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精准扶贫的现实难题及新实施路径
2018-05-17汪晓玲颜汝恒李雁玲廖慧玲袁丹
汪晓玲 颜汝恒 李雁玲 廖慧玲 袁丹
摘 要 解决贫困问题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关注的一大重要课题。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广,我国的贫困问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任务艰巨性依然存在。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还在探索与调整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因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总结出以下在扶贫过程中出现的实践难题,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精准扶贫路径提供建议,助力完善“精准扶贫”政策。
关键词 精准扶贫;现状;难题;实施路径
无论社会形态和国家意识,人类文明社会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贫困。解决贫困问题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关注的一大重要课题。虽然我国扶贫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新中国开始时的普遍贫困走出来,实现了贫困问题的基本解决,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广,我国的贫困问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不同地域条件下,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下的贫困状况大不相同,其任务艰巨性依然存在。在这一背景下,以习近平主席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班子表现出扶贫事业的重点关注,并于2013年“精准扶贫”政策被提出。
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还在探索与调整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因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总结出以下在扶贫过程中出现的实践难题,助力完善“精准扶贫”政策。
一、精准识别过程中的现实难题
精准识别是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只有将贫困户的情况准确地识别、确认,之后一系列流程才能顺利进行。然而,在其识别过程中,贫困人口的范围、人数确定,贫困程度的划分等标准不统一,导致了这方面信息获取和调研困难性很大。这种现实难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农户对相关工作知之甚少且参与度有限
根据2005年扶贫办颁布的政策,识别贫困户并建档立卡成为了国内各级扶贫部门的首要任务,由于当时我国的精准扶贫尚在起步阶段,资源和资金的有限使贫困户在实际的扶贫过程中并没有获得与其贫困程度相匹配的支持。并且由于农户的社会流动和信息收集的缺乏,他们对建档立卡所带来的福利了解甚少。把握机遇、利用国家政策脱贫的主观意识薄弱也使得针对非常贫困的农户的识别工作只能做个大概,具体的扶贫资源很难落实到真正需要的贫困户上。
2.现有体系不完善导致精准度较低
精准扶贫之所以不同以往,关键在于其针对性强和精准度高。但不可忽略的是,精准度的不断提高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和成本支撑。而且当前的扶贫瞄準机制尚不健全,面临着信息失真、方法无效和社会歧视等方面的挑战。加之建档立卡工作主要是由固定的村干部负责,在村民对政策不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一些利用职务之便的裙带关系参杂。再者,人口信息采集制度的不成熟、贫困程度标准划分的不一致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的不畅,会导致不同地区对扶贫对象识别的差异。长此以往,极易出现扶贫对象不明确,扶贫效果不明显以及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种种问题。
二、精准帮扶过程中的执行困难
精准帮扶是在精准识别之后制定相关帮扶计划,并陆续展开扶贫开发工作的具体措施的落实,这也是精准扶贫中工作量较大,难点最多的一步。其执行困难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1.资金严重短缺,扶持力度不够
资金短缺在精准扶贫进行过程中,成为了全方位开展相关活动的最主要难题。在许多乡村,虽然经济条件落后,但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可以作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板块。然而,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开发相关项目不得不面对农民易地搬迁的问题,而这个过程工量大、难度高、需要庞大资金基础。作为旅游景点,相对应的必要设施需要完善,这也是一笔不可忽略资金支出。其次,只依赖政府的扶持资金难以达到旅游开发扶贫的要求,政府即使根据发展形势变化而调整扶持力度,也并未能改变资金来源狭窄,项目在前期宣传费用高并回报率不高的事实。
2.山区贫困人口居住分散,扶贫难度大且易返贫
各扶贫环节的开展,帮扶难度低并且较为集中的贫困人群已经走向温饱,而一些偏远山区滞留的贫困人群,居住分散,脱贫难度大,这给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此外,远在偏远山区的未脱贫人群,并不具备相应的防灾抗灾技术能力。受地形影响,大多数山区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损失大,而且其不可预见性也无形中给精准扶贫工作增添了难度。
3.精准帮扶的方式过于单一局限
不同的贫困户根据自家的情况对帮扶有不同的需求,涉及农业生产、医疗健康、学业补助等各个方面。但现阶段我国的精准扶贫仍缺乏差异性,并没有很大程度考虑农户贫困的具体情况,从而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贫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帮扶举措。在当前大背景下,有部分乡村文化发展公司眼光独到,从看似贫困落后的农村找到了发展的可能性。江南优美而原生态的古村和梯田景观,是展现当代民俗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一大亮点。但与之相伴的,开发过程中面对着破坏村落公共景观、村民古宅和资源产权纠分等许多棘手的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通过旅游业开展精准扶贫的工作。而村委等组织未曾看到其中问题的深层次性,只是单一地利用资金扶贫,并没有统筹考虑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所在,合理优化配置,从而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
三、精准管理过程中所暴露的缺陷
精准管理需要负责该项工作的村干部科学有效地将庞杂的贫困信息情况汇总管理,但与此同时他们还要承担监督扶贫资金合理使用等多项重要工作,必须具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素质和能力。在当前的体系下,扶贫资金在缺乏监督或监督机制不完善时,便容易出现村干部对资金的擅自挪用或贪腐。通过对部分贫困户的访问与调查,我们发现每个贫困户实际得到的扶贫资金与应该得到的金额有较大差异。究其原因,这种差额的发生便主要由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同步动态管理所导致的。由此看来,合理安排与协调农村扶贫部门内部人员的责权与事权关系,强化监督管理机制,才能为那些农村贫困户提供坚实的权利保障。
因为我国至今为止执行精准扶贫政策效果并不显著,没有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所以我们应用全新的发展理念,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精准扶贫路径提供参考,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精准扶贫对象识别
帮扶对象的确认是进行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没有准确的认定扶贫对象,犹如行船没有航向,你再努力往前走也到达不了目的地。为了加强精准扶贫识别,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建立扶贫对象分类救助机制,根据贫困对象贫困原因之间的差异进行分类,使得扶贫不再笼统宽泛,变得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第二,优化帮扶对象本来的“造血”功能机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帮扶对象实现自我生产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而非一味依赖国家救助,自身“造血”,需要对接到个户个人,建立一套完备详细的操作机制;第三,优化帮扶对象的动态考核以及退出制度,现今施行的精准扶贫动态管理考核机制不够健全,贫困人口的退出主要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指标分解方法。这种贫困人口的退出考核机制很容易产生“被脱贫”现象,脱贫人口的“造血”能力不足,因灾返贫、因疾返贫的几率非常高,一些受助人口担心享受不到扶贫政策拒绝签字,但要实现贫困人口退出必须得到受助人的签字,因此贫困人口“只进不出”,同时返贫率居高不下。
2.精准扶贫帮扶模式建立
为了精准扶贫路径建设更加完善,我们提出四点新帮扶模式的见解。第一整村推进,减少遗漏,齐头并进,增进脱贫动力。农民个体经济能力差,为了能够顺利的促进扶贫事业的发展,需要把全村农民集中起来,集合整体力量与整体智慧。达到农民脱贫致富目标比较现实的表现是农村整体的经济提高,从而保证农民个体的增收。在帮扶计划中还应表明如何避免脱贫的帮扶对象二次陷入经济困难。大力推动集体所有制,促进集体经济,为帮扶对象开辟更多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保证整体的经济收入。第二易地搬迁,这个政策有助于降低贫困农民的依赖感,帮助其远离舒服区,促使受助对象在新的环境中产生新开始的动力,从心理层面激励受助对象。第三产业化扶贫,针对受助区域的具体境况确定扶贫方针,大力支持农村大产业的发展,再引导他们发挥领头羊的效用,落实扶贫工作,鼓励单个经济转向集体经济和复合经济。第四, 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首先解决住房问题,让受助对象目睹城镇化进程带给自身的切实利益,获取脱贫的信心与动力。
3.精准扶贫保障机制
要保障精准扶贫的顺利有效的进行,制定确定贫困户的收益机制、扶贫金融管理机制、扶贫资源配置机制、产业扶贫支持机制。在实施这些机制的情况下,确保贫困户能受益,不同种类等级的贫困户所受益大小不同,对扶贫金融管理严格制定要求,合理配置扶贫资源,尽量是资源分配最优,对篁岭村的产业化自助“造血”实施支持机制,使产业化扶贫更能得到保障。在精准扶贫推进的进程中,要对精准扶贫效果确定合适的考核机制,定期考核,确保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性。审核帮扶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准确度,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再进一步达到更高的突破与发展,最终达成贫困区域脱贫致富的目标。
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政策是我国扶贫事业中的重大战略转型点,是与我国当前的扶贫工作的现实情况相符合的,其具体实践步骤和方案需要不断被优化和完善,努力把扶贫事业做到实处,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實现奠定美好基调。
参考文献:
[1]李海鹏.当前我国农村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01):20.
[2]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 (06):78-81.
[3]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03): 289-295.
[4]莫光辉,陈正文,王友俊.新发展理念与精准扶贫的契合及实践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6,(06):158- 162.
[5]付朝欢.奏响“迁、返、融”三部曲 焕发古村落新生机[N].中国改革报,2017-06-06(001).
注:此文为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2017104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