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的新探索—上山下乡运动

2018-05-17陈航

财税月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上山下乡毛泽东

摘 要 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动机研究一直受到学界重点关注,同时它也是知青上山下乡专题研究中分歧最严重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对于此问题,学界基本形成了一些共识,但分歧是存在且严重的。笔者以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的探索为研究角度,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开展纳入毛泽东理想社会蓝图中进行分析,认为上山下乡运动是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的一个新探索。

關键词 毛泽东;理想社会;上山下乡

一、毛泽东的理想社会蓝图

纵观毛泽东的历史,我们发现他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理想在其生命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他对平等、公正理想社会的追求, 始终没有丝毫的动摇。作为“最高指示”的发布者,毛泽东建国后形成的“个人魅力型领袖”权威影响着整个国家的运转,在这种具有绝对话语权的情况下,毛泽东的个人理想和实践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走向。

毛泽东理想社会蓝图的建立有着很深的思想根源,求学时期的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心醉于中国古代著名君主秦始皇、汉武帝等的事迹,并阅读了大量关于他们的文章,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从这时就在他心理扎了根。此时的毛泽东对具有变革精神的康有为和梁启超也十分崇拜,对他们的几本书近乎达到能背诵的程度。而康有为《大同书》中的建设一个无私产、无阶级、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的构想,对毛泽东有着很大的影响。后来,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毛泽东最早接受了马列主义,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描述“自由人的联合体”、“消灭阶级差别”和“社会不断变革”让毛泽东颇为向往。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理想的不断完善,毛泽东自己的理想社会蓝图也随之形成。

毛泽东的理想社会蓝图具体是什么样的?或许我们可以从几个资料中分析得出,其在1919 年12 月发表一篇有关新村建设一文中首次对他的理想中的社会作出了简单描绘:“在这个社会里, 设立公共育儿院, 公共蒙养院, 公共学校, 公共图书馆, 公共银行, 公共农场, 公共工厂, 公共剧院, 公共病院, 公园, 博物馆等;以后, 把这些一个个的新社会连成一片, 国家便可以逐渐地从根本上改造成一个大的理想的新村”。[1]在1966年5月给林彪写的一封信(即五七指示)中提到:“农民以农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也是这样……以上所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意见、创造发明,多年以来,很多人已经是这样做了,不过还没有普及”。[2]

1966年“五七指示”的最后部分,毛泽东强调这些内容“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意见”,这段话充分表明,毛泽东认为此时对理想社会的设计,与他以前的构想相比,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根据上面不同时期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理想社会蓝图在不断完善,不仅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还有内容的具体化。对“公共”的渴望,对“一大二公”的推崇,对人人劳动的要求,对工农商学兵应联合的认识,对共产主义社会民众的设想,毛泽东让我们看到了他精心描绘的一个没有阶级之分、富强民主的理想社会蓝图:(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平均分配;(3)民众能力均衡(4)共同劳动(5)限制和逐步消灭商品经济,建立小而全、封闭式的社会。在毛泽东看来,这才是一个最完善最纯洁的社会。所谓单一的公有制即是生产资料以及商业主体的国有化,是供给制的前提。平均主义从经济上讲即财富的平均,首先将财产公有化,然后通过分配制度,让财产达到大致平均的程度。那么如果生产者想得到共产主义的这种待遇,必须要进行劳动,劳动的多少决定了分配的多少,而怎么减少因不同劳动者能力高低、产生的效益不同,而可能导致的再一次社会财富不均呢?一是要个体除了拥有本职业的能力之外,还应工农商学兵式的全面发展,就像知识分子除了拥有文化教育素养,还需要学工、学农、学军,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其他职业应该也如此。通过减少精英人物对技术的占有和控制,使全民能力达到大致相同。然后通过消灭三大差别,实现共同平等的劳动,从而达到财产平均的可能。何为小而全、封闭式的社会?这里毛泽东应该有“无政府主义”的部分观点,认为社会应是一个分散化的、民主的和小规模的共同体,而这个共同体中的个体内部应该是职能全面、自给自足的。

毛泽东历来重视精神的重要性,从1917年在求学期间写的文章《心之力》,文中第一句就是坚信精神的第一性:“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到1959年“一有意志,万事皆成”的认识,毛泽东认为,群众意志的发挥是实现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无坚不摧的武器。这种对意志的肯定,让他认为构建理想社会的前提就是需要民众思想的统一和先进,以先进的思想众志成城的推动社会的进步。何为思想的“先进”?毛泽东认识里的“先进”思想首先应是革命性的,即要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斗争精神。其次应该是无私的,“无私”一直是毛泽东提倡的理想人格,他认为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还有一点就是“热爱劳动”。他曾经指出:“几千年来,都是教育脱离劳动”。[3]并曾多次强调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变成劳动者才能证明他的革命性和先进性。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民众思想的“先进”和理想社会应是相匹配的,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的前期探索

毛泽东对理想社会进行过很多次探索,从最开始的“新村试验”,到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再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其中有值得其为之欢欣鼓舞的地方,但这条路的艰辛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测,目标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实现,一次次充满希望的探索,换来的却多是失望。

1.第一次探索—新村试验

新村主义源于法国,小路实笃对其进行了完善,创建了相应的思想体系,并进行了试验。青年毛泽东对新村主义十分感兴趣,早在1918年, 毛泽东就曾与蔡和森等人一起,准备在岳麓山进行试验,准备建立一个半工半读、没有剥削的新村,但因为没有找到建村之所而暂时放弃。1919年工读互助主义兴起,毛泽东对其大加赞赏,并参加了王光祈创办的“工读互助团”的活动。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又发表了《学生之工作》一文,文中详细描述了一个公有制的新村蓝图,并在其中阐述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认为现有学校、家庭、社会的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旧日读书人不予农圃事”,而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在于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然而,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1920 年3月23 日,北京工读互助团宣告解散,全国各地的工读互助团也陆续解散。残酷的事实不得不让毛泽东进行深刻思考,他逐渐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试验新村计划是行不通的,新村试验也就随之付诸东流,以失败告终。

新村计划作为毛泽东第一次对理想社会的探索,虽然结局是失败的,但它构建了毛泽东理想社会蓝图的雏形,而这种蓝图也已经深深刻画在他的内心最深处。

2.第二次探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建国后,拥有深厚政治背景的毛泽东再次对理想社会进行了新一轮的探索,在他看来时机或许已经成熟。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全面展开,其主要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这场改造本质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从理想层面说,社会主义改造是通向理想社会的必经步骤,而改造仅用4年时间就达到目标,在当时来看,这一步走的是极其成功的。在改造即将完成的时候,毛泽东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喜悦,其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写到“潮流总是阻挡不住的,社会主义到处都在胜利地前进,把一切绊脚石抛在自己的后头。社会就是这样地每天在前进,人们的思想在被改造着,特别在革命高涨的时候是这样”[4]。改造的成功完成使毛泽东理想社会的目标又进了一步,面对这些,毛泽东对未来的道路抱有极大信心,一个冒险的计划也随之应时而生。

3.第三次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让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的实现抱有极大乐观心态,而这种自信让他仅隔一年就做出了又一次的探索,“大跃进”运动开始。“大跃进”中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大办特办”。与此匹配的是,思想上也要进行大跃进,“教育革命”随之被提出。1958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四次教育行政会议,指出“会议的目的是反掉保守思想,促进教育事业的大跃进”[5]。并且之后反复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大跃进”浪潮下,人民公社化运动启动。人民公社的核心是“一大二公”,即是其理想社会蓝图中的单一公有制和平均分配,在北戴河会议中毛泽东描绘到“人民公社,有共产主义萌芽。……人民公社大协作,自带工具、粮食,工人敲锣打鼓,不要计件工资,这都是些共产主义萌芽,是资产阶级法权的破坏”。[6]在毛泽东看来,人民公社显然是“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7]

对精神极其重视的毛泽东,自然不会忽视农民的思想教育,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之前就鼓励各地劳动群众形成互助协作的共产主义作风,把对待劳动的态度, 当做劳动者共产主义思想和觉悟程度高低的标准。事情本该向有利的一面发展,然而急于追求目标的实现,脱离了实际,使运动中出现了一股“共产风”。运动中不承认生产队之间的差别,无偿调拨生产队和社员个人的某些财产,使矛盾日益激化,最终迫使毛泽东承认错误,理想的步伐陷入徘徊状态。

三、理想社会实现的障碍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尽人意和前期的挫折对毛泽东造成很大打击,让他开始思考问題到底出现在哪里?是什么阻碍了目标的实现?

1.城市知识青年思想的“偏离”

毛泽东认为,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才能证明他是革命的,理想人格应该是无私的,革命青年应该具有无产阶级世界观。而当时城市知识青年的思想在他看来是不符合这种规定的,1967年毛泽东曾经指出:1949年至1966年之间的教育都是资产阶级把持的,学生学到的是资产阶级思想,形成的是资产阶级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的内容是歧视劳动者、贪图享乐、好逸恶劳、对他人不关心和自私自利的,这些都是与理想社会描绘的平等、共同劳动、革命化和无私是相违背的,这就使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理想社会的建立。

2.农民文化教育和思想的落后

建国初,农村文盲程度达到90%以上,而文化建设和经济基础、上层建设的互动关系,就使得农村文化教育的落后成为阻碍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扫盲运动,到1960年底全国文盲的数量已由建国初的80%降到43%,虽然扫盲运动让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但农村文盲的数量依然是巨大的,整个农村的文化水平依然处于落后状态,而这种状态对于毛泽东理想社会蓝图的实现是极其不利的,就像列宁所说:文盲太多的国家,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

毛泽东称赞农民的革命性,但他也认为农民的思想有其局限性和落后部分。和马克思的“马铃薯”理论所说的西欧农民的保守和愚昧相比较,在毛泽东看来,近代以来的中国农民更甚,他们狭隘、散漫、保守、文化水平低下、迷信、自私,这些成为阻碍广大农民实现自我解放的重要思想羁绊。对于毛泽东希望建立的一个平均主义的公有制社会来说,农民的这种传统“小农”思想就成为一个“拦路虎”。毛泽东曾说过,“‘私有是农民的‘天性”[8],而这种“私有”观念与理想中的“公共”观念恰恰是冲突的,这也就成为理想社会的一个阻碍,农民的思想是急需要进行改造的。

3.农村经济的落后

毛泽东历来重视农村问题,深信农村问题应摆在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位。中国农村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毛泽东看来,农民贫困的原因不止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自给自足,还源于剥削阶级的压迫,所以“只有交出土地才能摆脱贫困”。随后发起了一系列的农村土地改革,经过这些改革,农村土地最后转变为农民私有,然后开始实行农业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化运动,但似乎没有改变农村依然较为落后的事实,农村问题已构成牵制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大跃进”的失误让农村经济发展变得更加困难,粮食产量的减产,摆在农民面前成了怎么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而不是去思考如何无私和平均,这就使得理想社会的计划难以继续下去。

四、一条合适的道路—“上山下乡”

既然已经找到“病源”所在,剩下的就是怎么去解决问题。按毛泽东的一贯做法,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改造思想和改变现有状况,打乱原有秩序,开展新的道路。在当时,城市青年的“上山下乡”就成为了一条较为可行的道路,通过城市知青的上山下乡,让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改造知识青年的思想。另外,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青上山下乡也可以影响农村的变革。与农民相比,知青拥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通过后者在“上山下乡”期间担任乡村教师等,可以解决农村教育落后的问题。另外,知识青年的思想中存在农民没有的先进部分,毛泽东曾经强调过知识青年有“最少保守思想”。而这种积极的、向上的思想正是农民所缺乏的。关于农村经济落后的事实,知青中的专业技术人才或许可以改变这种现状。最后通过“上山下乡”,推动三个改造,在农村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雏形,这个雏形完全可以当做整个社会的“榜样”,通过农村的变革来影响整个中国的变革,那时毛泽东心中的理想社会基本可以实现,就算略有距离,但已经很接近了。在毛泽东看来,既然“上山下乡”运动可以完美解决令人头痛的三个问题,那这场运动的开启和扩大就十分急切和有必要了。

“大跃进”运动结束后仅隔一年,毛泽东就迫不及待的行动起来。随着1962年9月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中都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的命题之后,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开始了大规模、有组织的运行,下乡的主体也由返乡知青转变为城市知青,并且开始了强制性动员,性质近乎完全改变。同时在这一阶段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安置计划,形成了一套组织领导机构和相关的管理体系。随着知青运动的开展,到1968年因为文革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运动的政治色彩更加浓厚,毛泽东对理想的追求愈加贪急求快,运动终于达到了高潮。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对理想的执着程度远远超出常人,从新村计划,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再到“大跃进”运动,失败并没有让他放弃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不论毛泽东理想的探索过程和做法是对是错,他那种对理想的坚持正是目前中国青年所缺乏的。另外,针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认识,笔者认为毛泽东发起运动有着很深的思想渊源,不仅只是目前学术界重点关注的对知识分子的错誤估计,即本文所说的毛泽东对城市知识青年思想是“偏离”的认识,还有对农民和农村落后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是文革前夕才出现的,早在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有了这种估计,而这三点认识直接推动了上山下乡运动的发生和延续。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54-456.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33.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6]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190.

[7]农业集体化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A].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C],1981:70.

[8]土地问题与反富农策略(1921.2.8),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92.

作者简介:

陈航(1991-),男,山东菏泽人,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代历史。

猜你喜欢

上山下乡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上山下乡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上山下乡”岁月无悔?
阿里的“上山下乡”路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互联网金融“上山下乡”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上山下乡 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