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
2018-05-18陈洁敏
摘 要 新时代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型人才,成为当代基础教育义不容辭的责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性教学逐渐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和认同,探究性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探究性教学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改变以往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以及发挥教师教育的引导性、辅助性,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促进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实效。
关键词 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以生为本;课堂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9-0047-02
“探究学习”的倡导者施瓦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培养“创造力”。我国学者任长松把“学校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界定为: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构建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历史学科的探究性教学,是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对历史史料和历史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得出科学的历史结论和历史认知。探究性教学使得学生自主了解和思考人类历史,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认识论,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一、探究性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情况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历史教学课堂中,探究性教学作为一种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新手段,给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加了历史课堂的活力与趣味性。但是,探究性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实际应用却是有限的。受到教学传统和教学习惯的影响,我们的历史课堂多数还是以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满堂灌”式教学为主。现在广东的大部分高中都是将学生进行筛选分类,将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安排到重点班,将剩下大部分成绩一般的学生安排到若干个普通班。对于少部分在重点班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优异,基础知识踏实,思维相对活跃,在历史教学课堂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是比较适合这些学生的,所以往往探究式教学在重点班中得到较多的应用。但是对于大部分在普通班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一般,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历史老师想调动这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可是大部分学生怯于与历史老师进行互动,害怕回答错误,害怕在班上出丑,探究性教学往往容易出现冷场的局面。又由于这些学生的历史知识仅限于课本,探究性教学要挖掘一些课本之外的东西,对于基础一般的普通班学生,探究性教学是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思考问题的,历史老师又常常担心课堂进度慢了,完成不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因此,往往会舍弃费时间的探究性教学,选择直接快速的“满堂灌”式传统教学。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在大部分普通班历史课堂上的应用是十分有限的,也是非常低效的。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高效地运用探究性教学的方法
(一)学会放手,以生为本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的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因势利导把教学过程导向预定目标的教学策略。以生为本,其实质就是让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正如美国著名家庭教育家斯宾塞所说的:“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告别满堂灌的课堂模式,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创造机会给学生表现自我。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轻松而快乐的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和投入于以生为本的探究性教学中去,从而打造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
(二)重在把控,师为主导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学生或背着学生“走路”。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高中学生大多数是未成年人,思维和心智都尚在发育中,其发散思维发达,如果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容易就像无头苍蝇一样,漫无目的。因此,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十分必要。教师要能熟悉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为他们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担任信息的提供者、课程的建设者、活动的组织者、过程的指导者和推动者;教师还要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辅助历史教学和探究活动。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担任的是引路人的角色,老师应该在恰当的时候发挥其对学生的指导作用,设置一些导向性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和鼓励。另外,老师通过引导和激励,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我组织程度。
(三)结合学情,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学生由于自身身体和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不同,学生是有个性的、有差异的。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实质就是要进行分层教学。现在,很多学校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把学生分成了实验班、普通班,这也是一种实施因材施教的做法,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进行分班教学,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当然,这样贴标签式的分层教学也是有弊端的,容易挫伤一些在普通班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但是只要班主任和家长给予适当的引导,总体上这样分层教学是利大于弊的。因此,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要针对自己所任教班级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这样量身定做的探究式教学才能落到实处,打造高效课堂。对于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的实验班,主要给予思维性引导,侧重能力的全面提升;对于基础知识一般的普通班,主要给给予通俗性引导,侧重夯实基础。
(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往往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历史课堂显得单调枯燥,很难调动学生投入课堂的兴趣,因此只运用一种教学方法的探究性教学课堂是低效的。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探究性教学,有利于高效地发挥探究性教学的效果。在探究性教学的课堂中,我们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有这几种:问题导向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情景教学法等。问题导向法和小组合作法是探究性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向法时应注意问题的选择。好的问题是课堂成功的开始,问题的选择对探究性学习非常重要。教师必须精心挑选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以激发学生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问题的设置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太难的问题会使探究无法进行下去。另外,问题要符合教学目标又要新颖,答案呈开放性,有探究价值。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法时注意探究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能力强和能力一般的学生,使小组成员们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历史课堂具体运用哪些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时间、班级学情等情况而定。总之,无论运用哪些教学方法,要使探究性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平等、开放、民主的课堂环境,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放手让他们开展自我思考、自主探究的活动。
三、结束语
高中阶段的学生从事历史学习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关键。高中老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以生为本,教育教学中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历史知识的实践研究,根据时代的新要求,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高中生对历史现象的感悟、知识的归纳、材料的掌握,从而为新时代培养合格人才。
基金项目:此文章是市级课题《高中历史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的組成部分,课题编号:17-109。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4]宋达.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研究[J].新课程(下),2017(10):30.
作者简介:陈洁敏(1987-),广东茂名市化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从事高中历史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