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播进每个孩子的心田
2018-05-18李威
● 李威
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聋校。近年来,聋教育办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中重度智障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必须在教育观、学生观和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重塑和再造。为此,我们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等文件精神为依据,从爱出发、以爱施教,确定了“把爱播进每个孩子的心田”的办学理念,不断拓展“爱”的能力、丰富“爱”的内涵,将提高残障学生生活技能、发展他们的健康人格、改变他们成长的环境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并形成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实施人文关照、终极关怀,让每个孩子在“爱”的沐浴下健康成长。
一、开办“家庭课堂”
我们深知,教育的本质是爱。爱是一种理念、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行动。面对孩子的特殊情况和差异——有的多重残疾、卧床不起,有的行为异常、入校不适,有的行动不便、滞留家中;面对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和不同境遇——有的家长接近文盲,有的家庭享受低保,有的放弃孩子、消极对待,我们深感应当承担起一种责任和义务:不能让一个孩子因学校教育的缺位而加重加深残障程度,不能让一个家庭因孩子的残障而承受更加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们尝试走进学生家庭,送爱送教上门,启动“家庭课堂”行动,对残障儿童及其家庭进行有效干预。
通过“家庭课堂”,我们既送知识、送技能、送康复服务,也传递了爱、传播了党和国家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赢得了家长的支持与参与,找到了“家校联动,协同育子”的教育路径,取得了“1+1>2”的教育效果,确保了全纳教育和公平教育的有效落实。
二、让每个孩子享受合适教育
近几年,苏家屯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学生从单一的听障拓展为智障、自闭、脑瘫、多重残疾等,每一类障碍学生均有不同的教育康复需求。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合适教育,我们把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作为重中之重,探索“双师制”和“双轨制”师资培养模式,在艺术治疗、感统训练、自闭症训练、言语训练、心理咨询等领域共培养了13名康复教师。一支“一专多能”的优秀教师队伍已然形成。
培智教育在我校起步较晚,教学实施中具体困难很多。在培智新课标出台前,我们根据《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结合我校学生实际障碍程度,组织教师开发了以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成为自食其力的独立或半独立公民为培养目标的“生活化”校本课程,构建了课程框架,其中一般性课程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唱游与律动、运动与保健、绘画与手工、劳动等学科,选择性课程为康复、艺术休闲等。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社会适应能力、语言发展水平、心理生理状况量身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及个性化课表。通过个训、小组康复、集体教学开展单元主题教学、活动训练,使教学与康复相结合,补偿缺陷与技能培养相结合。
学校还根据学生实际,将德育融入各科教学与各类活动之中,把“以爱育美”作为德育的特色品牌活动,组建了烹饪、陶艺、美术、葫芦丝、手工制作等多个社团。孩子们在烹饪社团活动中学会了炒菜、学会了烙饼、学会了凉拼造型,有11个孩子凭借自己的烹饪手艺获得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证书,有7个孩子获得劳动部门认可的初级面点师证书;在陶吧社团活动中,孩子们陶醉在陶艺制作中,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形象在他们手中诞生,使之体会到了作为小小艺术家的美妙。手工制作中心的一件件作品,其美丽的图案、精细的做工、靓丽的色彩吸引了省市企业家的目光,他们感叹:“想不到这样精美的作品竟是自闭症孩子和智障孩子合作制成的!”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手工香皂不仅是作品,而且还成了产品,成了社会人士竞相购买的艺术品。在一次次成功的义卖中,孩子们走进了社会、融入了社会,实现了自身价值。
奋进的团队
三、再造新时代美丽校园
为了给残障学生一个美丽温馨的新家园,市区两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投入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于2014年起异地新建苏家屯区特殊教育学校,2018年3月新建校园交付使用。
新建校园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我们科学规划学校内部格局,实施无障碍工程,力争让每一类残障学生在校园内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学校采购先进的教学设备、康复设备、技能培训设备,并努力为残障学生添置专用辅具,提高他们的生存、发展质量。
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家屯区特殊教育学校将在“办好特殊教育”精神鼓舞下,努力成为沈阳市教育的亮点、沈阳市政府民心工程的一个美丽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