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四法

2018-05-18吴丽婵

关键词:行为习惯培养

吴丽婵

【摘要】 养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阶段。小学要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入手。因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使一个人由不经常道德行为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从而成为进一步激励人们行为的内驱力,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呢?

【关键词】 培养 良好道德 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3-145-01

0

一、目标激励,以行求效

教师要善于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转化为一个个阶段的小目标,使目标成为激发学生主体努力的因素。可以按“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公民”制定分阶段目标;也可以按照“小主人,小公仆,小帮手”为题制定分阶段的小目标;还可以按照“四自能力”的培养制定各个年级、各个阶段的小目标等等。使一个个的小目标成为学生进步的阶梯。有了小目标,还要从“行”入手训练学生的实际行为,使学生不断尝到实现目标的欢乐,并产生实现新目标的期望,成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内驱力。

二、榜样鼓舞,集体规范约束

榜样模仿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途径。榜样可使学生产生学习模仿的愿望,教师要懂得“身教重于言教”的榜样作用。夸美纽斯指出,“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教师的义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必须要做到。同时,学校还要通过健全的制度促使他们在集体规范和集体舆论的约束下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国旗下表扬、思想品德课教育、典范示范、少先队主题会、制度化检查等种种形式,让学生不仅“明理”,还得到教师的“导行”、“督查”、“激励”的种种教育和训练。

三、环境熏陶,角色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在学校走廊墙壁上,在活动房舍里常看到的一切,对他们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东西都不能随便安排,孩子周围环境应对他有所启示。”这里提出了“环境育人”的思想。学校可通过各种各样的评比活动,让学生主体参与,担任角色,充分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锻炼作用,培养义务感和责任感,从而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四、情景暗示,以点带面

情景暗示能激起学生亲身体验的愿望,推动了良好行为相关的养成。如一位校长为了教育学生维护校园公共卫生,巧妙的创设了一个教育情景。他在学校教学楼楼梯口显眼处放一张废纸,然后站在远处观看着,下课了,学生熙熙攘攘地从楼梯口跑上跑下,可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把废纸捡起。于是这位校长便在课间操开始之前,对全校学生讲了这件事。从此以后,学生个个都非常注意校园的各个角落,只要看见地上有垃圾都捡起来。这件事告诉我们,情景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神奇作用。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培养
关于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