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大要素”之变1
——从三篇文章初窥张协和设计思想

2018-05-17黄厚石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8年2期
关键词:协和延安美学

文/ 黄厚石(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

张协和(1920-1996年,图1)原名蒋孝传,出生于江苏省铜山县,作为延安美坚木作厂的厂长和创办者,他是延安时期党内最重要的设计师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产品设计师之一。有人将其称为中国抗战时期的“红色鲁班”,但他在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却鲜有人知。

张协和的父亲蒋自明不仅是我党抗战时期在西安重要的地下工作者,而且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技术人员 ,这种对手艺和技术近乎无师自通的本领似乎也遗传给了他的儿子。蒋孝传1933年初中毕业,曾因喜爱文化艺术被父亲送到梅兰芳创办的国剧传习所学习京剧老生,“后因上台时个子太高与同台演员不相配,经梅先生劝说,终止学戏改读工科,考入山东省立高级工业学校主修机械工程,选修应用化学与建筑工程。”3殷丛薇:《传奇校长张协和》,《山东大学报》,2015年9月30日第27期(总第1986期),E版。工科学习为他将来从事工业设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而艺术方面的基础训练则让他在设计时具备了较好的艺术素养,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都将在他后来设计思想的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受到父亲在西安建立“莲湖饭店”开展地下活动的影响,1940年蒋孝传开始响应毛主席“有技术特长的同志转入经济建设”的号召准备去延安。7月接延安电“来边区组建木工厂”1参见张大建 张辉:《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红色专家张协和延安经历》,《中华魂》,2012年1月上,第45页。根据中红网刊登的张大建、张辉:《活跃在革命圣地的红色专家——张协和延安纪实》一文记载更为具体,“7月,收到王明电报要他到边区组织木工厂。”,为防止暴露父亲身份,自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出发时,他便将八路军胸章上的姓名改为“张协和”。

图1 1945年张协和与通信员及长子延生在延安美坚工厂门前

图2 建国后的张协和

图3 、图4 张协和为延安平剧院《三打祝家庄》制作布景、道具的彩色图样

毫不夸张的说,张协和在延安时期的设计工作可谓是获得了“达·芬奇”式的全面成就:他在朱德的指示下,为残疾军人设计和制作义肢,努力研究义肢科学并做好了开办义肢工厂的准备;他为领导人设计和制作订制的家具,比如为毛泽东设计软床和沙发、为李纳设计婴儿床;他给重要的机关单位研发特殊的办公家具,比如给中央医院的苏联专家阿洛夫订制医疗办公家具、给延安中央幼儿园订制儿童家具甚至是儿童玩具2关于这些儿童玩具,现在不仅还能看到设计图,而且也确实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忆。在“洛杉矶托儿所”(中央幼儿园)孩子对院长丑子冈的回忆中,曾这样写道:“还要请木匠做一些玩具,比如滑梯啦,压板啦,转椅啦,放在院子里,让孩子们痛痛快快地玩……”引自王颖:《红摇篮》,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7页。;他还给延安平剧院的“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等剧目设计、制作道具和行头(图3,图4);他还在边区银行行长朱理治的要求下研制了布质的边币;他还参与设计了杨家岭中央大礼堂、边区参议会大礼堂……相对于张协和在延安各领域中所获得的设计成果,他最重要的成就还是他创办的美坚木作厂。美坚木作厂的产品坚固耐用、物美价廉,颇受各方好评,甚至在延安出现了仿冒产品。美坚木作厂的家具不仅畅销于延安地区,而且“美国驻华机构也来延安订货,用飞机运往重庆。”3陈俊岐编著:《延安轶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144页。来自国统区的黄炎培也给延安木器很高的评价,认为“这边一般的木器都是制造的非常坚致的”4黄炎培:《延安归来》,重庆:国讯书店,1945年7月版,第7页。。由于美坚木作厂在当时的环境中获得了很大的市场成绩,并且遵循了许多现代的市场规律来运行,这也让张协和带有一定的商业设计师属性。

难能可贵的是,在建国以后,张协和在设计研究方面继续了他的辛勤工作。他不仅担任了山东工学院党组书记等职务,还在六十年代兼任了中央工艺美院《装饰》杂志编委工作。1982年4月,时任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的张协和同志在一机部涂装技术工作会议上作专题报告。报告内容经其整理修改后,发表在《材料保护》杂志上,题为《关于工业美术美学问题——兼谈涂装技术与工业美术美学的关系》(下简称《关于》)。他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工业美术美学的十大要素”(下简称“十大要素”)1在1982年《关于工业美术美学问题——兼谈涂装技术与工业美术美学的关系》一文中,他称之为“工业美术美学的十个要素”,在文中他这样说:“工业美术学者一般认为工业美术美学应由十个要素组成”;而在1984年修改的《工业设计浅说》中他直接将其称为“机械产品美术设计的十个要素”。参见张协和:《关于工业美术美学问题——兼谈涂装技术与工业美术美学的关系》,《材料保护》,1982年第4期,第26页。以及张协和:《工业设计浅说》,《机械设计》,1984年第1期,第9页。,并且从这篇文章开始,涉猎广泛的张协和先生开始聚焦“工业美术设计”2就像张协和在延安的设计实践几乎无所不包一样,他在建国后的理论研究也在兴趣点方面体现出广泛性来。例如在聚焦“工业设计”讨论的同时期,他的论文有:张协和,彭静山:《辩证施治与测定经络的辩证关系》,《中医杂志》,1965年第5期;张协和:《磁化水的机理探讨》,《化学世界》,1980年第1期;张协和:《“擦生”与高碳高速钢95Wl8Cr4V》,《机械工程材料》,1983年第5期,等等。这种广泛的兴趣点反映了张协和延安时期设计师的特点:基于自力更生和自主学习的实践精神。,发表了一系列设计方面的重要论文。两年后,张协和先生把《关于》一文进行扩充和修订,发表了《工业美术设计浅说》(下简称《浅说》,《机械设计》,1984年)一文3该文包括《工业设计浅说》和《工业设计浅说(续)》,两年后又在《齐鲁艺苑》,1986年第1期和第2期以《工业设计浅论》的名字进行了连载。。该文不仅是一种补充和修改,而更多地体现了张协和先生对设计艺术进行了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在1980年复刊的第一期《装饰》杂志上(图5),刊登了一篇署名为“马长山”的文章,名为《工业美术美学初探》(下简称《初探》)。该文与《关于》和《浅说》两文内容一致,“马长山”应为张协和的化名。该文最早提出了“十大要素”。在《装饰》复刊伊始,张协和即发表这样重要的文章,说明他一直在关注和研究新中国的设计事业,但化名发表,说明心中仍有忌惮。这三篇文章前后相继,各隔两年,且内容都围绕着张协和提出的“十大要素”展开,见证了张协和设计思想的发展和演变,体现出八十年代这六年来国内设计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也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快速发展。

图5 1980年复刊的第一期《装饰》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化名为“马长山”的文章《工业美术美学初探》

一、对西方设计理论的精彩总结

八十年代,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中国的设计理论界普遍将目光投向了西方,开始进行了长期的学习,这一过程至少延续到九十年代中期。大量的中国设计研究者还处在一个对西方的文献资料进行消化的阶段。在当时国内主流的设计杂志上,那些去西方发达国家的“游记”文章即可发表,显示出当时学界对于现代设计资讯的渴望。而张协和也自然地受到这些西方理论的影响,他不仅体现出对新事物快速而敏感的接受能力,而且表现出很强的吸收和总结能力。

首先,他非常了解国内外在现代设计理论方面的发展。他在《关于》一文中首先列举了西方从威廉·莫里斯发起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到1915年英国成立工业美术设计协会以及德国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建立。并梳理了美国工业美术的发展,包括1929年美国洛克非勒财团设立的“工业美术造型设计部”、1934年在纽约举办了“机械制品造型美术展览会”、1945年成立的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此后,他详细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品造型美术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日本的发展。他曾经多次批评苏联在工业美术方面的落后,称其为“傻、大、黑、粗”,并强调“这一点也曾被我们继承”4他在《关于》一文中说:“苏联过去由于不重视工业美术,他们的机电产品长期被人们称为“傻、大、黑、粗”,这一特点也曾被我们所继承。但六十年代以来,他们逐步改变了态度,在科学院建立了技术美术研究所,吸收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美术工作者、心理学家、人类学工作者进行工作,出版了《技术美学》杂志,注意培训工业美术人材,十多年来已取得显著成绩,某些产品的美学设计与工艺质量现已接近西方工业先进国家水平。”参见张协和:《关于工业美术美学问题——兼谈涂装技术与工业美术美学的关系》,《材料保护》,1982年第4期,第25页。——对于一位曾经在延安参加抗日工作的革命者来说,这是多么大的观念转变!

然后,在《关于》一文中,他又详细列举了国内在“工业美术”方面的发展,这包括:

湖南大学针对机电产品出口的需要,1978年成立了机械造型及制造工艺美术研究室,重庆大学机械系也增设了机电产品艺术造型研究组。此外上海同济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合肥工大都在筹建工业美术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湖北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也都办有装璜系或工业美术系。第一汽车制造厂也设有工艺美术造型研究室。国内也出版了一些刊物,如《装饰》杂志已出版15期,《包装装璜》已出版18期;《装饰色彩学》是国外专著,现已翻译出版。1张协和:《关于工业美术美学问题——兼谈涂装技术与工业美术美学的关系》,《材料保护》,1982年第4期,第26页。

这些内容,并没有在1980年《初探》一文中提及。在当时来看,这种对高校发展概况的描述虽然不够全面且偏向工科,但已经是比较敏锐的观察了。从中,我们能看到由于张协和曾在延安设计过家具及其他产品,以及他学过工科的知识背景,张协和对于“工业美术”的研究有着与“工艺美术”之间略微不同的出发点,但其最终目的都是提高中国制造的艺术水准。但是在1982年的《关于》一文中,除了对苏联工业美术发展的不足进行批判(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批评,对于自身发展学习的强调)之外,该文更多的还只是进行资料的罗列。而到了1984年的《浅说》一文,情况则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篇文章不仅在“十大要素”的论述前对西方的设计发展进行了更加系统的综述,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发展进行了有研究性的总结,并大胆地发表了更多个人的观点。

张协和在梳理了西方的设计思想历程后,将其生动地概括为三个阶段:

(一)产品的形式与材料、工艺相结合。主要着眼于产品的艺术形式的设计,使形式与材料、工艺相一致;

(二)产品的形式与产品的功能相结合。形式不能违背功能,是把产品的形式与产品的功能作统一考虑设计;

(三)产品的形式、功能与环境相结合。是把产品的形式、功能与环境作统一考虑的设计。2张协和:《工业设计浅说》,《机械设计》,1984年第1期,第9页。

他认为三个发展阶段是一个不断发展和逐步深化的过程。就对于设计的本体思考而言,张协和的这种理论概括非常具有前瞻性。他并没有试图搭建什么高深的理论框架或论述什么玄虚的设计哲学,而是用十分实在的语言一针见血地看到了设计发展中的规律性。这种研究特点,离不开他在延安就建立起来的设计实践传统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从这种概括出发,他得出了一系列极有价值的结论,他说“工业美术中的美术创作不在于对成品的装饰,也不在于为原有类型的产品寻求不同的艺术形式,而在于创造符合新的社会需要的新型产品。”3同上。在这里,他看到了工业美术与消费之间的密切关系,希望“工业美术克服所谓艺术工业的狭隘界限”——这种视野毫无疑问拓宽了“工业美术”的范畴,从而让“工业美术”这个行业与日常生活发生密切的关系,增加了“工业美术”也就是“设计”这个行业在当下的重要性。由此,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工业美术解决人周围的一切对象(其中包含工业环境)的审美改造的任务。作为工业中的美术创作的最普遍形式,工业美术将成为审美教育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4同上。

张协和看到了设计艺术在审美提高方面的重要意义,这不仅是针对大众的,更是给设计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他认为:“工业品美术设计师能把艺术家,工程师,工艺师,学者和发明家的创作才能兼备于一身,他是工业美术作品的主要创作者。”5同上。在这样的要求下产生的设计师是一种非常现代的复合型人才——在延安时期,尽管他自己在相当程度上能满足这种要求,但是这样的人才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但是,新中国的教育必然会以此为目标。进而,张协和非常具有前瞻性地指出技术人员也应该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另一方面,从发展的眼光看,今后对于新培养的技术人员,都应使其受到美学的教育,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更应该具有基础的技术美学知识。”6同上,第10页。这个要求恐怕到今天也很难全面地在教育中被实现,但是张协和显然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二、对人机学的重视

张协和《浅说》一文的细节描述较之两年前的《关于》有很大的变化。比如“十大要素”最初指的是“工业美术美学的十个要素”,而两年后则变成了“机械产品美术设计的十个要素”,这些细节变化都能看到他在设计本体问题思考中的不断深入。

再如“十大要素”的排练顺序也在发生变化。在《关于》一文中排在第四要素的“反映科学的严谨和精确的性格美”在《浅说》中位列第九,并调整为“反映科学基本性格的严格和精确美”(文字上变得更加准确,同时这个要素的重要性显然下降了,或者说由于其他要素的重要性随着研究的深入而提高,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关于》一文中排在第六要素的“应用最新物质材料的材质美”在《浅说》中被放在第五(这个要素的重要性显然上升了),《浅说》中除了加强对新材料的讨论外还增加了关于材料的物质和精神属性的内容,这其实是对设计资源问题的深入探讨;《关于》一文中的第七个要素“标志着现代光学最新成果的色彩美”在《浅说》中位置不变,但作者详细列举了如何为机器设备零件配色的六个要点,并提到了芒赛尔色彩,显然他对现代色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作者还在文章中附了“安全色彩”、“管道识别”、“部分国家与地区对颜色的爱好与禁忌”、“各种颜色的心理、生理作用”等四个表格……。

但要说到“十大要素”中变化最大,增加内容最有价值的,可能要数第三要素“表现合乎‘人体工学’的舒适美。”这个要素在三篇文章中的顺序均无变化,但是在《浅说》一文中,标题被修改为“表现合乎‘人——机学’的舒适美”,并在文中增加了大量关于人体工程学的内容。标题的变化并无本质的意义,因为作者在文中也明确说了“人——机学,也又称‘人体工学’、‘人机工程学’、‘人类工程学’、‘人体工程学’、‘人——机工效学’、‘工效学’、‘人的因素学’的,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较快的一门边缘学科。”1张协和:《工业设计浅说》,《机械设计》,1984年第1期,第10页。

图6 原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的延安时期张协和制作的假肢实物

但是张协和对“人机学”的确花了精力来进行知识消化——他增加的内容并非是简单地堆砌资料,而更多地是有感而发。从而把《关于》一文中仅仅一段话的描述发展为《浅说》中非常重要的“人机学”文献。这与张协和曾长期在延安从事家具设计和机械设计工作经验是分不开的,他很容易理解在现代人体工程学中所讲的那些抽象道理。张在文中曾这样说道:

任何机械设备,不论是简单的、复杂的、都与“人”结下不解之缘,需要人去操作、管理和维修,才能发挥其功用。就这个意义来说,单纯的机械系统是没有的,更确切的概念应当是“人——机系统”(Human-Machine System),意思是说,必须人和机器共同作用才能产生功用。人和机器是两个绝然不同的系统,前者有生命,后者则无,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会产生“疲劳”,而逐渐降低工作效率(称为“功能衰退”),乃至丧失工作能力(称为“失效”)。产生疲劳的机理在人和机器方面有根本的区别:人的疲劳是心理或生理现象,而机械的疲劳则是由于磨损或过载等物理作用造成的。2同上,第11页。

有丰富工厂实践经验的张协和,曾经在1984年发表过《失效分析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张协和、粟滋,《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84年第三期)。他对于机器的“失效”可谓是有切身体会,但是与一些工科研究者对“人机学”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非常重视“工业美术”在人机关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无数事实证明,机器的造型和色彩会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重大影响。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和谐协调作用的造型与色彩可使人精神爽快,意志集中,提高工作精神与效率;反之,则使人的心情烦燥不安,意志恍惚、容易疲劳,从而有可能造成失误操作和重大事故。因此,他在《浅说》一文中强调:

图7 张协和笔录《截断与义肢》译文手抄本封皮

“工业美术”是人—机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重在心理因素。具体地说,它要利用人的爱美心理,通过美术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和机器的关系更加和谐协调,使机器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竞争能力,在使用中更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效率。1张协和:《工业设计浅说》,《机械设计》,1984年第1期,第11页。

在本文所聚焦的张协和三篇论文中,无论对于“人机学”的描述是简略还是充实,他在文章中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范例,那就是汽车的造型设计。他说:“例如汽车的造型空间设计,不仅需要考虑使司机工作上的最低疲劳度和安全舒适感,还要研究司机在高速行驶中遇到意外时,能在最短时间里及时发现和处理一切,而避免事故的发生。”2马长山:《工业美术美学初探》,《装饰》,1980年6月,第9页。这个范例体现出张协和不同于工科对于“人机学”研究,而带有更强的设计艺术的指向性。

国内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兴起了研究“人机学”的热潮。但是,大多数科研文章最早都产生在冶金、钢铁、机械、电子等行业。3例如孙耀斌:《介绍一门新兴学科——人机学》,《铁道劳动卫生通讯》,1980年12月;佘启元:《西德钢铁工业中人机学的研究》,《冶金安全》,1981年4月;张汉文《人机学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电子技术》,1981年2月;赖维铁:《机械造型设计中的人机学问题》,《湖北机械》,1982年5月。设计行业对于人机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论文最早于80年代中期出现在印刷和展示行业。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的《家具》杂志即发表了一篇内容详实的文章:《人体工程学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唐星,《家具》,1980年第4期),这也充分让我们看到了家具这个与人体的接触密切相关的专业对于“人机学”这个学科的天生敏感特质。当年,张协和在延安为领袖设计沙发、棕床还有儿童床的时候,想必没少考虑身体的舒适性吧?尤其是张协和曾经为延安的伤兵开发设计过义肢(图6),并为了创办义肢工厂而翻译并学习了大量西方的义肢科学书籍(图7),这些经历都为张协和研究“人机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将设计本体的研究上升到哲学层面

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国内的设计学界受到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1916-2001)的影响很大,在其“人工科学”观念的影响下,设计学学者开始重新认识“设计”这一概念应该包含的范畴,即重新定义设计的本体。

然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张协和在他的设计理论研究中就开始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尝试着探讨设计的本体话题。显然,这与他没有被限制在“美术”范畴的“技术”出身是分不开的。在张协和这三篇讨论“十大要素”的论文中,我们能看到他搭建的设计本体框架十分宽泛,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以1980年《装饰》杂志《初探》中最初版本为例,“十大要素”包括:

一、符合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成批生产的规整美

二、显示尖端科学技术的高级功能美

三、表现合乎“人体工学”的科学的舒适美

四、反映科学基本性格的严格和精确美

五、体现先进的精密加工手段的工艺美

六、应用最新物质材料的材质美

七、标志着现代光学最新成果的色彩美

八、合乎最新数理逻辑理论的尺度比例

九、标志力学新成就的结构美

十、反映宇宙新观念的单纯和谐美1马长山:《工业美术美学初探》,《装饰》,1980年6月,第9页。

这“十大要素”以美学的面目出现,包含了对技术发展的关注和哲学方面的思考。其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包括“新”、“最新”、“现代”、“先进”等,这既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现代化的普遍渴望,也体现出张协和不守旧、与时俱进的思想特点。把“十大要素”综合在一起,一个包含着最新科技、美学观念、哲学认识以及数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个“大设计”概念便浮出水面。这在那个时代是多么殊为难得的思考!张协和在1983年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如何理解“软科学”》(《山东工学院学报》,1983年04期),在国内的“软科学”研究中,这是相当早的一篇。这不仅再次体现出张协和的理论敏感,而且也是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

张协和为什么会关注到“软科学”?在这篇文章中,他引用了日本学者的话来对其进行定义:“软科学(Soft science)是一门新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它以阐明现代社会复杂的政策课题为目的,应用信息科学、行为科学、系统工程、社会工程、经营工程等正在急速发展的与决策科学化有关的各个领域的理论或方法,靠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包括人和社会现象在内的广泛范围的对象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工作。”2张协和:《如何理解“软科学”》,《山东工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第30页。这不就是赫伯特·西蒙在《人工科学》中对“设计”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解吗?而在这篇文章中,张协和所举的一些“软科学”的成功范例,如果放在今天,都属于设计学研究视野的范畴。3他在文中举了四个例子:三十年代的田纳西计划;四十年代的曼哈顿计划;五十年代的“北极星导弹计划”和六十年代的阿波罗计划。而“软科学”则像乐队的指挥一样,是对这些计划的合理完成。这与赫伯特·西蒙对于“设计科学”的定义十分接近。参见上文。显然,张协和先生已经在不自觉中思考设计的本体问题了。

对于“设计本体”问题的前瞻性思考,对于“工业美术”不遗余力的倡导,这反映出这位延安工业设计大师在新时代具有的活力和创造力。但是张协和在设计理论方面的创建是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的,他从来不搭建空洞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张协和在设计研究中也变得越来越活跃。1986年,在中日北京技术文明与现代化学术讨论会上他宣读了重要科学论文《技术文明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合著),这些理论研究建立在他丰富的产品设计实践的基础上,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但是,张协和所写的这些在当时的设计理论研究领域明显具有超前性的文章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对张协和先生在建国后发表的这些论文尤其是提出“十大要素”的三篇文章进行研究,试图梳理出在文革之后、改革开放伊始,一位曾经经历过延安时期的设计师对于设计艺术新发展的思考,以及这些思考背后所能看到的这代人的坚守和努力,并最终还原张协和的设计思想。

猜你喜欢

协和延安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外婆的美学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