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家 课堂教学实录
2018-05-17
冯家慧教授致力于民族声乐教学,在教学中强调扎根民族性表现,汲取戏曲文化中的精华,借鉴戏曲演唱中科学的发声技能,着重发掘每个学生的嗓音本能、音乐感悟及艺术表现。本文以冯家慧教授为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2015级民族声乐演唱方向研究生赵影同学上课的实录写成,旨在与各位同人分享冯老师的教学方法及民族声乐教学之理念(下文中,冯家慧教授简称“师”,赵影同学简称“生”)。
师:我们首先进行几条发声练习。作为研究生,你目前应该把练声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民族声乐最基本的根儿上。那就是,多融入一些戏曲和说唱的手段,如借鉴戏曲中的“喊嗓”“吊嗓”等,在声音训练上达到气息沉下来,声音色彩明亮、通畅,以及声音高位置的获得。首先唱一条“打嘟噜”练习。
(师示范,生开始“打嘟噜”练习)
师:我再强调一下“打嘟噜”练习的三个目的:1.训练歌唱中的呼吸,感受横膈膜及腰围一圈用气时的状态。2.让声音丰满,扩大喉咽共鸣腔的使用,让喉这一部分松开,保持通畅。3.获得声音的高位置。那怎样达到这样的训练目的呢?首先,一定要闭嘴换气,体会并锻炼用鼻吸气时,两肋及横膈膜向四周的扩展。其次,强调双肩放松,教学中我经常说“松沉、松沉”,就如同打太极一样,只有放松了,气息才能沉得下来。
生:好的,老师,我刚才换气时嘴巴确实是张开的。
师:这样的话,你的气息很容易只吸到上胸部,就没有沉下来。“打嘟噜”的第三点要求就是必须听到声音里有“u”母音,这样喉咽就会通畅,保持这个感觉,让气流贴着咽壁流动。最后,就是一定要让声音向前,往硬口盖这个地方走。
生:好的,我再试一试。
(按教师要求往高音区行进)
师:你刚才唱的高音有些没有到位,感觉到了吗?
生:是的,我感觉到了,不知道怎么解决。
师:如何解决?首先要保持站姿稳定,后颈、后背、后腰三点立住,后脑、后颈和后背的力量向下,臀和后腰的力量向上,两种力量形成对抗的感觉。其实,高位置是气流产生共振的结果,在这种高音区的长线条表现上,要感受和体会戏曲中的“甩腔”(师示范),再就是从低音区往高音区行进时,要注意把握两个原则:减音量、加气息,有力度上的变化;还有调暗音色。好,我们再试一试。
(生跟随冯老师的“甩腔”示范,再进行高音区的“打嘟噜”练声,声音明显光滑、连贯很多)
师:这样就好多了。这条练习不要追求音量大,要感觉用上腰部的力量,声音出来是通的、顺的。给声音设定一个形状,往戏曲“甩腔”的训练方法上靠,达到声音的连贯统一,从而自然获得混声。
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条母音的跳音练习。
(师示范,生开始唱此条练习)
师:你是不是感觉中间部分有些“a”母音虚掉了?
生:是的。
师:在这条练习中,“mi、ma”其中的“i、a”是元音,“m”是辅音。我们是通过发辅音“m”,用鼻子哼的感觉将气“叹”在胸口,就在这个感觉上大胆地运用真声去说,用上我们每个人本能的真声,从一张嘴就用上自己最舒服、最自然的状态去说。
生:嗯,我再试一试。
师:接下来我们去掉“m”,就用“i”和“a”来进行练习。“a”母音相对“i”母音,是不容易唱响的,因为“a”是宽母音,而“i”是窄母音,因此“a”母音所需的气流也更多。歌唱时注意下巴不要动,这样才能保持喉位的稳定。“i”母音的口形就是“a”母音的口形。再就是我平时上课强调的“先横后竖”,就是一定要先笑起来,嘴巴再上下打开。另外就是带着情绪吸气、用气,要根据听到的音高调整音量、用气的多少及声带的机能力度。
生:好的,我一定把感觉提前想好,融入积极的情绪去唱。
(生继续完成这条练习)
师:后面的表现明显好一些。歌唱就是要把我们人的本能(打哈欠、打呼噜等)进行艺术的夸张表现,但再夸张也不能脱离本质,即中低声区“说话”,高声区“喊人”,必须用嗓子!这就是我平时常说的“抓住本能”。另外,要有情。有了情绪就会有不同的形态(高兴或生气),不同的形态决定了不同的呼吸状态,呼吸又决定了用声,声要有字,字要随腔。
接下来,我们进行长的连音练习。
师:用“i、a”母音做戏曲中的“甩腔”练习,一定要先有说的感觉,才能形成唱。注意音变高了,牙关要松开,但一定不能脱离声带去说,多去体会声带向下挡气的力量。我平时说的“巧用声带力”,就是要保护性地去用声带的力量,而决不能不用声带。再就是体会两肋的横向打开,感觉像飞起来一样。
生:感觉要甩出去,要有一个爆发力?
师:是的,感觉要甩出去,甩远一点儿,像呼唤远方的人一样。
(生继续往高音区行进,达到小字三组的降e)
生:这样唱感觉顺畅多了。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扩展音域、训练混声的练习。好,下一条练习。
师:这条练声加“h”的目的就是为了阻气,你来试一下练习学狗叫,体会腰腹用气和声带的力量。
(生演唱练习)
师:注意练习“ho”这个音节,我们喉内的空间感觉就像说“虎”字,这样喉位放下了,同时气流一定要“吹”到鼻腔、硬口盖,就是我们打呼噜出气、进气的这片天地。
生:高音有点儿不敢咬字了。
师:记住一定要往声带上唱!就像拍球一样,声带就像球,手掌要和球挨着,才能拍到球。
(生往高音区行进)
师:注意嘴巴不要动,嘴巴一用力,声带就不好用力了。往高音走要记得“欲上先下”,要加强气压,敢用声带的力量。唱下行音阶进行时,加强“说话”,一定要自然(该练习下行到小字组f)。我自己也经常唱这条练习,可以强身健体。
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戏曲的“道白”练习:就是京剧《红灯记》中开始的“奶奶,您听我说”这一句。这些戏曲中的方法对于解决我们的“混声”“假起真唱”很有帮助,包括很多“美声”的教师也在借鉴戏曲中的“道白”进行训练。演唱“奶奶,您听我说”,这简单的六个字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人物形象。学会运用年轻、明亮的声音色彩来塑造铁梅这一形象。我经常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遵循,演唱的声音要比实际角色人物年轻的原则,不要年纪轻轻却发出很苍老的声音。2.注意京剧韵味的表现。“叫板”的表现,一定是“假起真说”。3.注意这里面包含的节奏表现。4.注意人物情感上的体会和表现。
生:老师,请您给我示范一下。
(师示范,生模仿并演唱)
师:“韵味”的表现,要在咬字上下功夫,我们的“唇、舌、喉、齿、牙”在戏曲演唱中一定要有一个“阻气的力量”,气流撞击到这五个部位,气、力都集中到唇,才形成“阻气”表现。
(生演唱到“爹爹和奶奶”时,师提示学生注意情感和语气。演唱至“这里的奥妙”时,师提示行腔注意母音“a”,字不能离开腔体。演唱至“都有一颗洪亮的心”的“i”母音时,师强调不能捏嗓子,唱“i”母音要在后咽展开的前提下,感觉在舌根下向前讲“i”;“心”的行腔要靠韵母走“i”,形成戏曲演唱中的多次归韵)
师:接下来唱歌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师:演唱古曲要注意:1.只有做到知其意,才能做到作品的准确表现。2.不能倒字,作曲家在创作时有倒字的现象,就需要我们演唱者二度创作时给予正确的诠释。古曲在“去声”(就是我们说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四声音调)字上,会有一个强调的语感,大概在小六度之间,例如“明月”中的“月”,就有一个去声的小六度下滑音,“惊雀”的“雀”也是如此。最后“忽见”的“见”在这里读“xiàn”,指“忽然显现”的意思。
(生开始演唱)
师:“明月”中的“明”,装饰音要唱得短一些;“月”字声音要收住,要有弹性,表现出忽隐忽现的意境。“别枝”这一句的演唱,是古曲行腔中颤音的处理,演唱上一开始先把声音拉直,再到大颤、小颤的处理,要有古代“吟诗”的那种味道。
师:“清风半夜鸣蝉”中的“蝉”,要表现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形象。
师:“稻花香”要关注“香”的字头“x”,阻气要明显,才能表现出香气扑鼻的形象。“说丰年”的“年”字,要在“i”母音上走。“听取蛙声一片”的“听取”要在根音不动的前提下唱,唱六度音程不要向上找声音,还是要在根音上“向前说”。
师:最后的“忽见”要用“假起真唱”来表现忽隐忽现的意境,尾音一定要暗起、弱收。整首作品一定要在“意境”中找到字,从而进行其风格表现。
生:感觉明白多了。
师:这首作品有12个“e”母音,这个母音的训练是声乐训练中的一把金钥匙,对于训练咽壁的音色是很好的。我也经常让学生演唱《光辉照儿永向前》,这首作品中有24个“e”母音,把喉咽共鸣训练好了,学生声音的明亮度一定会有所提高。古曲演唱既不同于创作歌曲,也不同于戏曲演唱,如何能形成古曲独特的味道,我们还要不断钻研。这节课就到这里。
生:谢谢您,老师!
一节看似普通的声乐个别课结束了,但却让我对冯老师愈发敬佩。77岁高龄的冯家慧教授,整节课都以饱满的热情声情并茂地范唱和讲解,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贯穿始终。由于受到篇幅以及本人文字能力的局限,课堂中精彩、精妙和精到之处无法完整、生动地呈现给大家。但这种对于冯家慧教授来说再平常不过的声乐课,都是一节含金量极高的教学示范课。在课程结束后,冯家慧教授还不断对我强调,声乐教学中教师示范演唱的重要性。当教师讲解的内容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时,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演唱示范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否则,“空对空”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声乐表演的精髓。冯家慧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教学和治学真谛。最后,祝愿冯家慧教授身体健康,为我们后学晚辈留下更多宝贵的学术财富,为自己精彩的教学生涯画上更浓墨淡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