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科学方法的培养、创新与突破
2018-05-18张志林
张志林
摘 要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方法要有章可循,能够逐步地、比较全面地掌握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能想到一些比较深入的问题,甚至可超过教材要求,故应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及时鼓励,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过程中,内容上做到新颖活泼,效果上追求自然融合。在突破难点上,采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方针。把创造性的思维留给学生自己去开始,真正做到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力求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方法和素质教育上有所收获。
关键词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创造性思维;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9-0200-01
从教材总的特点来看,水的组成的教学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次良机。按传统的教学思路,水的组成的内容将会被一笔带过,剩余许多时间用在精心准备的题目上,包括许多优秀的设计都把精力放在了使学生如何接受事实而非分析,判断推出事实。“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以下是我在《水的组成》一课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做出的一些尝试。
一、学情与教法的结合
在学习水的物理性质时,因为学过氧气的物理性质,故学生在方法上有章可循,能够逐步地,比较全面地观察概括水的物理性质。又因为学生对于水的知识已经比较丰富。在学习过程中能想到一些比较深入的问题,甚至可超过教材要求,故应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及时鼓励,为学生学习水的组成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讲完物理性质即转入水的组成的教学。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电解水的实验演示和分析。学生往往对现象有极大兴趣,有利于引导其思考、分析,但学生也容易出现轻易下结论的毛病。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与突破
(一)加强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内容上做到新颖活泼,效果上追求自然融合。比如,在引入新课时,我利用水的分布的广泛性、水的重要性为线索,采用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演示,首先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来,同时点出“要保护水,首先要了解水”的目的。紧接着利用第二单元中已学知识“物质的简单分类”,向学生提出“要了解水,主要应当先了解水的组成”这样一个主题。在进入主题之前,既给学生进行了保护水资源重要性的教育,又为进入主题作好了铺垫。实验证明,这样处理是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又比如,在学完本课,进行练习时,在要学生回答了“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吗?”的简答题后,利用背景照片(潜水员和海底生物)和另一段动态的资料片(被石油污染的水鸟)的对比(注:背景照片及动态资料片为互联网资源),再一次向学生提出“学习了水的组成,应当为保护水资源作贡献”的思想,增强学习水的组成等化学知识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本节课的教案定稿之初,也曾有一种不同意见,认为水资源重要性等知识的联系运用,冲淡了本节课的主题。为此,我特地在两个平行班分别上了这堂课,但一个班是讲水资源的重要性等知识。另一个班根本不提,从课后的问询结果来看,讲的班级比不讲的班级的学生更重视课本的主要内容。可见,加强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只会促进智力的进步而不是相反。
(二)在突破难点上,采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方针。我和许多同事一样,在设计本课时也想到了水和化学式的确定这一内容的讲解。这一部分内容,讲了比不讲的效果要好,讲好了能为本节课增色不少。困难在于怎样才能讲好,因为这部分内容讲课好坏的评价者是学生。学生能轻松地接受,就是成攻的设计;学生感到吃力或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则是失败的设计。
(三)教学手段上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所用课件为远程教育、互联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附赠光盘所提供),为创设情景提供强大的支持。
首先,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普遍。信息时代改变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每个人的思维、行动。其优越性是幻灯、挂图等常规的教学手段所望尘莫及的。
第二,作为教师,谁都知道,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那么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则是创设情景的主要任务。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无疑是为创设情景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在本节课中,引课、提问、练习等处均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尤其是将“水分子的分解”一点采用三维动画的模拟,并实现了分段,把平常讲不太清,想不太透的微观过程轻轻松松地表达清楚。使得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也使学生的微观想象力得以大大增强。
(四)在突出重點上,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力求学生的思维从各方面得到锻炼。比如,在进行电解水实验时,先利用准确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展开联想,提出诸如“为什么通电才有气体?为什么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会现象不同?各是什么气体?怎样检验?为什么气体体积比一定是二比一?两种气体反过来能否合成水?”等问题,再请学生按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设计,实验验证,最后来下结论。为了让学生满意,特意准备了纯氧气和纯氢气点燃生成水的实验,进一步向学生说明水的组成,这样既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了锻炼,又对其逆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进行了培养。又比如,在全课的重点中,突出地向学生介绍研究物质的两种方法—化合与分解,使学生接受水的组成知识的过程本身成为一大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并利用氧化汞的分解与汞的氧化为出发点设计疑问,把创造性的思维留给学生自己去开始,真正做到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以上就是我在《水的组成》一课的设计,力求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方法上有所收获,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做出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