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程精确调控法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2018-05-16崔梁玉
崔梁玉
分娩疼痛是每个产妇的必要经历,疼痛消耗了产妇的体力,精力,还可以使产妇体内应激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分泌过多,易引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应激性高血糖,一些产妇由于惧怕疼痛不能顺利分娩,增加了剖宫产率。适当的分娩镇痛可以减轻产妇的宫缩阵痛,不明显影响分娩的转归,本方法在分娩镇痛中灵活调整用药量,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入院分娩健康产妇100例,年龄20~35岁,身高150~175 cm,体质量60~100 kg,孕周均足月,均为初产妇,ASA分级1级,无药敏史,无任何孕期并发症及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经产科评估,骨盆及软产道,胎儿均适合自然分娩,自愿接受分娩镇痛,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全产程精确调控镇痛效果,B组穿刺方法及药量相对固定。
1.2 方法
产妇在专门麻醉镇痛室进行椎管内穿刺,连续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 A组麻醉时机根据产妇需要适当放宽[1],宫颈口开2~5 cm,选择腰椎L1-2间隙穿刺,头侧置管3 cm,给与0.5%利多卡因5 ml,出现麻醉平面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接镇痛泵,内含150 mg罗哌卡因和0.2 mg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2],初始输注速度为,10 ml/h,PCA每次5 ml,之后,每间隔1 h视觉模拟评分一次,使分值固定于3分左右,按产妇痛值调整电子镇痛泵输入速度,同时关注产程进展以及胎儿情况。B组同样穿刺,按医院指定的分娩镇痛常规腰椎L2-3或L3-4间隙进行穿刺,在宫颈口开3 cm时进行,试验量及配药同A组,初始设定量相同,然后由助产士观察[3]。
1.3 观察指标
两组产妇,均连续监测心监护。麻醉起效后,记录产妇痛值(视觉模拟评分法0~10分),下肢活动情况,产程进展,总产程时间,转归,以及术后不良反应[4]。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A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用时均少于B组(P<0.05),见表1。
表1 A,B两组产妇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用时比较(h)
2.2 下肢皮肤感觉及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法)
A组产妇下肢皮肤感觉减退及运动神经发生阻滞均少于B组(P<0.05) ,见表2。
表2 A,B两组产妇下肢无力及皮肤感觉减退比较
2.3 两组产妇产程转归
A组产妇顺利分娩例数明显大于B组(P<0.05) ,见表3。
表3 A,B两组产妇分娩最终转归比较
3 讨论
分娩疼痛属于剧烈疼痛的一种[5],主要由产时子宫收缩,牵拉周围肌肉和组织,以及宫颈口扩张引起[6],一方面沿脊神经向上传导,分布区域为T10~L1神经节段,另一方面,通过分布于内脏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沿腹腔神经丛传导 ,使产妇体内应激激素增加,体温上升,产妇往往因害怕疼痛而不敢用力,造成延误产程,还因为剧痛,反射性的过度通气,造成体内CO2排出过多,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正常顺利的分娩,有赖于四大因素,产力,产道,胎儿,以及产妇的精神因素,这些因素,互相适应,协调,共同完成正常分娩[7],由此可见,除产道以及胎儿因素相对固定外,其余两个因素均很大程度上取决产妇的身体状态,临产时的产力,主要来源于子宫收缩力,贯穿于整个产程,其次腹肌以及膈肌的收缩,也是重要的辅助力量,在第二产程协助宫缩,可以帮助胎先露部,在骨盆腔中进行内旋转,协助胎头及胎盘顺利娩出。另外,精神因素也至关重要,分娩剧痛也间接增加剖宫产率。理想的分娩镇痛应围绕这些机理进行[8],要求能有效镇痛,把痛值降低到产妇能忍受的程度[9],同时又不能阻止运动神经,过量的麻醉药和过早的分娩镇痛均可抑制运动神经,产生宫缩乏力,产程停滞,间接增加剖宫产率和器械助产率。
本研究,改进了本院的方法,把之前的穿刺间隙L2-3或L3-4改为L1-2,穿刺间隙更高,镇痛痛效果更加完全可靠,即使产妇转剖宫产,也可以继续给药,肌肉松弛,镇痛效果优良,完全可以满足手术的需要,避免了由于分娩镇痛穿刺间隙太低,而被迫进行二次穿刺或辅助全麻药。在分娩镇痛过程中,适当放宽镇痛时机,宫颈口开口2~5 cm,在不影响产程进展和胎儿安全[10]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产妇镇痛的需要,在整个分娩镇痛过程中,实行细致的监测,每小时进行一次药量调节,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把镇痛强度控制在3分左右,使产妇即能完全耐受分娩带来的疼痛,又不使局麻药和阿片类药物过量,避免了局麻药过量引起的运动神经麻痹[11]造成产程过度延长和阿片类药物过多引起的亲生儿呼吸抑制,从而避免了过度镇痛,缩短了产程,几乎没有运动神经阻滞[12],也减少了产钳助产和剖宫产的几率,产妇舒适度更高,完全能满足分娩镇痛和剖宫产的麻醉需要,更适用于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蒋焕伟,徐世元,方曼菁.硬膜外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芬太尼用于潜伏期分娩镇痛[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3):221-223.
[2]李平,罗林丽,林雪梅,等.不同浓度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Meta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8):737-742.
[3]石蕊.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停药时机对母儿分娩结局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38(6):652-654.
[4]王大伟,王保国,刘长宝.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阻滞在产程潜伏期分娩镇痛的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6):538-542.
[5]冯善武,徐世琴,王娴,等.规律间断给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9):858-861.
[6]王娴,夏凡,冯善武,等.单纯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32(8):761-764.
[7]李井柱,张丽娜,亢林萍,等.双管法与单管法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头位置异常初产妇分娩结局影响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4,34(4):405-408.
[8]白云波,徐明军,赵国胜,等.腰麻联合双管法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 [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32(8):778-781.
[9]李姝, 车向明 ,徐铭军,等.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妊娠期高血压产妇IL-2、 TNF-α及血压的影响[J].北京医学,2015,37(7):658-661.
[10]张弛,王治,卫建峰,等.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和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应用及对比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3):430-432.
[11]徐黎霞.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时间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6):3949-3951.
[12]唐勇,徐骏,贾飞,等.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比较[J].中国药业,2014,23(17):116-117.