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逢博演唱艺术高峰论坛”综述
2018-05-17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声乐艺术精品,继承传统声乐艺术,更好地在高校声乐专业教育中贯彻落实中央精神,2017年11月3日在同济大学,围绕“润物有声,立德树人,传承之重,艺精品传”的主题,举办了“朱逢博演唱艺术高峰论坛”,共同研讨同济大学杰出校友、著名声乐表演艺术家朱逢博先生演唱艺术的魅力和创新探索,以及中国声乐作品的教学、传承与发展。参加本次论坛的有来自《人民音乐》杂志、上海轻音乐团、上海歌剧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音乐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的相关专家和学者,以及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师生代表等。本次论坛分为“专业研讨”“朱逢博先生专辑捐赠仪式”和“朱逢博先生经典作品音乐会”三个板块。
一、“大咖”云集的声乐研讨会
本次论坛的专业研讨部分由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李巍教授主持,学院党委书记张艳丽做相关主旨讲话。李巍教授首先介绍了朱逢博先生辉煌的演艺经历,并结合党的十九大对文艺工作者的指示开启了“高峰论坛”的研讨。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分别从朱逢博先生的艺术生涯、演唱风格传承、新民歌创新、教书育人等方面做了详细而有价值的总结及反思。
著名指挥家、作曲家屠巴海与朱逢博先生有着多年紧密合作,作为朱逢博先生辉煌歌唱生涯的见证者,他在研讨会上说道:“朱逢博先生是用生命在歌唱,她对众多音乐作品的演绎达到了艺术的高峰。她将严谨、创新的精神带到音乐中,用歌声打动了各国人民。她的演唱不但充满民族自信,而且接地气,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发言的最后,屠巴海先生也期待理论界和声乐界能进一步加强对朱逢博先生演唱地研究和推介,让老一辈艺术家的演唱艺术和经典作品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上海歌剧院原院长、国家一级编剧、词作家何兆华在发言中回忆起在20世纪80年代初,因为做一档电视节目与朱逢博先生相识,以及与朱先生的爱人—上海歌剧院原院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施鸿鄂共事的往事。他讲述了这对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艺术家夫妇,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上海歌剧院的发展、对青年演员培养和提携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人民音乐》杂志主编金兆钧用“三个代表”概括总结了朱逢博先生在中国声乐界的地位:“朱逢博老师是我国‘民族声乐学派’的代表,她经历并见证了我国‘民族声乐学派’从延安时期形成、发展至今的历史过程。她是我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代表,代表了流行音乐进入国内的特殊历史时期。她是我国歌唱家中声音控制、诠释作品最高境界的代表之一,她自由地游走于不同唱法之间,成功诠释了古今中外风格迥异的声乐作品,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上海歌剧院原导演方红林在发言中说道,朱逢博先生的歌唱有着鲜明的“海派”风格,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作为一位表演艺术家,能带给听众如此多耳熟能详的代表作是不容易的。她演唱的民歌亲切甜美,通俗歌曲也格外动听、直抵人心,她演唱的《白毛女》更是让人难忘。朱先生还是一位有着创新意识的歌唱家,她亲手创立了中国第一支轻音乐团—他们的演出在民族声乐的基础上融入流行音乐的元素、借鉴西洋美声唱法。在强调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写好中国音乐、讲好中国故事、制作好中国的民族歌剧。
上海芭蕾舞团原团长哈木提与朱逢博先生有着多年的密切合作经历。在研讨会上,他回顾了当年朱先生与上海芭蕾舞团共同排演芭蕾舞剧《白毛女》的艰苦历程。他说道,舞剧《白毛女》是上海芭蕾舞团最重要的保留剧目,至今都是每年演出场次最多、最受欢迎的剧目,在出访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时也迷倒了大批外国观众,在中日建交中更是起到过特殊作用。这部舞剧的成功与朱逢博先生为喜儿一角的配唱是密不可分的。她通过声音对喜儿形象的刻画贴切到位、与芭蕾舞者足尖舞步的配合默契。她对《白毛女》的演唱及音乐录音的精益求精、对艺术认真严谨的态度,让人钦佩。她的现场配唱和录音也影响和培养了上海芭蕾舞团一代又一代的演员,对作曲和编导的艺术创作也影响深远。
上海音乐家协会声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唐进发在发言中对朱逢博先生独特的声乐演唱风格做了简要总结,并对当前我国的声乐专业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他指出:第一,要将“唱得好听”作为教学和演唱的根本目标。第二,对于年轻学生来说,在校学习时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规规矩矩地演唱作品,走上社会后要学会博采众长、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要不断地提升文化修养、强大自我。第三,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名片”,无论是高校教师、学者、艺术家,还是未来的文艺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作品。
上海轻音乐团副团长孙青在发言中说道,上海轻音乐团是朱逢博先生亲手创办的,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流行乐团。作为轻音乐团的副团长,孙青深知责任重大,乐团应当大力推进传承朱逢博先生的演唱艺术,保护经典、传承经典。“朱先生的演唱是具有画面感的,将流动的艺术表达到了极致,是一个标杆。同时,朱先生的演唱也是具有极高的艺术包容度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她就已经开始研究各种唱法和风格了,她是这方面的先驱者、开拓者。年轻一代的演员们也应当吸收朱逢博先生的演唱精髓,学习她的创新精神,提升自我的艺术高度。”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于丽红在研讨会中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与朱逢博先生同台演出的经历,以及朱先生配唱版的喜儿给自己配唱这个角色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于丽红说道:“为舞剧《白毛女》配唱与平日常见的‘舞伴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尽管《白毛女》的乐谱并不难,但是与乐队、舞蹈合成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是一件极富挑战性的事。因为在为喜儿配唱时,所有的气口、情感的流露、声音的起伏变化都要考虑到舞蹈演员的足尖力度,必须盯着舞蹈演员的足尖来演唱。而朱先生的配唱是如此细腻,声声入心。朱先生的版本是她反复聆听、学习、揣摩的范本,难以超越。但是,年轻的一代应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传承、学习经典,并将它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主题。”
“朱逢博演唱艺术论坛”合影
女高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杨学进教授在研讨会的发言中讲道:“朱逢博先生不仅是我国泰斗级的声乐演唱大师,在退出舞台后,她也一直关心着年轻一代演员的成长,辛勤培育着青年演员。如今,上海轻音乐团的‘每月一星’的演唱,年过八旬的朱逢博先生依然都会到场,并给予青年新秀们指导和点评。朱先生的演唱艺术是我们应该去研究、学习的,这些作品在继承方面的研究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她还指出,在当今的音乐院校中,可以借鉴英国对于莎士比亚戏剧研究的经验和体系建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加强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国经典文艺作品的研究。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上海师范大学声乐系主任周进华教授在发言中,则从声乐演唱方面对朱逢博先生的歌唱艺术做出总结,并列举了鲜活的例子讲述了朱先生对于后辈们的提携和关爱。
在研讨会的最后,李巍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说道,朱逢博先生丰富而卓有成就的艺术人生,不仅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文化提供了空间,也为中国声乐教育与中国轻乐团的建设等做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作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声乐艺术的变迁与发展。更可贵的是,她身体力行、亲身实践,尤其在探索我国声乐艺术的中西结合方面开拓思路、敢为人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声乐表演与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是我国成就斐然的一代艺术家的杰出代表。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赠与朱逢博入学时的学籍卡复刻版
二、献礼母校校庆的新专辑捐赠仪式
在此次声乐高峰论坛中,朱逢博先生回到母校同济大学,举办了新专辑《相逢是缘 博爱如歌—朱逢博经典歌曲全辑》的捐赠仪式。这是朱先生作为著名校友在母校建校一百一十周年之际献上的一份厚礼,表达了她对母校的爱。在本次发行的新专辑中,除选择了她诸多代表作的最佳录音版本编辑成辑外,还包含一首从未发行过的歌曲—《游子吉他》。
年过八旬的朱先生在捐赠仪式上说:“我对我生活的国家和人民非常热爱,我是用我全部的心灵,全部的爱来讴歌党,讴歌祖国和人民,讴歌我们伟大的事业,我永远热爱党。”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教授出席了专辑捐赠仪式,并发表讲话。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马锦明主持仪式。方守恩书记谈道,都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作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走出的歌唱家,科学与艺术跨学科的结合在朱逢博先生身上完美地体现了出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同济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应当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目标。此次,学校举办朱逢博先生演唱艺术论坛与经典作品音乐会,对于同济大学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以及对同济大学艺术学科的建设及发展上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在捐赠仪式上,方守恩书记还赠与朱逢博先生当年入学时学籍卡的复刻版,建筑与城规学院的教师贾瑞云作为朱先生大学同学的代表,送上了班级纪念册,在校学生代表向朱先生献上了一幅画有先生在同济大学读书时所在的“文远楼”的画作。
三、精彩纷呈的音乐会
“朱逢博经典作品音乐会”作为论坛的第三部分,上演于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音乐会由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教授主持,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屠巴海执棒,上海轻音乐团伴奏。当晚,李巍教授、杨学进教授与笔者,以及学院声乐专业的学生贾童谣、温凯蓝、秦路等共同为观众深情演唱了朱逢博先生的代表作《北风吹》《请茶歌》《橄榄树》《美丽的心灵》《那就是我》《平原,我的心》等近二十首经典曲目。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与交流学院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阿力努尔也参与到演出中,他用纯正的中文与声乐专业的李彦峰同学共同演绎了脍炙人口的红歌《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引起场内的阵阵欢呼。音乐会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也对整场音乐会做了录制及播放。
小 结
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传播弘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之际,举办这样一场盛大的朱逢博先生的演唱艺术高峰论坛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所谓饮水思源,正是因为有像朱逢博先生这样的前辈们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才会迎来当下我国声乐文化蓬勃发展的态势。朱先生对艺术不忘初心,孜孜求索、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是无限的,值得后辈们永远学习。此次声乐高峰论坛的举办也为我国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打开思路,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经典剧目,如何培养唱好中国歌、唱好中国歌剧的歌唱家等都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