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被动式休闲行为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1

2018-05-17杨茂川徐龙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上海弘城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创意与设计 2018年2期
关键词:被动式冥想空间

文/杨茂川 徐龙飞(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上海弘城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场所。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于空间的需求,而城市公共空间的不断发展又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新的平台以容纳新的公共生活方式,新的公共生活方式再次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立足点和依据。因此,城市公共空间与居民公共生活始终处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现代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要素日趋复杂,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机制更加多元化。面对城市公共生活的巨大变化,城市公共空间如何提高自身的适应性,以满足新形势下人们休闲生活的需求成为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及现状研究

1、概念界定

当前对于被动式休闲概念的定义未能统一,但对于被动式休闲概念的理解却有一定的共性。本文在综合多种定义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公共空间中行为研究的需要,将被动式休闲界定为低程度消耗身体物质和精神能量,以身体感知和体验为主要方式的休闲。被动式休闲具有低技性、低耗性、自主性和体验性的特征。

本文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是基于被动式休闲的环境行为研究,因此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侧重于从公众行为的角度进行限定,特此将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公共空间”由“室外空间”扩展到“存在公共行为的室内外空间”。笔者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或者建筑内部存在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公共性是其最根本的属性。

2、被动式休闲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

城市公共空间提供给城市居民进行游戏、购物、运动、餐饮、交往、表演等显性的具有特定实用功能的空间。然而在这些显性的休闲活动之外还普遍存在着被动式休闲活动。主动式休闲空间常以特定区域的物质空间形式出现,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构成的一个部分存在。而被动式休闲行为的发生不受空间范围的限制,因此存在于城市的各个区域,作为城市生活的一种方式融入到城市系统中去,与城市有机交融。被动式休闲之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联性体现在三个层面,分别为城市整体休闲氛围的宏观层面,城市休闲区的中观层面和被动式休闲行为发生区的微观层面。

图1 被动式休闲的类型

二、被动式休闲的相关理论

1、城市休闲生活的现状与空间需求

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有了充裕的休闲时间。闲暇时间的增长表明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普遍休闲的社会,休闲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需要更加重视对于居民广泛休闲活动的支持。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显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受到生理以及心理因素的多方面影响,老年人的休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休闲活动的低体力消耗和低脑力消耗,即大量的日常休闲活动为被动式休闲。

休闲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专业化,这对城市休闲空间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休闲活动专业化程度提高以后,其活动的发生场地也势必由城市公共空间逐步转向专业的室内空间。另一方面,专业化的休闲活动受到种种限制因素,参与程度及频率都较低。休闲活动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休闲活动更具娱乐性和挑战性,但同时也要求参与者掌握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2、被动式休闲的时间分布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生命的心流》一书中写到“主动式休闲通常仅占个人整天空闲时间的1/4-1/5”,“找朋友聊天、阅读不花脑筋的书籍,或者打开电视机,并不需要消耗太多精力,也无需动用技巧或专注力。因此,被动式休闲不但成为青少年的最爱,也是成年人的经常选择”。虽然被动式休闲的时间量占居民日常总闲暇时间的相当比重,但是在时间的分布上却呈现出多次少量的零散分布状态。

3、被动式休闲的行为心理

推动人们积极参与各类休闲活动的行为心理是多种多样的。J.L.克罗姆顿(J.L.Crompton)认为人们进行休闲活动的推动因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社会、心理、文化。具体有九个方面构成,分别是:逃离感到无聊的环境、勘察和评价自我、放松、声望、回归、增进血缘关系、社会交往、新奇性、教育。

专业化的休闲无疑提高了人们休闲活动的质量,但也提高了人们进入休闲领域的门槛,休闲活动的专业化在休闲技能、花销、时间、场地上的特殊要求成为阻碍当前人们进行休闲活动的重要约束因素。

在休闲活动上,西方的休闲方式侧重“动”,而中国人的悠闲观念则重视“静”,特别是强调自我的反思、反省。这样的价值观与被动式休闲的理念不谋而合,成为今天人们广泛参与被动式休闲活动的思想基础。

4、被动式休闲的基础行为

被动式休闲并非专项的活动项目,因此不具备特殊的行为方式和活动方法,但是作为一种活动的类型,却具有系统内部的行为共性。被动式休闲行为包括五种基础行为:观望、游憩、交往、视听、冥想(图1),由这五种基础行为组合而成的复合行为以及由五种基础行为衍生出来的多种休闲行为。

三、被动式休闲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及空间要素分析

1、被动式休闲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多种多样,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空间类型。其中,以被动式休闲作为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切入点,存在被动式休闲行为的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城市步行街区、城市广场、城市绿地和等候空间四种类型,每种空间都承载了一定的被动式休闲活动,被动式休闲活动在不同类型的空间中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图2 强化序列感空间的进入方式

图4 边界空间的休闲特征

图5 联想与冥想对空间的不同要求

图3 弱化序列感空间的进入方式

2、激发被动式休闲行为的物质要素

(1)空间形式

支持被动式休闲行为的空间形式分为非线性空间,边界空间和微空间。弱化空间序列的空间在形式上呈现出均质的特性,支持行为发生的随意性,最小限度地约束人的行为(图2、3)。边界空间中存在的被动式休闲活动主要以交往和静观为主,这两类行为的发生都需要外部事物或事件的支持,边界空间内部包含多种形式,以此容纳多种事件的发生,作为交往和静观行为的诱发因素(图4)。取消隐喻性的微空间是针对冥想行为而言的。激发冥想行为的微空间需要尽可能的取消空间形象的隐喻性,取消符号意义对人的思维影响,而仅仅将空间自身的物质性作为一种气氛引发人们对于自身而并非外物的冥想(图5)。

(2)空间尺度

对于被动式休闲来说,纯粹的物理性空间尺度对于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之外,以休闲活动持续的时间为衡量标准对空间尺度进行考察更具有针对意义。空间的物理尺度不能准确地影响行为,而场所的尺度蕴含着空间中事件发生数量的含义,更能成为影响行为的尺度因素。被动式休闲行为作为一种身体体验的过程,视觉体验是影响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人们对于空间尺度的判定是通过视觉观察完成的,因此视觉感知到的空间尺度对空间中的休闲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图6 门与窗的通过性

(3)空间界面

窗的存在对于空间中的人来说,代表了一种可以进行探索的介质。窗的通过性是有限的,在身体无法实现通过的情况下,视线的通过成为重要的也是唯一可行的方式,窗的存在诱导人们通过窗观望墙体另一侧的事物以及事件(图6)。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带来了新的发展。将人机交互技术融入数字界面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单项传递方式,直接影响着城市公共空间中使用者的行为方式,使被动式休闲变得更有趣味性。

图7 利马中心的草山

(4)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设施对被动式休闲行为的最直接支持即是对行为本身的支持。公共设施对被动式休闲心理的支持主要有直接心理支持和间接心理支持两个方面。直接的心里支持体现为公共设施对被动式休闲行为的激发功能。间接的心理支持体现为公共设施对被动式休闲行为的控制功能。公共设施具有营造空间整体休闲氛围的作用,指的是经过艺术化处理后的公共设施体现出的艺术气质,影响并激发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休闲的意义。

(5)自然要素

人类来源于大自然,人类的生存也依赖于大自然,人类始终都与自然保持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存在于每个生命之中。人们能够感受自然的美好,也自然而然的将自身的状态和自然的某些表象联系在一起,自然的表象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状况,更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情绪。密鲁利马中心的一个艺术干预计划将自然的草坡放置在硬质的街道路面上(图7),人们可以坐在草坡上,也可以躺在上面,这项计划为习惯了硬质路面的居民提供了一个让身体接触柔软草地的机会。

图8 城市功能分区

图9 功能区域的渗透

3、激发被动式休闲行为的文化要素

特定地域内部的人工环境大多经过长期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完整性,空间的营造与地域独特的自然环境相融合。无论是空间环境的使用还是空间环境的视觉特征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因而对于特定地域的游历在满足人们好奇心的同时,也使人们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之中。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人类的社会活动,包含了地区人群的情感,对其中的休闲活动必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最直接地表现为人们按照自身的喜好选择进行被动式休闲活动的场所。长期处于场所内部的使用者对特定场所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在场所中能够获得相应的安全感,从而能够自主地进行活动。

四、基于被动式休闲行为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原则与设计手法

1、设计原则

(1)空间区域的渗透性原则

被动式休闲行为的发生较少受到时间、空间和技能的约束,因而广泛存在于城市的各个区域。休闲时代的到来,休息活动从恢复劳动者精力,为扩大再生产服务的工具转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部分,与工作、居住、交通相融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休闲生活的变化驱使城市休闲空间的设计打破区域的疆界,走向融合。在现有的城市功能区域分布的状态下,休闲空间向着城市的各个空间渗透,作为一种惬意的氛围弥漫在整个城市之中,提升城市环境的休闲品质(图8、9)。

根据图7所示的不同中心锥结构磨蚀云图可以发现,四种中心锥结构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磨蚀情况,而颗粒对中心锥上锥段的磨蚀作用尤为明显,原因在于中心锥结构的存在会阻碍柱体部分的液体流向锥体部分,使颗粒更容易在上锥段附近聚集,从而导致上锥段的磨损较为严重。由图7还可以看出,随着上锥段底角由55°减至45°,上锥段的磨损情况也有所改善,不过随着上锥段底角进一步减至40°,上锥段的磨损情况反而更为严重,说明适当的减小上锥段底角可以有效地改善中心锥结构的磨损情况,也可以提高中心锥结构的使用寿命。

(2)空间结构的适应性原则

被动式休闲活动多为城市居民无组织的自发开展的休闲活动,休闲活动既存在于较为完整的闲暇时间也存在于零散的工作或交通间隙时间,活动地点可以是城市中专业的休闲空间,也可以是工作、道路等非休闲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只有具有较强的包容能力才能支持此类被动式休闲活动。适应性原则要求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具有开放性,使用者可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使用空间,其行为应较少受到来自特定空间表象的限制。

(3)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原则

被动式休闲行为的发生虽然较少受到时间、场地、设备等外部物质条件的限制,但是行为的发生需要外部环境的整体氛围及背景人物、事件的支持。基于被动式休闲行为的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具有多样性,提供丰富的空间场景并容纳多种活动行为和社会事件并存,作为激发和维持被动式休闲行为的诱导因素。

(4)空间信息的易读性原则

被动式休闲行为的发生不依赖特殊技能的掌握和专业知识的储备,这决定了基于被动式休闲行为的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具有易读性,即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各类要素所传达出的信息容易被使用者接收并理解。只有在空间信息被使用者解读的情况下,使用者对所在空间才具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公共空间因此转变成可防卫的空间,被动式休闲活动只有在可防卫空间中才能进行。

2、设计手法

(1)自由视点

(2)挑出视点

处于观望状态的人们,其所在的空间位置影响了观望的效果。将观望的视点挑出将给观望者带来高质量的视觉感受。将视点挑出建筑边界的最直接作用在于扩大了观望者的视域。观望者能够感受到外部环境对自身的包裹状态,观望者自身沉浸在外部环境之中,其余要素因此变得模糊和次要(图10)。

图10 不同视点的视域

图11 异质步道

(3)区域交叉

单纯的交往空间强调为交谈者提供一个可供交谈的舒适环境,空间自身不具备容纳及创造事件的功能,而单纯的娱乐活动场所注重支持空间内部特定的娱乐活动。将单纯的交往空间与娱乐活动空间相交叉,即能提供交谈者进行交往的良好环境,又能为交谈者源源不断的提供可供交谈的话题。

(4)异质步道

异质步道与普通步道在形式、材质等方面的对比,吸引使用者尝试在不同步道上的行走,体验不同的行走方式。单一的游憩行为因为步道的差异而具有了丰富的乐趣。好奇心驱使人们尝试在异质步道上的另类行走方式,异质步道给予了行走其上的人们不同的身体感受,维持游憩行为的持续进行(图11)。

(5)流体空间

自然界中的液体和气体具有流动性,其形态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向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扩散。以流体的形式营造空间能够激发使用者在空间中自发的游憩行为,流体的形态影响着其中的使用者,在潜意识中按照流动的方向进行移动,这是流体空间能够激发和维持游憩行为的主要原因。

(6)目标空间

相对宽阔的均质空间由于缺乏视觉焦点,使用者在其中的空间体验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在均质空间中设置目标空间有助于游憩行为的发生。对于游走行为而言,目标空间并不限定游走的路径,却能提供游走行为的停顿点,即为游走人群提供中途休息的可能性,扩大使用者的游走范围和进行持续游走的可能性,从而鼓励游走行为。对于休憩者而言,目标空间在视觉上区别于周围的匀质空间,具有被占有的可能性,以及使用者对所占有目标空间的控制力。

(7)单一视角

冥想行为的发生需要空间提供冥想者一个相对安静且稳定的环境,减少杂乱的外部环境对冥想行为的干扰,这是冥想行为得以进行的前提。通过三面围合空间,创造一个单一视角的环境,在保持良好的景观视角的同时排除了来自于其他方向的视觉干扰,使冥想者获得一个相对单一且稳定的视觉画面,引导冥想者持久凝视同一景象,视觉的稳定使思维得以放松,冥想者因而能够进入冥想状态。奥斯陆PUSHAK事务所在挪威设计的一处名为SNEFJORD的休息站采用单一视角的手法,在河滩上设置多个三面围合的木头盒子,开口方向互不交叉且朝向良好的河流景观,休息站造型简单古朴,仅为行人提供一个可以坐下来休息的空间而不具备其他功能,通过休息站指引的方向,行人获得一片安宁的自然景象,让人忘却城市的喧嚣与繁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只见缓缓流淌的河水而无他物,人们因此获得平和的心态,同时开始了一段关于生命与自然的思考(图12)。

图 12 SEFJORD 休息站

(8)塑造有形光线

光是万物之源,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要素。光对于人类的意义不仅在于照亮万物的物质性,更在于其蕴含的精神力量。相比自然界中的泛光,有形的光线更能让人感受到光的存在与光的精神力量。扑朔迷离的有形光线容易制造视觉幻象,使人进入一种模糊与神秘的精神状态,神秘、夸张、模糊、诗意的空间氛围引导人们从物质世界进入精神世界,在一片恍惚的眩光之中开始内心的冥想旅程。

五、结语

人类进入休闲时代,休闲与劳动相交融,成为对立统一的有机体。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应该体现其具有的广泛休闲意义。城市居民无论男女、长幼、或任何阶层背景,都有在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休闲活动的权利。而被动式休闲活动正以其灵活性被城市居民广泛接受,因此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重要的休闲活动方式。基于被动式休闲行为的城市公共空间并非一种新的空间形式,而是作为一种空间特质融入现有的各类城市公共空间,以此提升现有城市空间的整体休闲质量。在大量建设和完善休闲场馆的同时,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塑造城市环境的休闲氛围具有更加普适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增.城市街道景观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2.荆其敏、张丽安.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7

3.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4.(美)契克森米哈赖著.陈秀娟译. 生命的心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

5.(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0

6.徐磊请、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6

7.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

8.杨茂川、徐龙飞、盛超赟.建筑空间创意与表达[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

9.楚超超. 空间体验概念探源[J].建筑师.2010,144(2)

猜你喜欢

被动式冥想空间
花朵的冥想
被动式音乐疗法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蓝的冥想
空间是什么?
被动式节能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创享空间
《冥想》
被动式低能耗建造技术探析
冥想
简化供暖在被动式公寓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