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初探
2016-05-23刘玲
刘玲
【摘 要】中国歌剧作为我国音乐的瑰宝,它的发展历程并不是单一化的。中国歌剧演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了美声的独特发声技巧与民族音乐的精髓,以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美声唱法使中国歌剧演唱艺术呈现出新的不同形式,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本文试探讨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美声唱法;中国歌剧;演唱艺术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55-01
一、美声唱法以及中国传统歌剧演唱的简介
美声唱法讲究以人为本,将人体打造成最强的乐器。呼吸是否顺畅、咬字是否准确是美声唱法的基础,美声唱法中饱满的气息以及迅速的换气方式使得声音的变化呈现出多种形式,也提高了声音的嘹亮程度,而美声的咬字、真假声的变换以及身体的共鸣等都充分地体现了其特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歌剧的发展非常迅猛,之后一批歌唱家突破束缚、大胆尝试,借鉴和学习西方歌剧的演唱形式,一大批歌剧作品随之问世。在八十年代之后,中国歌剧演唱艺术开始在真正意义上学习美声唱法,使我国独特的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真正地开始结合,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二、美声唱法对我国传统歌剧审美的影响
我国传统歌剧演唱艺术较之美声唱法有很大的不同,在最初的阶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但随着美声在全世界的不断传播,我国人民也开始接触、熟悉并接受美声唱法。不同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文化的不同,歌剧演唱艺术即是其一。我国的文化与民族背景决定了我们对于音色的审美追求是字正腔圆以及润腔所表现出来的声音形式,而美声唱法是从西洋歌剧中逐步发展而来,它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形式,发声上的优美是美声唱法的重点。美声唱法由于对声音的追求,非常重视发声的技巧性与科学性,同时美声唱法又追求通透与嘹亮,这与西方人的性格特点有关。
美声唱法是从西方歌剧逐步发展而来,它是西方音乐文化的一个缩影。美声唱法在中华大地上的发展,使得中国歌剧演唱艺术找到了一个新的点去了解与学习西方歌剧文化。除此之外,国人通过美声唱法的表演逐步了解到西方的文化。在两种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下,国人对于美声唱法的高亢与嘹亮以及激昂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以及深深的热爱。近代以来,全世界的经济与文化开始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与发展。美声唱法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对国人的审美产生了冲击,促使国人对我国的歌剧演唱艺术进行反思并学习、吸收美声唱法的优点,这对于中国歌剧演唱艺术具有深远意义。
三、美声唱法丰富了我国的歌剧演唱艺术
传统中国歌剧演唱要求表演者的音色明亮甜美、优美动听,美声唱法追求的是音色的饱满与嘹亮,这种具有穿透力的音色追求使我国歌剧演唱对声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逐步追求科学性:原来追求声音的局部共鸣,后逐步将重心转移到了整体共鸣;从原本的优美动听的音色开始向着更具穿透性的美声唱法发展。中国歌剧是追求“字正腔圆”等传统演唱方式的歌剧,美声唱法则是将感情寄托于声音之中,演唱过程简约但不简单,不追求形式上的复杂,要求表演者通过自身的声音以及肢体语言等方面的内容来吸引观众,传达自己的感情。国人原本喜欢优美动听、婉转悠扬的音色,随着美声唱法的不断推广,民族音乐逐步向着嘹亮、高亢、激昂的美声唱法靠拢。美声唱法丰富了中国歌剧演唱艺术,同时也拓展了国人的音乐视野,它使中国歌剧演唱艺术发现了“新大陆”,得到了巨大发展。
四、美声唱法的技巧性对于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传统的东西都需要与时俱进。美声唱法的科学性等优势使中国歌剧具有新的发展技巧,使它更适应多元化发展的时代。
“真假声”是美声唱法的一大精髓,它能掩盖高中低声转换的痕迹,使得发声更加协调,歌声更加舒缓、悠长,并保证了表演者声音的质量。同时,美声唱法使得发声器官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真正使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更加“放松”,歌声更具有穿透力。
美声唱法的呼吸方法更具有科学性,胸腹混合式呼吸法使得表演者的气息更加饱满,呼吸更加自如,这不同于我国传统歌剧演唱的胸式呼吸发。采用美声唱法后,气息较短、声音较为单薄的弱点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故此,很多歌唱家能更好地演唱出大气且极具民族特色的歌曲。这种呼吸方式除了使气息更加饱满还使得声音转换更加圆润。
美声唱法的歌唱共鸣相对中国歌剧而言具有明显优势,美声唱法追求整体共鸣,它的混合共鸣发声方法使声音更加丰富多彩且有质感,更加浑厚悠长。同时,美声唱法中的吐字、咬字方法使得表演者能达到声音的最大化以及音色的优美化,这一方法使得中国歌剧表演者的发声更加自如,声音更加圆润嘹亮。
五、结语
美声唱法对于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巨大,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学会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下,将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歌剧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寻找新的出路,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优势,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卓友国.浅谈美声唱法的中国本土化实现[J].大众文艺,2014(16).
[2]羡涛.我国歌剧发展脉络与反思[J].大众文艺,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