s,scores)
2.3 两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健康知 识掌握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x±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health knowledge(x±s,scores)
3 讨论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随年龄的增加逐渐衰退,体质衰弱,营养吸收能力也逐渐退化,加上生活、饮食的不健康行为,导致诸多慢性病发生,对其身体健康构成威胁[6]。慢性疾病属于社区医院接诊常见病,该类病症病程迁延,治愈难度大,且长期治疗对患者及其家庭均造成经济压力。医院护理较为规范,但患者在出院后,缺少医护人员的监督及规范化的护理,加之老年患者行动不便、自我管理意识差、缺乏疾病相关健康知识,故对其健康维护带来影响。
本院对慢性病老年患者出院后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收缩压、舒张压、血糖水平均比对照组有所改善;观察组SAS、SDS、Barthel指数评分均比对照组优;与叶小梅[7]研究结果相似,提示社区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老年患者血压、血糖的稳定,改善其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原因分析:社区护理具连续性、可行性、长久性等特点,社区护士能详细了解老年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况,及时掌握其心理需求、情绪变化,同时,社区护士定期上门随访,与患者更能拉近距离,有利于促进护患间关系,并取得家属的良好信任,有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展开[8]。社区护士均接受过专业的护理培训,熟悉掌握慢性病的治疗、护理等知识、技能,从而保证了老年患者护理的规范性、专业性。社区护理组组织会谈对患者认知予以评估,纠正患者对待疾病的错误认知,为患者普及健康教育,重构其认知行为,给予饮食、运动等各方面护理,改正患者偏离行为,使得患者积极更正自己错误生活、饮食方式,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消除负面情绪[9]。同时,社区护士积极指导家庭护理,使得患者、家属在医护人员教育监督下,提高自身疾病健康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家属给予患者正确、规范的护理,患者自身掌握护理技能,增强自我效能,维持健康生活习惯;家属给予患者关心、支持、鼓励,使得患者身心放松,不良情绪减少,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故而有助于病情改善,稳定控制血压、血糖,促进机体康复[10]。在社区护理干预中,医护人员积极予以患者个性化护理,举办健康座谈,为患者示范护理,普及疾病教育,增强患者自我照顾意识,帮助其认识到主动活动、自我护理对病情康复、生活质量改善、功能维持的重要性,使得患者主动加强自我管理,继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11]。同时,研究显示: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均比对照组高,提示社区护理干预能帮助患者熟悉掌握慢性病健康知识。社区护理采取多种方式给予患者健康教育,个别指导护士定期电话、上门随访,主动与患者联系,展开针对性护理指导,积极通知患者参加健康讲座,说明疾病的治疗、预防等,建立咨询热线,耐心、及时为患者解答疾病问题,以强化患者对慢性病的理解,从而帮助患者了解相关疾病的防治[12]。受条件限制,关于社区护理的满意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结上文,老年慢性病患者应用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既有利于患者心理状态的稳定,又能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芳,陈进翠,郑萍萍,等.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在老年慢性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33):4119-4121.
[2] 刘葵娣.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社区护理中的作用价值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3):3563-3564.
[3] 陈爱珍.社区连续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病患者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2):1594-1597.
[4] 杨修侠.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7):115-116.
[5] 王楠,韩颖,亓恒美,等.连续护理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和自理能力改善程度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7):3968-3971.
[6] 张华.社区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9):97-98.
[7] 叶小梅.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9):77-78.
[8] 郭英.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8):1950-1952.
[9] 徐春萍.连续护理在提高老年慢性病病人健康知识和自理能力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13(30):3019-3021.
[10]孙芬,刘彤碧.老年慢性病患者延续性护理中建立家庭中心护理模式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2017,21(2):117-118.
[11]陈桂莲.连续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知识和自理能力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2):117-118.
[12]陈茜,郭菊红,钟文逸,等.连续护理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知识和自理能力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9):774-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