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歌唱发声训练浅析

2018-05-17

歌唱艺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声区音域双唇

王 萍 天津市和平区教学研究室

儿童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声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可以让嗓子在唱歌之前得到充分调整,让孩子们进入积极的歌唱状态,更重要的是,发声练习可以为他们的演唱提供更规范、更科学的方法,完善他们的演唱,使他们的歌声更优美动听、更具表现力。本文,笔者将就儿童歌唱的发声问题谈一谈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

一、说话是歌唱发声的基础

一个人从出生至8-12个月是语音启蒙期。这时,从婴儿牙牙学语,发出人生中第一个有意识的简单叠字(如妈妈)时起,他的语言就开始了。语言的发音是歌唱发音的基础,不同年龄对同一语言发音的表现状态也有所不同。例如“滴答,滴答,下雨啦”,三岁的幼儿说起来,因不会加上个人的感受与情感,所以语调低廻、无太大起伏;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由于他们对滴答的下雨声非常感兴趣,也有了初步的表达能力,他们说出的语气和语调会更温馨、明亮。随着年龄的逐渐长大、生活阅历和情感的不断丰富,他们会更由衷地、运用更甜美的音色,更优美的、甚至以带有音乐旋律的语调去表达。此时,孩子们的发音会非常自然,用声也是以真声为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上面的“滴答,滴答,下雨啦”从朴素的语言表达发展成为一个带词的发声练习短句(见谱例1)。

谱例1

在发声练习或唱歌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用朗诵和歌唱交叉练习(见谱例2)。在热情的朗诵和优美的歌唱交叉练习的过程中,既找到了自然的语言发音状态,又把这个状态融汇到歌唱中,使他们体会到歌唱发音与语言发音不可分割的关系。

谱例2

语言发音与歌唱发音两者有着相同的特点:两者的音源都是声带的振动,主要共鸣腔都包括口腔、鼻咽腔、喉咽腔和胸腔等,其中口腔和鼻咽腔都是最主要的共鸣部位。因为歌唱发音是建立在语言发音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在歌唱发声练习时不要忽视了这宝贵而重要的语言基础。

二、重视发声练习第一阶段—自然声区的练习

自然声区是指不需费力就能随意、自由唱出的音区,也是人们最自如、最富于色彩的音区。儿童自然声区声音的特点是自然、轻柔、灵活、甜美,共鸣部位主要在口腔,童声自然声区的音域大约在小字一组的c至g。使用发声练习时要注意,最好选择五度之内音域的练声短句。在进行自然声区声音训练时,要引导儿童找到声音不喊叫、不紧压的感觉,只有这样,他们的声音才容易持续,嗓音才不会感到疲劳。我们要重视自然声区的训练,因为它是获得甜美、圆润、统一、连贯音色的基础。在最初阶段,不要急于扩展音域,当这个音区的优良声音形成以后再进一步进行扩展音域的练习。下面,介绍几条训练自然声区的发声练习:

谱例3的练习对于初学的儿童会很有帮助。“mi”和“ma”两个字唱起来都很自然,也比较容易发音;这两个字前面都有一个声母“m”,分别结合“i”和“a”两个韵母,使声音容易唱得圆润、明亮。开始时,要用口鼻同时做急吸气,六个音要断开,中间不再重新吸气,做到音断气不断,每个音都好像从上衣第二颗纽扣的部位跳出来一样。

谱例3

谱例4的练习要唱得圆滑、连贯,虽然旋律是上下行,但声音位置不变,所有的音都好像是从舌面上飞出来的一样。唱“a”的嘴形要展开,略呈椭圆形、上齿微露、舌平放、舌尖轻舐下齿龈,气流冲向硬腭、声音靠前,音质明亮、圆润,唱最后一个长音要慢慢地收小腹。由于发“a”音时着力点在喉,所以要特别注意引导儿童用中等音量,避免平而浅地喊叫。

谱例4

谱例5的练习是一条锻炼腹肌、寻找呼吸支持部位的极好练习。吸好一口气儿后,在最不费劲的情况下,唱出前两小节中的“mi”和“ma”,随旋律的节奏有两次小小的停顿,而且这种停顿是微微跳跃的,可以很自然地感受到腹部的支持。当唱好前两小节后,按照相同感觉继续唱后两小节就会很流畅了。

谱例5

“a、o、e、i、u、ü”是六个单韵母,在普通话中,每个汉字的发音都会包括其中的一到三个单韵母,所以它们是普通话发音的基础。六个单韵母的另外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发音时气息畅通无阻、振动声带、发声部位始终如一、声音可以随意延长,因此它们也是流动性歌唱的基础。唱“o”时,在唱“a”的口形、喉咙状态的基础上,双唇稍向前“嘬”圆些,舌位稍后且高些,口腔内声音集中而圆润地吐出,发音的着力部位同“a”一样,也是在喉。唱“e”时,舌尖平放,在唱“o”的口腔状态上,双唇略开启,稍稍向横向打开。由于“a、o、e”三个单韵母发音时口腔内开度较大,我们称之为“开口音”,其中“a”和“e”音色明亮;“o”音色稍含蓄、柔和。“u、i、ü”三个单韵母发音时,相对发“a、o、e”时口腔内开得稍小些,所以称之为“闭口音”。唱时,双唇收拢略向前伸,口形呈圆形,合口后中间仅有一小孔,有把气息集中吐出的感觉,就像在吹一个小喇叭。由于“u”发音的着力部位在双唇而不在喉,所以它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平浅的本嗓唱法,初步获得头声的感觉,为逐渐扩展音域做好准备。以下提供几个相关练习供大家参考(见谱例6和谱例7)。

谱例6

谱例7

谱例8是一个发声练习小游戏《两只蛐蛐儿在说话》,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将参加练声的儿童分成两组,分别扮演蛐蛐儿哥哥和弟弟,一起说歌谣:

“(齐)两只蛐蛐儿在说话,弟弟声音小,哥哥声音大。

(哥)哥哥说,嘟!(大声)

(弟)弟弟说,嘟!(小声)

(齐)嘟嘟嘟……”

在反复练习过程中,可以增加发“嘟”音的次数,变化节奏如“X X”“X X X”“X X X X”等,直至打出一个连续的长音“嘟”,并在此基础上加入旋律(见谱例8)。需要注意的是,“嘟”是吐唇音,唱时双唇前伸但不紧闭,当这个音受气流冲击时就会微微颤动而发出轻微“嘟噜”声。这个练习简单易学,在练唱过程中,只要能打出“嘟”音来,就说明气息的运用是正确的。所以说它是检验呼吸正确与否的练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锻炼歌唱呼吸能力的极好方法。

谱例8

三、审慎地进入发声练习的第二阶段—扩展音域

歌唱音域的扩展,是儿童歌唱发声训练的重要阶段。当自然声区的歌唱有了较扎实的基础之后,为了演唱的需要,也为了发展歌唱能力的需要,应进行扩展音域的练习。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自然声区开始,向上、下半音逐级移动扩展,并把自然声区圆润、明亮的声音色彩,移到扩展以后更高或更低的音区,要唱得与自然声区的音一样自如、统一。这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第二,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气息的运用与控制。第三,先用轻声唱,找到唱自然声区最高和最低音的感觉,小心地在此感觉的基础上向上、向下扩展。下面,介绍扩展音域的练习:

谱例9的音阶练习要求用唱名演唱。唱上行音阶要求在第四个音(即“fa”)后换气,唱高音“”时有脊椎骨向上、下两端延伸的感觉;下行也是四个音(即“sol”)后换气,特别应注意唱到最后一个音、最低音“”时要想着高音“”的位置,控制住气息,不要一下子把气泄掉。

谱例9

谱例10是一条跳音练习。跳音唱法是歌唱的重要技巧之一,唱时要求声音短促、灵活而有弹性,要用口鼻同时做急吸气。第一、二小节中最高的“5”唱“o”的目的是为了保证“a”的圆润、统一。唱到该音时,将双唇轻轻向前微拢,在气息的控制下硬腭稍稍高提一点儿,随着音区的升高,将微微抬起的硬腭逐渐移向软腭。

谱例10

谱例11的第一小节的四拍中,每拍都有一个附点音符,唱时要注意附点音符前面的音要唱得长些,呼吸弹动的感觉在附点音符后面的音上;还要注意唱跳音时腹肌、横膈膜的动作,用的是一种短促而轻巧的柔劲儿,要控制气息呼出的量不可太多,这样才能使声音明亮、圆润、轻巧、灵活。

谱例11

谱例12是一条训练头声的练习。小字二组的d是大部分儿童自然声区的最高音,这个音的发声特点是声带以边缘振动,用位置较高的头声才能唱出的音高,从这个音开始做下行音阶练习能帮助儿童把头声的感觉带到音阶中的每一个音。“u”母音柔和、含蓄的音色和不在喉而在双唇的着力部位,对控制平浅的喊唱也是极有效的方法。这个训练理念和方法,借鉴参考了日本声乐教育家品川三郎早在1948年出版的《怎样训练美好的童声》一书中的理念。

谱例12

谱例13是一条哼鸣练习。对儿童来说,哼鸣练习对锻炼呼吸的控制能力、气息的稳定、喉头的放松与打开、找到鼻腔以上较高部位的共鸣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唱前可让儿童口里含半口水,找到口腔内上下牙床分开、舌头漂浮在水里、双唇轻轻闭拢、喉咙自然打开、上腭略向上抬起的状态。当把水咽下后保持这个状态,发出“m”声,注意用气不要过多、微微的,感到腹肌柔和而有弹性地支持住就可以。

谱例13

谱例14至16是发声练习小游戏《我学小猫叫》。在参加集体练声的孩子中选出一位扮“小鱼”,其余扮“小猫”,用一些座椅摆成圆圈做“小河”。扮“小鱼”的小朋友在圆圈内自由地游着,圈外的“小猫们”围着“小河”边走边说歌谣:“小猫河边走,小鱼水中游,小鱼请你快上岸,咱们交朋友。喵—!”

孩子们温柔地、放慢速度地叫“m—i—a—o”这时“小鱼”也亲切地向“小猫”点头,表示友好。在此基础上,继续分三步进行练习:先在一个持续长音上发出猫叫声(见谱例14);再在这个持续长音上做下滑音练习(见谱例15),这时儿童会清晰地唱出“喵”这个字音的组合包含了“m、i、a、o”等声母、韵母,自然地完成了多个单韵母的连接转换。在气息的支持下,迅速地咬准声母后自然地吐出了韵母,与此同时将上腭随旋律的流动轻轻抬起,加上口腔、鼻腔共鸣的调节,会使这个“喵”字更加丰满(见谱例16)。

谱例14

谱例15

谱例16

训练儿童歌唱,一般来说要涉及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歌曲的艺术表现等方面实践与理论的问题,这些有的很抽象,即使成年人学唱有时也难以把握,而我们的训练对象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年龄小,生活阅历短浅、歌唱感受和歌唱经验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尽可能把这些抽象的发声原理、不易被少年儿童理解的发声要求,结合他们能感受到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的歌唱经历,用浅显的语言、形象化的教学方法使他们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正像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

猜你喜欢

声区音域双唇
条纹双唇兰,中国兰科双唇兰属一新记录种
倾心之吻
浅谈声乐演唱中换声区的训练方法
浅谈声乐的歌唱技巧
水漾蜜桃唇
论民族唱法教学的基本结构
搭建声音转换和统一的桥梁
午晤念
午晤念
即兴伴奏构建灵动式音乐课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