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时期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及教育研究

2018-05-17刘伟

现代交际 2018年6期
关键词:对策研究特点

刘伟

摘要:通过分析现阶段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概述处于社会转型期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从家、校、社三方面做了适当的阐释,并有的放矢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来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通过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探讨,为促进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走上快速、高效发展之路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特点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6-0164-02

加强思想品德的培养,应从小抓起,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经历从低等到高等的教育过程。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形成的伊始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们通过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思想品德教育,懂得了一些基本的文明礼貌与行为习惯,这对于他们今后道德品质的塑造和人生观的树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可塑性

当前,我国处在转型时期,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小学生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状况的影响,其思想往往表现为稚嫩性、单向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小学生自从呱呱坠地开始就意味着他们将无法脱离于社会之外,在开始接受教育之时,他们结束了不受约束的自由式的生活状态,接受思想品德课的这种社会化的教育模式。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只是接受一些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如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勤俭节约、懂得感恩、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内容。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萌芽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思想相对比较单纯,没有自己的辨别能力,更多的表现为认知的肤浅和立场的摇摆,小学生思想的不成熟性,意味着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造性,更容易接受一些外来思想行为的影响与教化,因此,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理论的灌输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状况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传授的内容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小学生的身心状况,传递一些真善美的思想道德,给他们幼小的心灵撒下种子,引领学生向教育者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目的。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的不均衡性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往往会带有时代的烙印,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文化的标记。当前,不同地域所用的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材不同,但其核心观念相同,都是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状况且围绕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而展开,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但小学生受不同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自身发育状态的影响,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使得其思想状态表现为极大的不均衡性。在学习方面,有些小学生表现为积极主动,对社会充满好奇,总是喜欢刨根问到底,也更多地表现为勤奋刻苦。这一阶段的学生学习也更多的是死记硬背,对知识的理解性记忆方面还很欠缺,只是单纯地接受老师以及家长等传输的知识。而有些学生则很厌恶上学,对学校充满抵触的心理,即使到了学校,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在课堂上更多表现为调皮捣蛋,不能做到专心听讲。在遵纪守法方面,有些小学生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学校学到的日常行为规范到了社会生活中就变质,这主要是因为一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运用一些不正当的方法,如教育孩子在公交车上抢座位,有的小学生会意识到应当主动排队,把座位让给老人和小孩,而有些小学生则是学校学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社会活动完全脱节,在老师面前表现得乖巧礼貌,而老师不在场就会无法无天。不同个体表现出的这些差异,正是他们的思想品德外化于行的生动反映。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教育轻德育

当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育部强调文化成绩与素质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大多数学校仍是把文化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第一标准,因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无法通过表面化的形式来考量,成绩也就理所当然地作为评价学生优良状况的指标。一般认为,文化成绩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就高,其实这种简单的以文化成绩来考量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行为并不可取,因为两者之间并不是始终成正比例的关系。学校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老师们会把分配给学生发展德育的那部分时间挤掉来提高文化成绩,这种忽略了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阻碍了教育的进步。有些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只是通过强制的方式,用严格的纪律条例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很难真正接受。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教育方式过于单一,使得教学效果欠佳。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理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然而老师们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会让学生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取得更高的成绩。有的学校甚至让非专业老师来代课,老师对学生的身心状况了解甚少,教学方式欠佳,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注意力方面还难以做到全神贯注,老师传授的知识又单调乏味,没有趣味,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吸引力较低,起不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家、校、社三合力结合不紧密

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注意教育生态环境的净化。小学生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接触最多的圈子是家庭、学校还有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他们的思想受这三方面环境的影响也最大。

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在小学阶段孩子接触最多的人是父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德,但一些父母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有的甚至用一些错误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有些家长迫于生活的压力,对孩子缺少关心,甚至有的家庭是单亲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爱,孩子的教育也是相当缺失,他们的思想品德只是通过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来改善,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说教方式,对于学生在课后思想品德的状况并没有进行跟踪与反馈。在现阶段教育中,学校老师更多的是把小学生的课后作业布置给家长,让家长进行监督,家校责任相互推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家校脱节。此外,学生所成长的周边环境状况对小学生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小学生的思想较单纯,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父母和学校应当在教育孩子时对生活的周边环境有所选择,对于社会上的一些好的行为,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去做。只有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紧密结合起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才能促进孩子思想品德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优化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建立健全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丰富思想品德教育课的内容和方式,合理配置学校的教育资源,促进校内思想品德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第二大环境,因此,学校必须肩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首先,学校应重视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要优化思想品德课的质量。受年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最好但也是最难进行的,教育起来轻松,是因为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受外来思想的同化教小。之所以难教育,是因为小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思维方式,要让学生真正学会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所以学校应设置出符合小学生身心状况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以及规范合理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受教育的主体,参与到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中,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其次,学校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坚持知行合一。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文化知识,而且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在生活过程中学以致用,包括思想品德的教育。这就要求学校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多举办一些以思想教育为主题的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礼貌意识、珍爱生命的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等。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起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再次,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事业中,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关爱每一名学生,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包容与理解。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学校只有优化各种资源,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影响极大,对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思想品德的塑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准确定位,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家是孩子的避风港湾,家长则是家庭教育实施的主体部分,因此家长的素质状况对孩子的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长与孩子的接触时间最长,对自家孩子的成长状况最为了解,在教育孩子时,不能过度重视孩子的文化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思想品德状况。思想品德是一个学生心理状态的反映,学生的成长不仅仅只是身体的健康,还应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这就需要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家庭教育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此外,家长还应当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处理好夫妻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做好榜样,言传身教。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尊重每一个家庭成员,民主平等,在家长与子女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关系。父母应改变传统教育中一些不良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言听计从,当孩子做错事时,会用暴力的方式来惩罚孩子。对孩子的惩罚有正惩罚和负惩罚,父母应根据孩子的身心状况采取正确的方式,与孩子多沟通,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同时,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处于人生初级阶段的教育,对人生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的教育应从小抓起,老师做好引导作用,家长起好言传身教的主导作用,并在平时生活中做好榜样。社会也应当营造和谐的氛围,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正确的航向标。

四、结语

现阶段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及教育生态表明,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应坚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力量的结合,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优化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环境,发挥家庭教育优势的作用,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对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领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侯杰,曹均学.浅析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3]李丹.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

[4]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2/17/c_1114401712.htm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特点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