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而不真,何以动人

2018-05-18刘进

关键词:香雪铅笔盒真实性

刘进

【摘要】 《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也是铁凝的成名作,曾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关键词】 细节 真实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3-159-02

0

孙犁老先生给了它这样的评价:“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是的,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我哪里有你写得好!……”

孙老评价这篇小说“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这是十分中肯的。但我认为《哦,香雪》绝对不是一篇优秀的小说,因为这篇小说的细节虽美但不“真实”。

一篇优秀的小说,一篇动人的小说,必须有高超的细节处理艺术,同时必须让读者有“真实”的感觉!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那是应当如此的生活,是值得回忆的生活,是我们所理解和希望的生活。也就是说,合乎生活规律(必然性)的生活、合理的生活才是美的。”一部文学作品要给人美感,要打动读者,细节不仅要处理的精妙,更要“真实”。

而文学的真实性即艺术真实,是作家发挥艺术想象虚构出来的,它是建立在作家对生活、历史与现状的深刻把握之上的,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与生活逻辑的透彻认识之上,所展示的一切并非生活中实有的,但却是按照生活发展规律与逻辑可能发生的。它的“真”就是根据生活事理内在的逻辑而产生的。

鲁迅先生就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他的细节描写是很严格的,不可随意变动。

比如小说《药》对动作的描写就很细腻、逼真。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才掏出一包洋钱来,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课文中多次重复写这一动作)。这一系列的“掏”、“抖抖的”、“按了两下”动作描写,体现了这包钱来之易,放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两下,看看是否真的把钱装进衣袋了。接下去写了华老栓去取“人血馒头”的时候,两次用“抖抖的”手“按了按”衣袋,感到“硬硬的”东西还在。“硬硬的”指的是揣在怀里的银元,作者为什么几次写华老栓用“抖抖的”手呢?“抖抖”就是手在发抖,因为这些银元都他的血汗钱,不是可以轻易地花掉的,是为了儿子的性命才拿出来的,这也包含着他对儿子的爱,所以他的手在发抖。这个动作细节描写非常真实地表现出华老栓当时的精神状态。鲁迅先生在小说中通过细节描写,真实地保存了特定时期特定地区人民生活的画面,使小说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才有了撼人心魄的力量。

细节虽好,一旦失真,就会贻笑大方。

中科院的贾宝琦先生在《君弦弹断何来由——漫谈黛玉抚琴抒悲怨之细节的真实性》一文中有如下精彩分析:“‘妙玉听了,呀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宝玉道:“太过便怎么?”妙玉道:“恐不能持久。”正议论时,听得君弦“嘣”的一声断了。……故事的细节经不起推敲,失却真实性,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了。

君弦,是古琴七根弦的最外一根(即一弦),也是最粗的一根。我于古琴也少有了解,但还没有听说哪位琴家把君弦弹断的。倒是七弦多有弹断——因为它太细了,四弦也偶有弹断的。古琴的弦,是非常讲究的,材料工艺都十分严格。即使现代的古琴弦,也是不能马虎的。据说,当代古琴弦制作家方裕庭制琴的长度和重量的规格是,弦长七尺,缠弦缠到五尺為止。材料要用优质蚕丝。琴弦还得用优质白芨浸制过。每付琴弦七根之外,另加七弦两根、四弦一根,这说明七弦和四弦易断;并没有另加第一弦,这说明第一弦并不会断。第一弦即君弦,做出来的粗细如打毛衣的粗竹针,浸过优质白芨以后,极坚韧。这样的琴弦小伙子用手都难以拉断,林黛玉又怎么能用纤纤玉指弹断呢?”

因而贾宝琦才有了如下论断:“记得有位作家曾说过,小说的情节好设计,但是,细节却很难写。此言不谬。小说的细节,要有生活的真实性。小说的许多情节,是要靠充分的、真实的、细致的、生动的细节去丰富和支撑。能做到这点,作家就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深厚的学养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从高鹗写黛玉“感秋深抚琴悲往事”一节之败笔中,他比曹雪芹的学识以及治学态度大为逊色可见一斑。”

可悲的高鹗先生,就因为这一细节的失真,被行家抓到了小辫子。“故事好编,细节难写”,难就难在它既要美又要真。

很不幸的是,《哦,香雪》中的也有几处不成功的细节,把“不真”的感觉带给了读者。

1. “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是啊,它有什么理由在台儿沟站脚呢,台儿沟有人要出远门吗?山外有人来台儿沟探亲访友吗?还是这里有石油储存,有金矿埋藏?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

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的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也许乘车的旅客提出过要求,他们中有哪位说话算数的人和台儿沟沾亲;也许是那个快乐的男乘务员发现台儿沟有一群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每逢列车疾驰而过,她们就成帮搭伙地站在村口,翘起下巴,贪婪、专注地仰望着火车。有人朝车厢指点,不时能听见她们由于互相捶打而发出的一、两声娇嗔的尖叫。也许什么都不为,就因为台儿沟太小了,小得叫人心疼,就是钢筋铁骨的巨龙在它面前也不能昂首阔步,也不能不停下来。总之,台儿沟上了列车时刻表,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篇小说为了“刻画人性在物质利益发展下依旧美好”这一主题,设计了这样的细节,小山沟通火车了,这很真实,中国大地有很多这样的火车途经的穷乡僻壤。但如作者所说“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但“总之,台儿沟上了列车时刻表,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这一细节的处理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因为它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与生活逻辑”,给人的感觉太假。

2. “日久天长,这五彩缤纷的一分钟,竟变得更加五彩缤纷起来,就在这个一分钟里,她们开始跨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她们垫着脚尖,双臂伸得直直的,把整筐的鸡蛋、红枣举上窗口,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属于姑娘们自己的发卡、香皂。有时,有人还会冒着回家挨骂的风险,换回花色繁多的沙巾和能松能紧的尼龙袜。”

大家想想,1分钟60秒,你能做些什么事情?这些姑娘们却要“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她们垫着脚尖,双臂伸得直直的,把整筐的鸡蛋、红枣举上窗口,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属于姑娘们自己的发卡、香皂”。

乘客们首先要确定买不买吧?其次要算价钱吧?再其次要掏钱吧?再其次要给钱吧?再其次要找钱吧?姑娘们还要数钱吧?这些能在1分钟内完成吗?这很合情但真的不太合理,给人的感觉很假。

3.“……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腿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覺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这是小说结尾非常关键的一处人物动作心理上得细节描写,“……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这很真实,符合“小山沟人们的认知水平不高”这一生活现实,但作者为了表达“人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下的不断进步”这一主题,又设置了“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这一细节性动作。这还是一个上中学的小姑娘吗?一个小姑娘为了追寻梦想中的铅笔盒错上了火车,之后形单影只地徒步三十里山路,此时的她应该是又累又饿,又惊又怕的。好不容易克服种种艰辛,爬山路冲隧道,靠近了家,见到了姐妹,这时的她“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她用手背抹净眼泪,……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这很真实,符合人的感情变化规律。但在如此激动万分的时候,她还能“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在如此紧张兴奋时候,在如此昏暗的环境下,还知道自己辫子上有根枯草,因而还能“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这两个动作就很难让人信服,因为它不符合人物的身份—— 一个中学小女孩,不符合人的心理变化规律,给人的感觉就不真实了。巴尔扎克曾说过:“小说是庄严的谎话,可是在这种庄严的谎话里,小说在细节上不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

《哦,香雪》中的这几处不太成功的细节描写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它让人有了“不真实”的感觉。

细而不真何以动人!

[ 参 考 文 献 ]

[1]《文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巴尔扎克《未被赏识的杰作》.

[3]《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68期19版贾宝琦《君弦弹断何来由——漫谈黛玉抚琴抒悲怨之细节的真实性》.

猜你喜欢

香雪铅笔盒真实性
香雪形象探析
巧破“铅笔盒失踪案”
哦!香雪
紧贴人物读小说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小袋鼠的新家
放弃后的惊喜
黄河故道梨花开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