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辅导员互联网思维形成的价值及其路径

2018-05-17江剑虹

现代交际 2018年6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互联网思维高校辅导员

江剑虹

摘要:在大数据、“互联网+”热度持续增长、发展态势愈加强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互联网思维的形成是其持续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提升思政工作实效的时代要求。当前,辅导员互联网思维的形成标准应体现在形成互联网思维理念、践行互联网工作路径、提升辅导员互联网工作效果等方面,还应从制度保障、教育机制、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来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辅导员互联网思维的培育体系。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互联网思维 形成标准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6-0009-02

一、辅导员互联网思维形成的主要意义

互联网思维的内涵主要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方法、规则、机会、精神、价值来工作、生活、思考、创新的思维方式。[1] 而于高校辅导员而言,互联网思维的形成则更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也是新时期被赋予的时代要求。

第一,是高校辅导员持续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专业发展于辅导员而言是一个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研究型、反思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高校辅导员互联网思维形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技能、人格素养、科研能力五个方面。首先,教育理念作为专业发展的灵魂,融入互联网思维可以提升辅导员对待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各方面的深刻理解,促进辅导员专业发展内在本质的转化与渗透。其次,教育知识作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基点,互联网思维可以与时俱进地更新辅导员各方面的知识,为其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问题解决措施。再者,教育技能是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在互联网思维下,其组织协调、人际沟通、问题解决、内部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都發生一定积极的转变。再有,人格素养是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旗帜,互联网思维会推动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优化,提高后期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和支持度。最后,科研能力是辅导员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提升自身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专家型辅导员。

第二,符合新时期提升思政工作实效的时代要求。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可谓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面临着来自管理模式、师生关系、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另一方面,在新时期,互联网思维的形成为其提升思政工作实效带来了较多的机遇。首先,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为辅导员获取学生各类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变得更为便捷。其次,互联网思维也对辅导员工作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比如辅导员通常工作繁重,互联网可促使辅导员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发生相应的转变和发展,改变了以往层级化管理的模式,更注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平等互动性。最后,互联网思维对辅导员影响的不断加大,也促使各辅导员之间形成团队共同体,相互之间可以改变原来各自独立、各为其政的状态,为非科班出身的辅导员提供了一个可以共同探讨交流的机会和途径,大大提高了其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二、辅导员互联网思维的形成标准

第一,形成互联网思维理念。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提升能力以达到新时代的要求已成为当今各高校辅导员首要考虑的问题。基于此,当务之急就是形成互联网思维的发展理念。其中,用户思维理念是基点,用户思维即指把“用户中心”的工作理念贯穿在价值链的全过程,即要求高校辅导员树立“学生中心”理念,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极致思维理念是追求,2014 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9项职业能力标准,并要求其在此基础上选择1~2项能力掌握娴熟、做到极致;迭代思维理念是有效方式,迭代思维是一种主张在不断试错中持续完善、循序渐进的思维模式,辅导员应将极致思维作为职业追求,树立极致思维理念,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突出自身职业特色;大数据思维理念是创新模式,是新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资源与竞争力,辅导员要充分学习、熟练掌握大数据工具,使其积极地为自己的日常工作服务;平台思维理念是新常态,辅导员应充分运用各种网络平台建立与学生生活、学习、情感等全方位的沟通交流渠道。

第二,践行互联网工作路径。树立互联网思维已是应有之义,那么辅导员如何践行互联网思维的工作路径则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应走进学生世界,了解学生动态。一方面,辅导员要宏观把握当代大学生整体特征和其发展动态。准确了解在多元文化思潮、复杂社会环境、丰裕物资等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三观以及消费习惯、社会交往等特征,以便在具体操作时更好地把握工作尺度。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微观动向和个体行为特征。在了解普遍性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特殊性,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这要求辅导员要经常通过面面交流(谈心、团辅、班会等)、线线交流(电话、班干部、室友等)、平台交流(微信、QQ、微博等)等形式来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刻关注学生的所做所为以及其内在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其次,运用互联网工具,创新学生交流平台。辅导员要在平台意识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平台搭建与学生的多方面多维度互动平台。具体而言,辅导员要积极通过互联网工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掌控,将学生的各种需求推送到领导、后勤、社区、公安局等部门,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解决自身问题。这一方面减轻了辅导员的负担,使其不再机械地、传统式地收集资料,联络各相关部门,传达部门意见来处理学生事宜。另一方面也摒弃了“学生—辅导员—部门—辅导员—学生”的传统事务处理模式,转而革新为专业人员针对具体事件为当事人处理问题的简单模式。

第三,提升互联网工作效果。目前,工作内容杂多,工作环境复杂化等因素直接致使辅导员疲于应差、无法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因此,提高工作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熟络互联网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应融入互联网工作环境,辅导员要熟悉信息传播技术,尤其是要学会使用新的社交媒体,养成良好的新媒介使用习惯、要主动创建网络平台和网络社群,使自己成为社交网络平台的活跃用户。另一方面,应掌握互联网操作方法,适应互联网工作模式。辅导员在加强网络办公能力的同时还要掌握网络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线上的信息掌控能力、信息调控疏导能力、学生管理干预能力。此外,还应适应大数据、平台等思维的运作模式,并将其与学生工作相结合,创新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缩小工作对象范围、缩短工作时间,使工作更有针对性、更便捷地开展。其次,提高互联网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质量。一方面,摒弃过去的应急导向,将工作理念转变为前瞻导向。辅导员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前瞻教育、服务与管理,从而将社会主流价值以最优化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确保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优化社会资源分配,做好学校与学生沟通纽带。辅导员除了是一位教育者、协调者,更是学生在校最亲近的角色之一。社会每年划分到高校的资源有限,如何将这些资源公平、切实地分配到学生是辅导员必修的硬功夫。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掌握学生生活数据,准确研判学生实情,公平、公开地分配社会资源。

三、“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互联网思维培育的路径

第一,全方位搭建制度保障机制。目前,互联网思维的形成,不仅需要教师自我践行还需要施以适当的制度保障才能予以实现。从国家层面来看,早在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时,就已突显培育辅导员互联网意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2014年教育部更是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从初、中、高三个职业能力等级,对高校辅导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出了要求。但是,纵观全局,关于培育辅导员的互联网思维和规范辅导员互联网思维的制度较少且不够深入。基于此,国家与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互联网特点建立具体的规范要求、资金保障、帮扶机制等制度体系。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是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孵化器也是其施展能力的广阔天地,其直接决定辅导员互联网工作能力的发展水平。因此,高校应重视自身对辅导员成长的培育作用,加大互联网思維评价标准比重,完善优秀辅导员评比制度;建立辅导员交流沙龙、辅导员网络专题培训制度等。通过建立完善相应规章制度来保障辅导员各项权益,使其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开展工作。

第二,深层次改革创新教育机制。教育机制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对培育辅导员的互联网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宏观教育机制上来看,社会各界应营造一个良好有序的互联网工作环境,联动各方势力,发挥企业的研发能力,积极开发更加成熟便捷的学生管理平台,为培育辅导员的互联网思维提供技术和环境支持。从中观教育机制上来看,辅导员互联网思维的形成需要政府主导,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相应的培育计划,出台高校互联网工作指导手册,打造各级辅导员互联网思维交流学习平台,完善高校辅导员学习交流路径。从微观教育机制上来看,各高校应建立辅导员互联网思维培育的长效机制。如提供相应知识技能的学习路径,鼓励辅导员参加校外培训,并根据相关标准给予资金补助,加强人员配给,合理分配辅导员比例,使其有时间有精力完成自我提升。

第三,多维度优化落实评价机制。当前辅导员的评价机制目标较为全面,涉及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但涉及的具体考察事项则浅显单一。互联网时代要求辅导员具备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同时,还要求建立与时俱进的评价体系。这就要求教育部门、高校立足于当下的教育目标、社会需求及学生诉求制定针对辅导员工作绩效的科学评价标准。此外,传统考核方式主要根据辅导员个人述职情况、日常工作记录以及业绩指标进行评价。更多关注结果、关注知识,较少关注过程以及辅导员的人格特质,不利于辅导员发展改进。基于此,评价过程需要借助互联网工具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考量,除对辅导员工作成果进行评价之外,其工作方法和发展性成效也应作为考核指标。辅导员工作执行中是否体现互联网思维、是否运用互联网数据合理分配资源、是否建立学生网上交流平台、是否公开接受学校和学生监督等指标均应纳入考核体系。此外,还应建立学生、家长、同事评价与辅导员自评多维度相结合的评价体制,从而督促辅导员互联网思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玉新.善用互联网思维助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6(21):92-95.

[2]谭绍锋.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J]. 亚太教育,2015(9):249.

[3]马林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与辅导员核心能力的提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视角[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5):49-53.

[4]朱景蓉.论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J].才智,2014(12):191.

[5]徐永波.基于”互联网+“时代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模式探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6(2):64-66.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互联网思维高校辅导员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