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娱乐与启蒙:市民文化生成中的《点石斋画报》研究1

2018-05-17杨慧丹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8年2期
关键词:画报上海

文/ 杨慧丹 (河南理工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一、《点石斋画报》的媒介功能

《点石斋画报》创办于1884年的上海,于1898年终刊,在晚清动荡的时局中刊行时间达14年之久。画报内容内容包罗甚广,异域奇闻、时局战事、创新发明、民生经济、国外风俗、都市娱乐、乡村野趣皆有涉及,是晚清时期持续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新闻画报。它的盛行与其有着广泛的市民读者基础有直接的关系。画报图文并茂,较之报纸更加通俗易懂。创办人美查曾在第85号画报的《画报招登告白启》中借商人之口宣传:“天下容有不能读日报之人,天下无有不喜阅画报之人。”2点石斋主人.《画报招登告白启》[N].《点石斋画报》. 1886年8月15日.画报内容丰富多彩,上有时事政局、前线战况、时政要员介绍,下迄社会花絮、街谈巷议,无不涉猎。“画报”能够满足不同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受众面不断扩大,从出身显赫的海上寓公、买办官僚到普通公司雇员甚至农村的乡绅以及学生群体,无论贫富或文化水平的高低,只要能够接触到画报都成为画报的忠实拥趸,真正做到了“士夫可读也,下而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跣足之倾谈,男子可观也,内而螓首娥眉自必添妆罢针余之雅谑,可以陶情淑性,可以触目惊心。”3申报馆主.《第六号画报出售》[N].《申报》. 1884年6月26日.画报在注重新闻功能的同时又赋予了消闲和娱乐的功能,而后者正是画报广受欢迎的基础。画报的受众范围跨越了社会阶层与文化阶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涵盖了上海各个阶层,与它之前的报纸相比,画报的媒介功能及内涵更为丰富和复杂。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几乎为娱乐信息,其社会功能的以上为欲望的满足”1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M].张国良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35.。《点石斋画报》内容中所涉猎的果报奇闻、时事新闻、最新发明、街谈巷议以及软性新闻都是围绕市民的猎奇心理,是出于市民生活的娱乐和消闲的需要。满足受众娱乐需要是该画报的主要社会功能,这成为它的主要特色。它的内容与功能迎合了以娱乐为中心的都市文化,也反映了近代上海正在形成并壮大的市民阶层的欲望以及精神诉求。报纸在晚清和民国时期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强调关注社会、为民喉舌,一度作为最为重要的文化和政治批评公共空间,那么以娱乐和消闲功能为重的《点石斋画报》是否仍具备报纸媒体的公共空间建构作用?

图1 吴友如《和议画押》《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2册,第56页

图2 吴友如《格兰脱像》《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2册,第38页

《点石斋画报》丁集中有一则名为《和议画押》(图1),向读者描绘了1885年中法战争后双方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的场景。画面中中法两国官员交替而坐于和议大厅两厢,大厅居中而坐的是中方全权代表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托,两人面前各有一卷文书正待签字画押。如果以文字描述这个情景,读者是无法感受到观点的,而以图像表现则融入了画师的主观好恶:位于画面远处的中方官员仪态庄严,体形健硕,而处于近处的法方官员则形容枯槁,面目落寞,中法官员的描绘一反透视近大远小的规律,这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画面中的李鸿章正提笔签字,而一旁的法国公使双手作揖,姿态恭谨地目视条约,俨然一副战败乞和的面目。类似的表现手法还出现在同一集中的《中法换约》,画中的法国官员仍旧被表现为乞和的战败国代表,法国公使脱下礼帽,恭敬地捧着和约仔细研读,而中方官员神态威严,一只手搭于椅背,审视法国公使。

丁集中有一篇《格兰脱像》(图2),对西方的民主政体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西国有君主、民主之分,君主家天下,民主官天下也,其例四年为一任,满而国人皆曰贤则慰留之,否则让贤,贬为庶人,不与国政。……”1吴友如.《格兰脱像》[N].《点石斋画报》丁集. 38.

图3 符节《谣言宜禁》《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13册,第286页

在忠集里有一则《谣言宜禁》(图3),讲述了泰州为了方便官商联系而设立电报局,却有谣言称电是死者之魂炼成,所以竟然有人把家中祖先牌位送至电报局,欲以四五十元的价格出售,电报局职员知道他被谣言蛊惑,将其赶了出去,并将这一情况报告给赵刺史发公告对谣言予以禁绝。画面中心是一个形容龌龊的男子一手持牌位,一手遮面,在电报局的大门前正被电报局职员用棍棒驱打,门内站着一个义正辞严的官员正用手点指被打的男子,画面左边聚集了一群看热闹的人,右边三人正在阅读墙壁上的公告。

这三类作品在《点石斋画报》中不算少数,《和议画押》显然与真实的历史场景并不相符,通过对中国官员与法国官员细微的动作与神态的刻画形成一种对比,将中国塑造成一个战胜国的形象,这种对比并不如文字直白,却更加能引起民族认同的共鸣。点石斋的画师将原本严肃、乏味的场景进行了颇具戏剧性的描述,聚焦在画押的一瞬间,然而所谓眼见为实,视觉的佐证相较于文字更具真实感,久而久之塑造了晚清国民对于国家、天下的共同想象。《格兰脱像》通过对美国总统的描绘,塑造了一个优秀民主国家的典范,让民众认知到一个迥异于中国两千年专制政体的存在,《点石斋画报》从未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倾向,也未参与任何政治运动,却让两千年来秉承君君臣臣伦理观的民众开始对民主政体有了向往。《谣言宜禁》通过一个滑稽、可笑而又颇具聊斋的志怪色彩的故事打破了无知者将光、电视为邪恶巫术的谣言。在晚清国民对西方科技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如果与画中赵刺史指责愚民轻信谣言的公告相比,相信《谣言宜禁》更容易为国民所接受。然而《点石斋画报》对于科技的观点却并非千篇一律,与上述观点相悖的作品亦有不少,如载于元集的《龙穴己破》(图4),画面奇诡而富有吸引力,三条大蛇正从山穴中蜿蜒飞出,吞云吐雾,山下的工人面目惊恐,吓的四散奔逃,一幅妖怪来临的末日景象。其实故事描绘的是北京永定门外的九龙山修建铁路的情景,开工后九龙山洞穴中窜出三条十余丈长的大蛇盘旋驾风而去,当地人说九龙山的九条大蛇已去三条,风水已破,后果不知会怎样。与上述《谣言宜禁》中的观点大相径庭,这并非仅仅是画报作者对现代科技一知半解而导致摇摆不定的立场,恰恰是反映了处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时期的国人在面对西方科技时复杂而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享受基于科技的洋货和医学带来的现代生活,一方面又深感基于科技的洋枪洋炮带来的苦难和耻辱。

我们从上述作品中可以看出,《点石斋画报》以独具特色的“嬉笑怒骂”和“聊斋文学”的方式开启了一种新的评论话语和批判形式,为市民文化公共空间的建构开辟了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没有权威、没有中心、更具包容性、能够容纳更多不同的声音。文化学者李欧梵将这种隐性批判表达方式称之为“边缘型的批评模式”1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M].北京:三联书店,2000:7.。《点石斋画报》通过题材选择、画师们的图像处理以及艺术塑造进行一种并不显见的、民间化的批判,正是边缘型的批判模式。

图4 何明甫《龙穴己破》《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14册,第166页

二、《点石斋画报》的社会角色

1、市民文化的代言人

鸦片战争以前,上海作为城市在江浙地区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发展程度远远不及苏州和南京,然而自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之后,上海成为整个晚清帝国对外通商的五口之一,迅速集聚了大量的外来移民,这些外来移民带来了大量资金、先进的技术、充沛的劳动力,上海的城市地位迅速超越了苏州、南京,乃至成为整个东亚最繁华的都市。这些移民在带来资金、技术、劳力以外,还带来了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这些文化彼此摩擦、碰撞、磨合,最终在开放性的城市融合为一种崭新的具有包容特性的市民文化,也是“现代世界广泛采用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的市民文化也最早产生于晚清的上海市民社会。上海自19世纪40年代开埠便进入了近代社会转型期,至19世纪80年代已显现出比较明显的市民社会的特征:“市民居住在城市;多从事商业等第二第三产业;世俗的劳作,思考过于神圣和典雅的活动;民间有自己的审美和是非标准,不受制于权威机构”2李天纲.《文化上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9.。实际上,这种特征早在开埠之前上海所处的江南地区已初漏端倪,当时的传奇小说、民间戏曲、歌谣竹枝词中已反映出对声色货利的追求而广为流传。到19世纪80年代,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移民的集聚,上海在传统民间资本萌发的本土市民文化萌芽的基础上,受外来文明尤其是西方市民社会的生活方式影响,孕育出独特的上海市民文化,在追求西化的同时又保持着固有的本帮文化。

在沪的外国人尽管人数不多,却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政治、经济与法律方面都享有特权,而且职业和身份也极为复杂,其中除了外交人员,还有洋商、传教士、军警、文人、医生、水手乃至以行骗为生的人员。这些五行八作的外侨移民在《点石斋画报》中皆有描绘,尤其是外国商人在华人社会的矛盾关系成为表现的重点。比较典型的作品如《西商集议》,描绘了1884年农历七月4、500名洋人在英国剧院商议海关道台因中法战争封锁吴淞口的商业影响的宏大场面。《乾纲不振》(图5)描绘了王东生之妻因在升宝洋行当佣人而不肯回家,被告到了会审公堂,洋领事和中国官员各执一词,洋领事认为王东生是个无赖,而中国官员认为此事有关风化伦常,不能妄开先例,恼羞成怒的洋商见官司不赢,在公堂外寻衅殴打王东生,并公然把他的妻子带回洋行。《逞凶可恶》描绘了上海德丰洋行职员在坐人力车后给付的车费被其华人侍者克扣,与人力车夫发生纠纷,由于洋人与车夫语言不通导致不明内情而将车夫打伤,进而引发民愤。《围擒水手》描绘了两个英国水手和一个美国水手驱打华人被围擒至捕房。而对洋人与华人交往的正面事件亦有不少,如《琵琶雅集》表现的是教士和各国领事、洋商数百人雅集倾听浙江人周永纲弹奏琵琶,欣赏中国音律。《赛灯盛会一》描绘了在上海开埠 50 周年庆典上,国外官员与商人聚集听传教士颂扬通商的盛事。

图5 田子琳《乾纲不振》《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1册,第221页

图6 子明氏《西乐迎神》《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3册,第184页

追求都市梦的移民人数众多且职业复杂,既有投机钻营的商人,也有躲避天灾人祸的卑微劳动力,还有掌握西学的新式文人,他们共同构成了近代上海中国移民的主体,《点石斋画报》的报道中大量反映了这一群体正在发生转变的生活状态与文化信仰。描绘移民商人的有《西乐迎神》(图6)记述了在沪经商的广东人雇佣洋人到天后宫吹奏洋乐迎神。《姑嫂成亲》描绘了在英租界大马路开设银楼的浙江宁波商人的家族趣闻;《赛灯盛会六》描绘了被称为“宁波帮”的在沪宁波商人为庆祝上海开埠50周年而举办的大型灯会;《烟醉》描绘了在法租界开设小烟馆和小酒店的广东商人;《飞秽泄忿》描绘了安徽人在沪城老北门外大街的街长里短。《点石斋画报》对城市产业工人生活的描绘也占了相当的篇幅,仅提及的缫丝厂或纺织厂女工就有九例之多,如《戏妻服礼》、《人堕烟囱》、《三生有幸》等作品中详细描绘了早期城市工人工作的场景以及生存的境遇。除此之外,《点石斋画报》对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外来移民也有不少关注,这些外来移民大多是上海最卑微的劳动阶层,他们之中有受太平军和小刀会起义或甲午战争等战事而被迫移民,也有因自然灾害而迁徙。如《浮家泛宅》描绘了一个福建家庭因中日甲午海战而“挟资挈眷”举家迁往上海却在申江遭遇风浪的悲惨境遇;《喜从天降》描绘了因台湾割让避居沪上后巧遇妻与子的福建人陈阿大;《天从人愿》描绘了因故土遭遇水灾来沪贩卖瓷器的江西人袁桂生;《恩深挟纩》描绘了因江北灾荒而前往上海乞讨为生的祖孙二人。

图7 吴友如《矜全废疾》《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6册,第2页

图8 吴友如《诚求保赤》《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1册,第220页

2、作为启蒙者

中国传统的阅读趣味曾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待图画。见所见斋在《阅画报书后》一文中指出“所以须图画者,圣贤诱人为善,无间智愚,文字所不达者,以象示之而已。然则书之有画,大旨不外乎此矣”1见所见斋.《阅画报书后》[N].《申报》. 1884年6月19日.。言下之意,下愚与图像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1898 年,美查在《申报》上发表了《论画报可以启蒙》的社论,特别强调了画报的启蒙作用,其中关于画报的社会功能非常有深度,具体归纳为两点:一是图画可以深化书籍内容;二是图画可以便于读者理解文字。自《点石斋画报》之后,20世纪初创刊的画报如《启蒙画报》、《时事画报》、《开通画报》、《图画日报》都曾强调画报的“开愚”与“启蒙”的宗旨。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关于平等、法制、教育、医疗等观念伴随着洋货一起进入中国,《点石斋画报》并未言教,而是通过作品中的图像叙事传达了这些观念。

首先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传播。如《矜全废疾》(图7)讲述的是传教士在印度教聋哑盲人识字习艺,卓有成效,近来打算来上海推广这种教育残疾人的学堂,并在文中分别概述了针对聋哑盲人的教学方法。该图向国人传达了残疾人亦可接受教育成为有用的人的观念,中国人也从作品中知道了盲文与手语等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手段和方法。《裙钗大会》则反映了兴办女学这一新生教育形式,作品描绘了1897年底各国驻上海领事夫人、各官员太太及教会中的修女等122人在上海张园举行盛会商议建立上海女学堂事宜。

其次是现代医学的传播。旧上海的行脚郎中鱼龙混杂,夹杂着不少巫术成分,随着西式医院的开办,西洋医生带来了现代医学,极大提高了上海的卫生水平,但对于未受教育的底层民众来说,仍然对西医存在诸多误解。《点石斋画报》中有不少对西洋医学案例的介绍,向大众传播西方医术。刊于1885年丙集的《诚求保赤》(图8)中介绍了西医为小孩接种牛痘的方法对于预防儿科疾病的重要作用,各省大吏纷纷筹措费用开办此类医疗预防。前来上海体仁医院接种的儿童太多,精于此术的岑春华医生在英租界的诊所免费为小孩接种牛痘。《吞烟遇救》讲述了一个因过量吞食鸦片的广东人,在生命垂危之际幸遇西洋医生救治,此后他对西洋医生奉若神明,广传其法。在画报传媒的共同作用下,大多数中国民众逐渐认可了西洋医术。

与西医、女学同一时期进入国人视野的还有现代警察和警察机构——租界的巡捕房,也在画报中大量出现,中外巡捕办案也为画报提供了不少素材。《钱庄被盗》就描绘了中国巡捕与外国巡捕协作抓捕盗贼的案例。而在《西捕不法》一图中同时比较华人巡捕、印度巡捕和英国巡捕,认为英国巡捕办事最为认真,所以人们都敬而远之。

《点石斋画报》还注意到了领事、洋商、洋兵之间的关系。《会操存真》(图9)描绘了西方商人团体与英国海军在上海共同演习军阵的场景,并详述洋商与洋兵的利益关系,认为西方人远在万里之外经商,唯恐受土著欺压,于是西方国家常常会派遣军舰往来于经商各埠,以保护本国商人的权益,军舰不能常驻的地方,洋商就集体推举懂军事的商人为头领,自备武器组成自卫军队以防不测。

三、结语

上海的开放为国人带来了近代化工业化的物质生活,进而带动了人们在社交生活中的变化,《点石斋画报》的出现是这些现象的反映,并使人们接受工业化时代的文化。在大众媒介的作用下,市民阶层已不仅仅局限于讲究生活享受,更倾向于寻求一些新观念和新意识。人们开始在人际关系中逐渐摒弃尊卑秩序的等级观念,转而追求平等主义;也进一步刺激了人们在商业化环境下形成尚勤增富、求富救贫的崇富观念;宣扬了女子教育、女子就业、男女平等的观念。久而久之,《点石斋画报》也成为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图9 田子琳《会操存真》《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3册,第236页

参考文献:

[1]点石斋主人.《画报招登告白启》[N].《点石斋画报》. 1886年8月15日.

[2]申报馆主.《第六号画报出售》[N].《申报》.1884年6月26日.

[3]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M].张国良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35.

[4]吴友如.《格兰脱像》[N].《点石斋画报》丁集.38.

[5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M].北京:三联书店,2000:7.

[6]李天纲.《文化上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9.

[7]见所见斋.《阅画报书后》[N].《申报》. 1884年6月19日.

猜你喜欢

画报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河北画报》杂志社征稿
山东画报2020年2、3期合刊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